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生态旅游视角:探究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生态旅游视角:探究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2-05-24 18:15:06 浏览次数:

摘 要:体育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在给人们带来强健身体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与体育相关的产业消费的增长。体育旅游就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范例,人们在进行体育旅游时,会购买各种有关体育的户外装备等。将体育旅游所需的户外产品通过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产品予以市场化,既有利于生态的改善,也能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全新生态旅游视角,研究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体育资源整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在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实现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55-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2014]46号文件,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1]。当前,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功能的深入认识,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现代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够缓解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也能够调整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平衡。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众所周知,体育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强心剂。体育旅游市场在体育产业占有重要份额,对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消费空间、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一、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内涵解读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是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接受环境教育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3]。体育旅游与其他休闲旅游一样,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4],不同的是以体育为要素,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新兴产业形态。从生态旅游视角将生态、体育与旅游三者结合的旅游形式,有助于扩充体育产业的类型,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推动区域经济绿色、生态、健康发展。

二、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受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因素制约,存在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行无节制、超容量开发与管理混乱等现象。

(一)生态旅游开发混乱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业余时间的相对增多,释放或者解压身心是现在人们的假日首选。旅游恰恰为人们提供了减压释放的时空环境,也就促生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假日游,人們喜欢走到大自然去亲近泥土的芬芳,去听山泉水的律动,去听鸟儿的歌唱,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而生态旅游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并发展日益增快。但是,在催生生态游市场开发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专家、学者热衷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习惯于文字范本的规范或者说框架结构思维,以期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域风情、项目特色、人文环境的差异,生态旅游的发展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为此,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5]。在利用生态环境带给我们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用经济收入回馈、爱护、修缮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管理与服务意识匮乏

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各个方面的资源开发与发展受到诸多的门槛限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立法滞后、规范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6]。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理论支撑与政府实践策略支持,再者,高校对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没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导致现有人才队伍思想懈怠、管理涣散、服务意识不强等经营管理问题。加之,我国公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态意识不高,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设施设备毁坏等问题较多,有的旅游者甚至骑在红军塑像的脖子上拍照等不文明现象,缺乏对旅游者违规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因此,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培育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要根据我国地域宽广、特色不同、区位差异等实际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促进和提升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三、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它不仅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和科技发展状况的制约[7]。体育旅游的开发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旅游开发所能获得资金多少决定着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体育旅游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手段,又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就体育旅游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说,是尽可能使现有的体育旅游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潜在的体育旅游得到充分的发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但是,体育旅游客观存在的形式是各不相同和千差万别的,其体育表现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体育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在体现经济利益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更要认识到体育旅游的开发应具有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是体育旅游开发必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8]。

野外生存是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野外生存运动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广大中青年消费者的青睐,挑战自我、磨炼意志,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开发一些层次高、项目定位准、线路精致的体育旅游景区,能够对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爱好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反之,则不利于开展。野外生存大多都是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沙漠、高原等复杂的地域,这些地域也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需要专业的运动装备才能实现野外生存,而这些装备又是体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所以,体育旅游使中青年户外运动爱好者远离都市的喧嚣与嘈杂,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洗涤净化心灵的过程。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体育传统,各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因而对于增加体育资源数量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带动户外运动实物产品与非实物产品的销售,推动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体育消费。所以,对体育资源的外延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开发方法。低级别重复建设,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导致体育旅游者在选择上受限。

四、生态旅游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

我国有着1 072万公顷的湖泊和水库面积,28万平方公里的海岸地带面积,9 491万公顷的森林面积,320万平方公里的山地面积和95.59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流域面积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来自体育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收入的支持,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例如冰雪、漂流、徒步探险、草原生态旅游区等[8]。所以,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环境,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9]。体育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健身健体的本位,同时也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体育旅游不仅仅是简单游山玩水、观赏比赛、参与比赛,而是通过体育这个名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体育服装、鞋帽等产业资源开发,这不只是单纯的体育内部资源开发,它同时也会带动区域交通、住宿、餐饮一系列的经济收入。这种收入反过来可以投入到对环境的改造、修缮,环境变好了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体现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的互补性。体育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健康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旅游活动,是现代人寻求释放压力的一种新的选择[10]。体育旅游借助体育资源所得经济收入,也为民俗风情传承保护、体育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二者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五、构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封闭性的,挖掘和开发区域内与区域外经济联动,实现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11]。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引入高水平赛事为陕北的黄龙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12]。黄龙县通过引入体育赛事,使比赛项目与地方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省内外人士前来领略黄土高原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体育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力作用,进而拉动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大发展。

国际性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具有参与性广、影响力大的独特作用[13]。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活动,而是将平面媒体、数字媒体、广告宣传策划、体育服饰等都纳入进来,一次知名赛事活动囊括了诸多关联产业的参与,也促進了关联产业的经济收入。各地区根据自身先天资源优势,实现“体育+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依托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促进休闲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相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健身、旅游于一体,把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经过引入“体育”变成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开创地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开发保护新局面。

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和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体育资源,充分、有效和合理地把稀缺的体育资源分配到不同的体育生产中去,实现旅游促销费,消费拉动经济,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服务人类。打造“体育+旅游+生态”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品牌,是旅游、体育、生态深度融合的一步[14],这种生态、体育、旅游三者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健全体育旅游产业政策法规,推动展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与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盘点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第46号文件亮点[EB/OL].中国网—体育中国,2015-12-03.

[2] 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部署体育旅游发展[EB/OL].中国地产网,2016-12-23.

[3] 赵元顺.祁连县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2,(9):30-33.

[4] 季娜娜,段婵婵.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SWOT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3):56-61.

[5] 张玉杰.我国生态旅游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8.

[6] 高欣.山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7] 杨广站.浅谈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124.

[8] 钟晨.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9] 张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

[10] 张洪海,颜振兰.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旅游发展的关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6).

[1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 .

[12] 蒋涛.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3] 陈锡尧,吴惠明.对当今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的价值认识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3,(4):25-27.

[14] 刘鸣鸣,刘勇,刘名俭,等.“一江两山”体育旅游圈的模型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01-105.

[责任编辑 史丽丽]

推荐访问:探究 视角 生态旅游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