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领导制度建设初探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领导制度建设初探

时间:2022-05-29 08:40:03 浏览次数:

[摘 要]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环境、形势与趋势等发生着深刻变化,探索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政治前提,这赋予了中国金融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结合金融发展新形势要求,创新构建金融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以提升党政系统金融工作效能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原则,并基于这一原则拓展金融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以此全面提升中国现代金融治理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金融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1-0105-0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金融工作中的领导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通过党政关系(即指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行政与司法等之间的关系)的建构与运行为基础和载体的,正如“党政关系是政党制度的副产品”[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塑造中国党政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已成为中国新型党政关系构建的基本前提。

一、新时代中国金融工作环境分析

首先要指出的是,中国金融工作涉及党委、政府及市场等多方主体。由此,金融或金融工作并非仅仅具备市场属性,而且具有突出的政治与行政属性。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给中国金融工作注入了强大政治力量和政治支持,也使中国金融与金融工作具备明显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属性。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前提和根本,由此派生的问题就必然包括如何处理好金融工作中的党政关系及其与市场的关系。鉴于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日益重要性和金融形势的日益复杂性,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迫切需要在金融工作中得到具体体现和根本实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完善,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间的关联性和契合性不断明晰与提升,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现代化核心标志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关键部位的党政关系正在不断优化,“党”与“政”之间相互认同,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政间职责分工以及工作合力,两个“积极性”均得到较充分的调动,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强的政治鼓舞,且较为有效地引导着金融市场运行秩序和金融市场预期,成为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尤其要强调的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党政系统加大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与推动执行力度,如自1997年以来每5年组织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制度已成为研判金融形势、提出金融新思想并部署金融工作的重要机制,每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都无一例外地将金融工作作为重要议题,这些都意味着金融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与发展。由此,形成了党委、政府与金融市场三方积极联动的良好金融工作局面,这一局面首先有赖于党政关系的优化,而党政关系的优化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是塑造培育新型党政关系的总前提,确保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党领导金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实现中国金融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从金融工作的角度不断夯实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并成为中国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秩序改革以及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不可或缺的政治正能量。

然而,“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政关系优化必须不断适应新时代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调整,正如“不同的环境提供了政党发展和组织运转的具体空间,同时也设定了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发展目标”[3],而金融工作中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必须具体考虑金融这一变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在金融工作这个专门领域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总之,金融工作中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金融工作的顶层架构和主体设施,是一个极富探讨价值的综合性范畴,而这一主体架构建设又必须建立在对中国金融工作的系列外部环境变量的科学准确认知基础之上。

(一)国内外金融发展形势加剧了新时代中国金融工作的复杂性

金融是高风险领域,金融风险不仅在区域间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还会在行业间产生多米诺效应,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为此,各国都无一例外地建立了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为限制金融风险跨区域、跨领域以及跨行业传播,国与国之间还建立了灵活广泛的监管合作机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猛。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发现,1978—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以及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948%、437%、1071%、1046%、1199%。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该指标值一度居于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之首。与此同时,1978—2018年,GDP、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金融业增加值等各项指标的增速在波动性上呈现明显的分异现象,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波动十分明显,显示出金融业运行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随着金融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运行的波动性很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相当大的冲击,甚至是严重的破坏。

与规模扩张相伴随的是中国金融结构的动态调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不断发展,除间接金融外,直接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也已初见雏形,尽管两者间发展仍不够平衡。直接金融的发展缓解了间接金融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降低了间接金融的风险,两者间分工合作的局面渐成趋势,但直接金融具有天然的内在波动性,且中国资本市场投融资主体结构、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会放大这种波动性,进而严重影响社会预期和宏观政策效果。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初探 新时代 制度建设 领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