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

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

时间:2022-05-23 14:05:03 浏览次数:

摘 要:城市空间意象为解释城市中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视角,对城市空间管理与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显示,国外学术界对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比较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成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研究的学科视角、核心内容、热点与重点、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来看,国内外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有所异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城市空间意象特征的动态分析和对比分析、城市意象空间营造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等层面提出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希望对国内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空间意象;比较研究;述评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活动范围以及信息获取途径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心理也随之发生改变,亟需新的理论去解释和应对。在城市环境中,居民既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能动地对环境进行使用,进而产生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形成脑海中的“主观环境”空间,这是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范畴[1]。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解释城市居民如何与城市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已逐渐成为西方城市研究中的一个热点[2],尤其是国外城市规划学家、行为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城市空间意象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受此影响,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和引入城市空间意象的理论和方法[3,4],并以之解释国内的城市居民环境心理体验与意象空间营造问题。由于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涉及众多学科,且与之相关的问题非常复杂,迄今为止,国内尚缺乏对此的系统性研究总结。为此,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中国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有所启示。

1 国内外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意象[5](也有学者称其为城市空间意象[6-8],本文采用此提法)逐渐成为国外城市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进行学术交叉研究的重点领域,相关研究的大部分灵感来源于著名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研究者林奇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5]。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人类学、建筑设计等对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城市居民的相关研究表明,居民在活动期间收集的信息将会构成感知城市空间意象(城市景观中能激发观赏人员强烈情感反应的客体的价值),这种感知意象又与可辨认性(将城市各景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的程度)密切相关[9]。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使城市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存在于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的结构性分析方面[10-14],该研究视角、研究方式与研究结论对城市空间规划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应用意义。伴随着西方世界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的结束和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对城市精神与文化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心城市空间意象中所蕴涵的环境评价,希望了解如何设计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才能使居民感到愉悦[15],并进一步探索城市居民的环境评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评价性城市空间意象研究逐渐成为国外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8],由于重视对居民心理体验属性的分析,该研究领域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特长[2]。但作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外对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相关研究分散在多个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之中[2]。其中,有关城市空间意象构成要素的研究仍较多借用了林奇总结出的城市空间意象由道路、边沿、区域、结点、标志等五大要素组成的理论框架[14,17]。城市空间意象的影响因素[18]与形成机制[19,20]是重要的关注点。此外,城市空间意象与市民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21-23]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从研究的核心内容上看,聚焦点体现在城市居民个体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经验性评价或认知加工结果的呈现上[1]。研究的范式也从以往的注重描述性研究(偏重于城市宏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意象),发展到描述性研究与诊断性研究(偏重于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并重。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徐放对赣州市居民感应地理的调查分析是国内学者最早进行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尝试[3,24]。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 “城市空间意象”、“城市意象”为题名模糊检索1980年~2012年国内核心期刊,共有与此相关的文章34篇。从时间来看,国内对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开始于1983年[25],在2000年以后步入加速发展期[26-28]。总体上看,国内的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尚处于理论引用和方法移植的初级阶段,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尚显不足[29]。近年来,虽然有相关学者尝试提出了城市空间意象的概念体系[29-35],初步探索了意象空间特征[29-35]、意象要素[33,34]、意象空间模式[35,36]及意象的地方感[37]等,但上述研究仍多局限于对城市空间意象的描述性分析,较少涉及这种意象的形成机制以及行为与空间意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而这是国外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38];研究的基本指向聚焦在整体城市空间上,较少涉及城市空间的微区位研究;研究的核心内容仍以城市空间意象的实体构成要素为主[31-36],鲜有从城市居民心理体验属性分析的视角对评价性城市空间意象的探讨。

综上所述,国外城市空间意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已开展多年,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日趋成熟,城市空间意象已成为城市环境中人地关系研究的独特领域和重要研究视角。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才开展不久,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而有关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需要进行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开拓[28]。

推荐访问:述评 意象 展望 城市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