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老人无奈无助看病困难多多

老人无奈无助看病困难多多

时间:2022-05-21 14:00:06 浏览次数: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而对于现今的老年人来说,“怕得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怕看病”。一项调查表明,“生病住院”目前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最担心的问题”。

老人们说:出行不便,挂号太难,轮番排队,药费高昂……我们看病实在难。

第一难:为挂号必须全家总动员

凌晨4点多,某知名医院的大门口已经有好多人在排队挂号了。

如今要是到大医院去看病,这样的场面司空见惯。不管刮风下雨,许多人都是午夜时分去排队,有的搬着被褥等候,有的全家轮流值守,一直熬到天亮。就是这样,也不能保证挂得上号。挂号难也养了一批“号贩子”。20元一个的号,“号贩子”们要价100元以上。

第二难:看病几分钟,排队几小时

张大爷最近常头晕恶心,于是早上8点就来到一家二级医院看病。先是在一楼排了35分钟队,挂上了一个专家号,然后来到三楼的内科。等候看病的人已有十来位,1个小时过去了,前面等候的人似乎并没有减少,倒是不断有后来的人进去了,有人说,这些都是大夫们的关系号。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进去了,刚说到自己最近常头晕恶心,大夫就开出了两张化验单——验血、验尿。于是张大爷又重新回到一楼,排队交费,又是20分钟,然后来到二楼再排队化验。取到化验结果再来看三楼的医生,医生说没有大事,开点药调养一下。拿着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处方,张大爷发现,还要再次经过划价—交费—取药的排长队、折返跑的考验。不仅如此,仔细一看,药方里面又有中药又有西药,而中药跟西药的划价、取药处都是分开的,这下还得付出双倍的排队劳动。看着长长的向前缓慢蠕动着的黑压压的队伍,算一算面对医生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分钟,可这次看病却整整耗了一个上午,还不算在路上的往返。对于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看一次病简直难于上青天。

第三难:与医生沟通难

李阿姨最近上医院总要拉着女儿一起去,因为现在医院里的外地医生多了起来,而她是个上海人,普通话只能听懂个大概。在询问病史和症状的时候,操着北方口音的医生和说着一口本地话的李阿姨的对话就像一场“脑筋急转弯”游戏,常常南辕北辙,最后医生干脆就不问什么而直接开药了。

第四难:不堪重负的医药费

邻居张婶闹肚子,在某医院请专家诊治。医生说是病毒性的,开出的药有止泻的、助消化的、抗病毒的,竟然还有治感冒的。张婶拎了两大包回来,花了700多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养老金。张婶说:“这还是坚持没做什么肠道水疗呢,否则的话,还得再多花600多元。”

有一位患者在做肿瘤切除手术时,医院给他做了40张切片以备观察。按原料价格标准规定,无论多少张切片,只能收一张切片的费用,为40元,可医院却以40张切片一一收费,共计1600元。从40元到1600元,乱收费程度竟达40倍!

魏婆婆因右半边脸时时作痛,便来到医院就诊,因为不知该去看哪个科,就向挂号处的工作人员询问,回答是要交12元的挂号费,随后撕下一张外科门诊挂号券。给魏婆婆看病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只看了几眼就告诉她:“你这病最好去看五官科。”说完便朝门口喊“下一位”了。魏婆婆再次来到挂号处,说是刚才挂错号了,是否可以退了再换个号,工作人员却说:“挂号券一旦撕下来就不能退了,再重新买一个吧,也就几块钱的事。”她只得又交了12元钱挂了一张五官科的号。

医院收费的种种“猫腻”

肢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是医院乱收费最常用的手段。按规定,病人做CT扫描,头颈平扫每人次180元(造影剂、胶片费另收),全身平扫每人次310元,可有的医院那把“刀”磨得十分锋利,让病人做了全身扫描后,又将头颈平扫的钱加到里面,共收490元。在做腹部检查时,本应是肝、胆、胰、脾、肾五个器官合一收费为90元,但医院却肢解开来分别收费,共计450元。还有些医院重复收取医用卫生材料费。如换药、输液、注射时,其费用事实上已经包括了材料费,但医院还是将纱布、胶条、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针管等单列出来另收。

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乱收费也为数不少。这首先表现在进口与国产的价格区别上。如在给病人用药时,原本可用普通的国产药,医生却偏偏给开价格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进口药。而且,有时候同一种药有着不同的名字,如商用名、化学名等,有些医院里开出的价格也不一样,有的医生故意将熟悉的普通药写成稀奇古怪的药名,以此来迷惑患者。另外,一些医院常在病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使用进口仪器治疗、检查,其费用往往高出国产仪器几百块钱。

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相对来说是病多钱少的弱势群体。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必须从医疗体制的改革着手。

中国目前的医院模式,就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宽大的塔顶云集了大量的三级医院,人才、技术、设备力量雄厚;狭小的塔底是一、二级医院,资源匮乏,门庭冷落。倒金字塔的庞大负荷,沉重地压在各大医院的肩膀上,一方面给病人造成“看病难”的感觉,一方面也怂恿了不道德医生的“狮子大张口”。

而在发达国家,医疗体系都是正金字塔形,这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即:塔尖是高精尖的专科医院,专门解决高难度病症。塔基是大量贴近居民的社区医院,绝大多数的普通病例,在那里就可以消化、吸收。此外,不少国家对老年病人都有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免收挂号费、放宽用药范围、延长住院周期等。这些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与此同时,还应由政府投资建立全社会的高危老人呼叫救助体系和保健体系等,让老人真正“老有所医”。

推荐访问:看病 无助 困难 老人 无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