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几点思考

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26 09:53:39 浏览次数:

摘要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维护社会稳定、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以及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作者简介:王利敏,中共石家庄市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戚建霞,石家庄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政治;刘海英,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168-02

一、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并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1.义务教育方面。目前,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是办学质量,具体反映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水平三个方面。据教育部抽样调查,53.1%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无法满足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的要求。从城乡教师配置水平来看,小学教师城乡配置水平接近,初中教师城市配置水平较高。初中生师比城市为15.6∶1、县镇为17.9∶1、农村为17.1∶1。从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来看,城乡之间差距较大。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从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来看,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

2.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占有的医疗资源、财政投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待遇的差别,同时也表现为城乡之间二元化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部分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目前近60%的医疗卫生资源被40%的城镇人口占有。2007年,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1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国家在公共卫生医疗投入方面,2006年,人均卫生费用城市为1145.1元,而农村为442.4元,城市是农村的2.59倍。城乡居民个人卫生费用负担也有差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但农村居民个人承担的医疗保健支出占其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比重(7.87%)却高于城镇居民(7.56%)。从整体上看,农村公共卫生和城市公共卫生相比,农村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群众不能平等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

3.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基本社会保障的重心仍然在城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处在完善之中。比如,我国城镇已经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而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完全定型;城镇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种社会救助制度,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才全面启动;城镇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水平有限,并且处于不稳定状态。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差距。据2009年统计公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总人口数是133374万,城镇人口62186万,占人口总数的46.6%;农村人口71288万,占人口总的53.4%。2009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550万,占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的37.87%,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691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2.19%,由此看出,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面比城镇的小。2009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8894亿元,平均每人领取的标准是1430.23元;而国家财政对对农村养老保险支付76亿元,而全年共有1556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平均每人领取标准是488.43元,城镇是农村的约3倍。

其次,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目前,城市和农村实行了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障模式和运行机制。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家庭为单位,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共同出资,属于资源行为。2005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及基金收入1079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基金收入只有42.09元,前者是后者的约26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支出为781.88元,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人均支出为34.50元,前者是后者的23倍。据国家民政部2009年9月底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4.7亿元,救助946万人次,人均救助费用为366.8元,而农村医疗救助支出56.9亿元,救助6559万人次,人均救助费用是86.8元,城市是农村的4倍多。

最后,最低生活保障的差距。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47.7万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每月227.75元/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759.3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每月100.84元/人。比较结果看出,虽然农村人数比城镇人数增加了,但是城镇人均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是农村2.26倍。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

1.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均等化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城乡间的差距即将超出人们能接受的合理范围,贫困地区的人们产生不满情绪,而同时,发达地区的财力相对充足,公共服务提供水平较高,要触动这些地区的利益将会越来越难,所以如果任凭这种差距继续扩大,则国家社会的稳定将会受到威胁。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实现城乡间经济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二元经济机制导致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辅助条件得不到保障,社会福利被限制在城市中,而城市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财力的不均使得我国城乡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差距进一步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可能主动调节这种差距,只有靠政府有意识的行为,才能促进公共资源合理的配置,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功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缓解宏观经济压力。拉动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既是我们当前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任务。而扩大内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到位是前提。新阶段扩大国内需求,同10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扩大内需要同发展方式转变、公共需求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为此,当前扩大内需,既需要在加快市场方面有实质性突破,更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加入投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制度

(一)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把原来的学杂费规范地转换为中央、省、市县的政府财政投入,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进一步的经费追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以保证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为重点,鼓励有志青年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将乡村教师津贴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对于贫困县,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当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并通过制度化措施和加强政策执行能力来确保经费落实。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扶助、救助制度,尽可能地保证学生不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加大审计力度,杜绝挪用、占用国家补助资金的现象,杜绝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的现象。

(二)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和实施,同时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对其逐步增加资金投入比例,稳定广大农民对政府长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预期。出台优惠政策,免除农村五保户、特困家庭的参合费,提高参合率。尽快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增加财政投入,合理确定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效果。进一步完善保障办法,在保大病的同时,兼顾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使参保农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机构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价格。对外出的参保农民,允许其在外地符合条件的医院就医,然后凭相关证明到参合地报销。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保险基金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目前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低,不足以抵抗大病的现实出发,探索建立全民医疗信用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先看病,后还款,帮助贫困农民暂缓医疗支付困难。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

1.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各地区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出贫困对象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上涨幅度,适时对农村低保户发放一次性或固期限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补贴,保证低保户基本生活不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保障资金的来源应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资金负担比例。加大中央、省两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足额到位。

2.在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上,将全体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采取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建立筹资自然增长机制,实现政府补贴比重的增长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加。

3.建立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成效显著,在2025年之前,我国的城市人口数量还将增加3.5亿人,其中2.4亿人将是来自农村的移民。如此巨大的农民身份变迁,以及农村移民融入城市都要享受到城市居民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所以国家需要建立相应的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坚持分层分类原则,逐步将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农村人口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对在城区有稳定工作或住所的农民直接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留居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人员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务工人员建立个人账户,并保证其个人账户工作地点随单位的变化而流动。

参考文献:

[1]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经济研究参考.2008(40).

[2]吕伟,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中国社会科学.2008(4).

[3]宋晓梧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2008(1).

[4]张娟,倪建伟.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2009(1).

推荐访问:均等 城乡 公共服务 几点思考 推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