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以国学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

以国学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

时间:2022-05-22 19:50:04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置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国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并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国学教育课外实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素质

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比较短,很多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非常不足。与综合大学相比,其人文环境较弱,以至于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国学教育是一种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我院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了国学传承的有益尝试,积极拓展国学课程的广度,提高了国学教育的效果。

一、探索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一)专题研究模式

国学专题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将科学研究方法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授课形式的基础上,设置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特色国学课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引入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学习的题目,题目以传统文化、民俗、国学诗词为范围,题目深度在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基础上进行适度拔高。

1.单学科式。即在单学科课程学习中,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大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诗文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院专门开设了古诗文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中结合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或者纵向深入研究,拓宽了国学教育的视野。

(1)一个历史时期古诗文风格流派的研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历代诗家群星荟萃,诗歌流派随着诗歌的创作日趋繁荣,诗话理论也随着诗歌流派的纷争日臻完美。我院积极开展一个历史时期诗歌风格流派的研究,如对《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研究;对魏晋时期山水诗发展的研究;对东晋“兰亭诗”艺术特色的研究;对唐朝边塞诗雄浑风格的研究;对宋词婉豪放词风格的研究;晚对清性灵派诗风的研究等。

(2)对一定时期古诗文作家风格流派的比较研究。首先是对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和不同作者的同一作品风格的研究。前者如杜甫《行路难》与《望岳》的比较;后者如唐代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比较、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的比较等。其次是对不同作者的同一题材的比较研究,如李煜 《虞美人》与欧阳修《生查子》中月的意象比较;秦观《踏沙行》与贺铸《青玉岸》中愁苦心境的比较。

2.跨学科式。通常是围绕着有关课本知识,对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科学的某一涉及多学科内容的问题,展开较长时间的、开放性的研究活动。自2007年我院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来,我们重视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在音乐课上,学生和着音乐吟唱国学经典;在语文课上,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上,学生边诵读古诗,边想象意境,为一首首古诗配上趣味盎然的图画。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常有“诗舞同源”、“诗歌并称”、“诗画同宗”的提法,这样的关联给国学跨学科教学带来了便利。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古诗词经典诵读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1)主题对接式。把国学主题教学与主题教学相关的学科进行对接。如很多古诗文佳句描写了各个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如根据“认识事物规律”这一主题解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等诗句,就涉及地理、政治、哲学等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及文学欣赏能力的一种探究的方法。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国学课开设大多以公选课为主,授课形式可以多样,主题对接式授课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能有效促进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2)艺术同构式。即利用艺术和国学教育的相同特质,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如学习古诗文可“诵之、弦之、歌之、演之、舞之”。读,用诗文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和着优美的古旋律演唱诗文;吟,半读半唱,充分表达古诗文特有的音律美;舞,借鉴手语的独特方式表达,在吟诵的同时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文的意境、抒发感情。此法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国学教育的趣味性。

(3)媒体介入式。即将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国学教育,或者借助于投影仪、录音、教学课件等,减少板书内容和烦琐的知识阐释。如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不外乎熟读、背诵、翻译这几步,我们则把多媒体教学介入古诗文教学,以其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文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国学教育充满活力和魅力。

(二)课堂渗透模式

1.延展式。诗文无非例子,由此延伸、展开,就能为我们打开一片研究性学习的广阔天地。如学习屈原《涉江》,可以延展到对《离骚》的研读;学习《孔雀东南飞》,可以延展到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研读,再类推到一系列文学现象的解读。在对《孔雀东南飞》的延展式学习中,学生会发现焦仲卿和刘兰芝化鸟,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柳梦梅和杜丽娘死而复生,古人总希望通过幻想来表现自己善良的愿望。

2.探究式。教师从教学材料中选择令人困惑的情景或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困惑,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如学习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探究,按照“分析诗句中月的物象特点—概括月意象的含义—探究月的文化内涵”这个思路进行。经过查找资料,学生对古诗文中有关月的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迁移了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3.研讨式。运用随机感悟和激情迸发的力量,为解决问题提供新颖的思路和新的可能,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古诗文鉴赏课上,教师提出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古诗文鉴赏如何“抓诗眼、明诗意、解诗情”?经过师生研讨,总结出古诗文鉴赏的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是“抓诗眼,明诗意”,第三步是“想意境,悟诗情”,这样的研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发现式。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知识。如讲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诗让教师发问:“杜甫草堂哪来的海鸥?有什么深意吗?”“花径为什么要去打扫,杜甫是不是也在阿谀逢迎?”,等等,然后进行合理推断,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一知人论世;二沟通诗意;三运用比较拓展思维。最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对另两首诗的发现式学习。

二、将国学教育引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一)营设书香校园,人人以诗为伴

“以文为友,以诗为伴”是古人生存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现代人渴慕的一种理想,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结合学校党团活动,要求学生“读一本国学著作、背一部国学经典、听一次国学讲座、写一篇国学感悟”,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应时即事式的常规活动,如节假日、纪念日、赛诗辩论、知识擂台、网上博览、板报专刊、文艺舞台等。这些生动灵活的国学教授方式,让古老难懂的国学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的博大精深。

(二)建立校本课程,打造国学课堂

千古弦歌,后继有人。我院不但提倡在公共基础课和在各专业课中融合国学教育,同时还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专选课;在五年制高职开设必修课;在全院各系部开设公选课。或集中训练,通过每周2-4节课对学生进行分析鉴赏训练;或随机指导,对学生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诵读指导,使学生不但能准确地掌握古诗文的诵析赏的方法,而且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或注重活动渗透,如通过唱、画、对、诵、演、赛等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开展校园活动,展示学生对国学的独特理解。

(三)开展社团活动,放飞生命欢歌

课堂学习受学时的限制,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课外实践,成立国学社团,鼓励学生自主举办各种国学为主题的活动。2010年,我们以建设古诗文经典诵读院级精品课程为依托,成立了全院第一个师生共建的初林诗社,成为牡丹江诗词协会的团体会员,并定期举行校园经典诵读暨诗歌原创大赛,牡丹江诗词协会主席周哲辉、牡丹江文联主席刘波,以及市里一些著名诗人都曾经与会,一时盛况空前,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高职院校搞好国学教育,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办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国学教育的要求,建立适当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活跃校园文化建设,使国学在高职院校得到更好地普及。广义的国学包含了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所有传统思想文化和技能,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政治、体育、音乐、导游基础、园林设计等专业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有效增加国学教育的课程广度,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学勇,刘永.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4(34).

[2] 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光明日报,2006-10-3.

推荐访问:国学 人文 探索 素质 提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