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如何提升社区停车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如何提升社区停车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时间:2022-07-15 13:45:02 浏览次数:

 如何提升社区停车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 - 以汕头社区为例

 国贸 0509(05730336)郝雪文 (四号黑体,居中)

 1

 研究背景 1.1

 经济背景

 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成为主导的需求。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后,“行”就成为了下一层次的主导需求。目前,小汽车己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我国己经确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宏观政策,城市机动车的增长、尤其是小汽车的增长将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跨入 21 世纪的近几年,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超过 20%。专家指出:汽车购买的高潮将在 2010 年前后出现,而个体交通出行方式的机动化必将对城市交通,城市居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个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应由完善的动态交通子系统和完善的静态交通子系统组成,因而“静态交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与动态交通息息相关,所以停车泊位的短缺将直接造成出行不畅,堵塞交通,破坏环境,威胁安全等问题,增加社会成本,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影响并采取了适当的应对措施才能使城市交通健康持续的发展。

 1.2

 现实背景

 日前我国城市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交通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大量私人汽车进入家庭,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最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停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停车政策、停车规划以及停车管理措施等。随着汕头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汕头市的战略地位、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将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新的形势为汕头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人、车、物的流通频繁。城市交通需求增长速度基本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所以在建筑与规划设计应该为汽车留有空间,如何解决小汽车进入家庭后所带来的停车问题己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很多住区内停车处于一种“见缝插针”的状态,太多的小汽车占据了开敞空间,占用了公

 共绿地,儿童、老人也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域”,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现存的既有居住区的停车问题很严重。一些新住区也仅仅把停车场作为简单的功能要求,而却忽略了停车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常识的角度来讲,一辆车至少要占用一个停车位;根据国际经验,每辆机动车需要 1.2-1.5 个停车位才能满足停车需要。依此推算,目前中国需要超过 1500 万个车位。而购买汽车的人仍在继续增长中。当人们在享受汽车所带来的便捷与便利的同时,自身的活动又开始为交通、环境等问题所困扰;作为人们居住载体的居住小区,更是难以容纳如此迅速增长的私人汽车,所以解决住宅小区的停车问题己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对城市动态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城市静态交通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挑战,这在我国大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机动车总是在“行”与“停”两种状态之间转换。据统计结果表明:机动车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间远大于“运动”状态的时间,两者之比约为 7:1。所以“静止”状态一停车成为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现有的交通问题来看,有很多问题(如:部分路段的交通堵塞)都是由于停车问题处理不当所引起的,在我国城市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停车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索.将会使城市交通问题持续恶化。

 当前城市停车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停车设施供需失衡,停车场规划、建设不当,停车管理不善。所以如何科学的规划城市停车系统,如何合理设计与管理停车场显得由为重要。但是我国在传统规划理论和方法上尚不完善,特别是在宏观层次的停车发展战略研究这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要积极找出合理有效的大城市停车对策体系。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邻里单位的研究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种结构形式。20 世纪以来,汽车交通迅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交通安全和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早在 1926 年美国一些学者开始根据花园城市的设想研究新的居住形态。1929 年,美国人 C.A.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他主张扩大原来较小的住宅街坊,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其中布置住宅建筑、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并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居住的地区产生一种“乡土观念。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20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并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

 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并认为城市的交通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区内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以有利于社会的交往,密切邻里关系。

 2.2

 关于雷德朋体系的研究

  1928 年美国建筑师佩里的同期人 C.斯特恩和 11.莱特提出了新泽西州雷德朋规划方案。这个被称为“汽车时代的城镇”方案中体现了以下几项措施:(1)改变传统的小规模的建筑综合体为超级综合体。防止大流量的机动车交通穿越综合体;(2)街道按不同功能分成 4 类; (3)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交处采用立体交叉;(4)住宅的主要居室不是面向街道,而是面向住宅的后花园和步行小道;(5)超级综合体的宽阔绿化带渗透到整个城镇的公用体系在这个居住区中,为把家庭主妇和孩子使用的步行道路与汽车房分隔开,设计了一个与汽车道分隔的步行道路系统通向每户住宅的后门。这种步行道经过住宅之间的公共绿地,然后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之路。然后则通向按尽端道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住宅的局部性通路。雷德朋体系的特点是: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有独立的和完整的步行系统,居民可以在居住区域内自由的活动而不受到汽车交通的干扰;这种布置方式的建筑密度较低,人口密度较小,汽车的停放方式为住宅内的车库或者支路路边停车。基本解决了当时的人车矛盾,在 30 年代运用在美国许多其它的新城建设上面。

 2.3 关于后小汽车交通时代 “后小汽车交通”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措施进行交通规划后而产生的各种交通现象,目的是限制小汽车交通的泛滥,保障城市生活合乎人性环境的要求,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20 世纪 50-60 年代,伴随着小汽车的迅猛发展,小汽车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和繁荣,但城市更加拥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963 年亚历山大和车门也夫合作出版了《公共性与私密性》和简可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两本书都分别意识到了汽车对居住空间私密性和城市街道生活性的破坏。60 年代末,西方社会公众己普遍对政府大力提倡小汽车交通,大量修建道路网提出质疑。70 年代,出现了“交通安宁”运动(Traffic calming)。包括后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等传统交通方式又重新受到了重视,

 出现了 TND(传统邻里街区)、TOD(以公交为主导的开发模式)和 PP(步行地块)理论。

 2.4 关于国外停车体系

  1970 年代之前美国不断扩大高速公路和停车场建设规模,并实行停车位下限控制。在停车产业化方面,首先政府明确停车设施的公共属性,为规划、建设资金的筹集奠定了基础。政府利用每年的基建投资建设停车场,设立停车场基金.利用停车税收债券等方法解决停车设施建设资金的问题。此外。在一些州为了确保停车场建设,实行了“利益课税制度”(Benefit Assessment District),即要求新建停车场服务范围内的企业和不动产的所有者负担一部分车场建设费用,以此促进地区内的停车场建设。。但是“扩容一拥挤一再扩容”的停车导向最终导致小汽车的泛滥,加剧了对小汽车使用的依赖,并使开发密度进一步降低。而日本和我国一样,土地资源也相当紧缺。在促进停车产业发展方面。日本政府采取 K 期低息贷款、公共停车场实行无息贷款和财政补助等方式鼓励私人停车场的发展。香港总面积 1070 平方公里。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使用高密度、多中心和多用途,导致了道路空间的有限及交通需求的高度集中、非单向性和长期性,使之成为交通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为了减少交通用地需求,采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个体交通的策略。为了控制私人车辆拥有量,政府大幅度提高私人车辆的登一记税和驾驶执照费,增加私人车辆的油料税率,对一些区域实行收费出行通行制度。停车场设置成为控制汽车数量的妙方,娱乐设施高楼大厦不配建停车场、住宅区停车场泊位很少都成为限制个体交通的配套措施。香港对路边停车有选择地限制,由于车辆数维持在了可接受的水平,故对停车位需求采取了尽量满足需要的政策。

 3

 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3.1

 研究框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研究内容 2 理论综述

  2.1 邻里单位

  2.2 雷德朋体系

 2.3 后小汽车交通时代

 2.4 国内外对城市停车对策与实践

 2.4.1 美国的历程

 2.4.2 日本模式——以"自备车位"主

 2.4.3 香港——停车系统的平衡与产业化

 2.4.4 台湾的探索

 2.4.5 汕头市目前已有的先行工作

 3 汕头社区停车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3.1 调研情况的简介

  3.2 现状停车场情况

 3.2.1 公共停车场

 3.2.2 现状停车需求分析

 3.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4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3.2.5 近期停车需求预测

 3.3 社区停车调查

 3.3.1 调查居民区选择

 3.3.2 调查内容

  3.3.3 调查数据初步分析

 3.3.4 汕头旧社区停车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改进汕头社区停车公共服务的对策

 5.1 从宏观角度的考虑-城市,政策

  5.1.1 多种途径建设和利用可与住区共用的停车方案

  5.1.2 建设可与住区错时共用的公共停车场

 5.1.3 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开发、管理产业化

 5.2 从住宅区规划布局结构角度:优化路网结构实现景观停车双赢

 5.2.1 既有住区原有功能区块综合利用

  5.2.2 适量拆迁重塑既有住区功能区块

 5.3 从微观建筑设计角度实现:多种停车方式的综合使用

 5.3.1 坚持生态原则,开发地下空间

 5.3.2 多种停车方式的综合使用

 5.3.3 结合生态策略,保证绿量同时增加停车面积

 5.4 小结

 4

 进度安排

 2016 年 12 月 15 日前:确定研究题目和内容并上报

  2016 年 12 月 16 日—2017 年 1 月 20 日:撰写开题报告

 2017 年 1 月 11 日—2017 年 2 月 10 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017 年 2 月 20 日—3 月 1 日:毕业创作第一次指导

 2017 年 4 月 1 日—5 日:毕业创作第二次指导

 2017 年 4 月 25 日—4 月 30 日:毕业创作第三次指导

 2017 年 5 月 5 日:毕业答辩 5

 参考文献 [1] 陈婷.

 基于 RFID 定位的停车场智能移动终端设计[D].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2] 陈程.

 长沙市地面停车场景观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3] 胡成勇.

 城市停车场景观规划探讨[D].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4] 许静.

 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设计[D]. 南昌大学 2013 [5] 苏东龙.

 北京市机动车停车场供给问题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6] 邓天.

 上海市浦东新区停车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 [7] 陈明.

 北京地区生态型停车场及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8] 王满.

 公共汽车停车场设施规模研究[D]. 长安大学 2013 [9] 岳巍.

 大城市区域停车场规划方法研究[D]. 吉林大学 2007 [10] 郑研.

 城市 CBD 停车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分析[D]. 吉林大学 2013 [11] 刘澍.

 广州市住宅小区停车问题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12] 李曙强.

 天津市住区停车问题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 [13] 刘建.

 已建城市住区停车环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 2008 [14] 张鹏.

 青岛市居住区停车问题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15] 孟琳.

 城市居住区停车问题研究[D]. 长安大学 2009 [16] 熊东旭.

 西安市居住区停车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17] 杨玲.

 城市居住区停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18] 张乔.

 我国大城市小汽车停车问题研究[D]. 同济大学 2006 [19] 张宇.

 城市住区停车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推荐访问:公共服务 停车 提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