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利多卡因皮下注射治疗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例

利多卡因皮下注射治疗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1例

时间:2022-05-17 19:25:03 浏览次数:

zoޛ)j馐=-9{ww{w]93Mx׭]ym5}OWrkzij)wkgy֧ܺzxrبj)ޝ)XFbdu�4bbƬ
Zٞ貘jZNبB)ޱv'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患儿, 女, 15岁, 因双腋下汗腺切除术后疼痛1年为主诉于2019年1月12日来本科就诊, 查体:双肩活动不利, 上举受限, 双侧腋下皮肤术后瘢痕形成, 呈长9 cm、宽5 cm的椭圆形, 肤色较正常肤色苍白, 瘢痕处皮肤感觉超敏, 肌肉无明显萎缩现象, 自觉发汗障碍。为进一步诊治, 行双侧腋下彩超检查, 提示术后改变, 余未见异常, 追问病史, 患儿术前无腋下疼痛病史。印诊: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

1. 2 治疗方法 考虑患儿年纪尚小, 长期服用药物可能引起副作用, 暂不予止痛药治疗。采取0.5%的利多卡因皮下注射治疗。药物配制:2%利多卡因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0020038)2.5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3271)7.5 ml, 现配现用。于患部皮肤皮下注射形成皮丘, 1次/d, 连续治疗7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儿治疗后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即在纸上划一条有刻度的直线, 从0~10, 数值越大代表疼痛越剧烈, 其中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 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2 结果

治疗3 d后患儿疼痛明显好转, 继续治疗, 总疗程7 d, 疼痛基本消失, 查体瘢痕处皮肤感觉超敏消失, 治疗后1个月随访, 疼痛未复发。见表1, 表2。

3 讨论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是对一种复杂症状和体征的描述, 它包括疼痛和痛觉超敏、运动功能障碍、肿胀、血管舒缩不稳定、皮肤颜色改变、体温和汗腺分泌异常等。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及类似病症,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Ⅱ型的临床症状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基本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患者中没有神经损伤, 而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Ⅱ型患者都有确定的神经损伤, 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4]。

创伤是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 手术造成外周神经感受器及内皮损伤, 皮层组织的重建或炎症反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兴奋阂值降低故出现无伤害的疼痛刺激后患者仍会有疼痛。低浓度利多卡因即可:①起到神经保护作用[5, 6];②在痛觉产生、传导、感受的神经通路上分布着大量与疼痛调节有关的离子通道, 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 其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均有分布, 与痛觉密切相关 [7], 利多卡因有很强的膜稳定作用, 可选择性Na+通道阻滞剂, 能够选择性地阻断Na+内流, 同时对K+通道也有阻断作用, 使H+、Ca2+在细胞膜内外电压梯度的影响下内流增加[8], 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③利多卡因即可作用于细而无鞘的痛觉神经, 又可改善局部循环而对粗且有鞘的运动神经则无明显的阻滞作用[9]。皮下注射利多卡因, 能通過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脊神经节形成高药物含量 [10, 11], 切断疼痛刺激环。

综上所述,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 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熟知, 治疗方法多样, 但目前更适合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采用低浓度的利多卡因皮下注射的方法治疗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临床效果较好, 但研究样本量及临床病例收集较少, 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以及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 在疾病的动态疗效观察及远期疗效追踪等方面均不够完善, 本课题组将尽可能地开展多中心、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活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以期为今后临床规范的治疗体系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放.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的命名、诊断和评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6):565-566.

[2] 杨小锋.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Colles滑折愈合后并发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32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2):91-92.

[3] Harden RN, Bruehl S, Stanton-Hicks M, et al. Proposed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ain Med, 2007, 8(4):326-331.

[4] 石小乐, 柯诗文, 吴锐.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25(1):25-26.

[5] 于捷, 中枢组胺对二型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浙江大学, 2015.

[6] Zagon, A. Innervation of serotonergic medullary raphe neurons from cells of the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in rats. Neuroscience, 1993, 55(3):849-867.

[7] 糜菁熠, 徐建光, 徐文东, 等. 利多卡因对运动及感觉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20(4):233-236.

[8] 朱禅, 杨妞妞, 唐敏, 等. 痛觉相关钠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36):7178-7181.

[9] 杨朝晖. 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利多卡因体内外干预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效应. 山西医科大学, 2011.

[10] 盖金明, 汪纪红, 陈毅丽, 等.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

6(4):239-241.

[11] 章云海, 孙增先, 陈贵华, 等. 皮内注射利多卡因示踪剂观察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的逆行神经追踪.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70(4):128-130.

[收稿日期:2019-03-21]

推荐访问:利多 皮下 综合征 复杂性 注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