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多元成因与应对策略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多元成因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5-19 14:25:02 浏览次数:

导读:频繁发生的建筑安全事故已经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能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保持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现状,从业人员培训、机械设备监控、施工环境管理诸方面的系统化、动态化、信息化,是全面改进和推动建筑施工安全、达到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举措。

建筑业具有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过程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繁重体力劳动多、人员流动大等特点,若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潜伏性、紧急性、复杂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事故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并使建筑业的从业风险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或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繁的原因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大多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员层次不齐,影响措施到位

1、管理人员——重生产、轻安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项目经理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进度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建筑项目的经理人认为,目前的安全资源投入不足,企业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而且从直接的经济效益出发,往往把施工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当作陪衬,以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甚至还有项目经理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

2、施工人员——素质低、缺章法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我国建筑业中有4000万农民工从业,占农民工总数的30%,占建筑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90%。这些人中的相当大部分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又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直接触发安全隐患。一旦遇到突发事故,缺乏在第一时间处置的能力。

3、设计人员——重设计、轻隐患

从事勘察、设计工作的人员,是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的最早编制者,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成为施工人员的工作依据。设计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设计阶段不会造成事故,当施工人员将设计方案从意识变为物质的时候,却有可能引发事故。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表明,正是由于设计师设计方案缺乏安全设防,引发了施工现场潜在的危害和安全隐患。目前,由于设计方只注重甲方功能设计、不愿意承担建筑安全方面的责任以及缺乏相关的安全设计规范等原因,在设计阶段考虑施工安全设计的人员还非常少。

(二)安全投入不足,监控互相孤立

1、设备本身的缺陷。如安全防护设备、机具设备、设施和施工工具的缺乏或缺陷。

2、施工现场的缺陷。如用电不规范、现场安全施工无保障。

3、安全保护设备的缺失。如没有真正按照国家规范设置或使用安全防护装置。

4、安全防护手段不系统,相对孤立,无法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虽然现在有多种安全防护措施在实施,比如安全监控、安全签到等,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安全管理系统尚难成为一个整体。

(三)企业内外环境,缺乏安全文化

1、从文化营造因素来看

⑴ 社会缺乏安全文化氛围。比如上海胶州路大火发生后,安全问题一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度也随之降低。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安全的重视尚缺乏一种内生的环境文化。

⑵ 企业缺乏安全环境的营造。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长期的安全施工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劳动保护观念、意识、行为、环境及物态条件的总和。企业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对安全文化的营造力度,会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工程师一句不经心的“安全检查是走走形式而已”,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现场人员对施工安全隐患的防范。

2、从施工现场因素来看

⑴ 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施工现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施工现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这两者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导致工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增加其疲劳程度,也会使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

⑵ 施工人员的不适应因素

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当个别施工工人对施工现场工作环境不熟悉,或者对变化的、动态的施工环境不能适应时,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四)体制漏洞难遏,动态管理缺乏

1、层层分包——不合法、解决难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生产事故大多源于包工队失序的管理和无证的劳务工。作为个体包工头,并不具备施工资质和用工资格,而建筑公司或劳务公司明知非法却依然将工程分包、转包给包工头。这种用工形式长期存在、屡禁不止,并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形成建筑行业特有的层层分包、层层垫资的生态链,也成为建筑安全的危险源。

2、惩戒制度——标准低、执行难

首先,我国的施工安全主要还是以事先告知型的检查为主,且常常流于形式。其次,安全检查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责任损失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第三,检查内容上只注重施工实体安全,而不注重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第四,我国目前采用的“安全检查评分表”的打分制度不能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而这些管理制度又是属于静态管理。

从惩戒制度上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是项目的负责人,针对项目安全管理也有许可证制度,但问题是在施工中的安全惩戒措施均是事后制度,也就是事故发生后再对责任人、负责企业进行查处,而此时已经为时过晚。

3、安全教育——培训少、系统缺

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是现场施工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即便是施工管理人员、工程师也缺乏必要的岗前安全培训。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教育更多的是在走形式,缺乏实践性的培训和学习,更谈不上严格规范的系统安全知识的培训。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

从目前我国的基本面来看,施工人员的主体为“农民工”这一基本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机械地期望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急速提升也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应该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动态化、信息化、可操作的严格管理制度

1、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在防范安全隐患发生的过程中,通过管理制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重点在于预防和发现,因此要想促使管理人员主动管安全,就应加强动态监管,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地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使安全管理更细化。如多次在安全检查中出现问题,即暂时吊销项目经理证,进行安全学习,方可从新上岗。

2、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管理的信息化应对动态的现场施工。如在施工中,利用信息平台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关键工序用数码相机或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拍下来,并上传至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连为一体,做到实时沟通、随时查询、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同时,记录下的图片、视频作为日常管理全过程的数字档案,无形中也加强了安全监管和安全氛围的形成。

3、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城市务工者权益。要解决安全管理第一线的问题,必须解决城市务工者安全操作的问题,要指导每一位施工人员按操作流程施工,熟悉事故应对方案。同时将他们纳入企业管理体制之中,严格实施劳动保障制度,提高他们法律维权意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自发调节作用,解决包工制带来的种种问题。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制,培育企业文明施工的安全文化

1、“责任心缺失”在建筑行业愈演愈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在建筑施工安全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安全教育不能完全针对城市务工者,与安全因素相关的人都有必要进行安全培训。

2、增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搞好上下工序间的安全贯通。安全意识不仅仅现场施工人员要增强,设计人员在初始设计时,就要考虑后期施工中建筑构件能否安全施工,编制给予工人更准确、更标准化的施工操作手册,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项目经理与设计方、监理方以及业主进行技术交底时有必要加入“安全设计”的技术交底模块,以便在后期施工时对安全隐患有足够的重视。

3、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优化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安全成本,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三)提高安全设备的技术含量,建立多层次的安全警示系统

1、提高监控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目前,视频监控已经在很多建筑施工现场使用,而物联网能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如果2010年11月的胶州路特大火灾中,能及时监控火灾的发生,并通过广播传达给住户,可能将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应该是有层次的,如在与安全相关性较强的建筑体内放入传感器,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隐患质变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发现安全隐患,多层次规避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使施工安全方面的制度规则更健全完善,在监管执行上更雷厉风行,在法治问责上更严厉苛责,在技术手段上更及时更先进,从各个维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才能使施工安全管理不断上新台阶,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gz-07009。

参考文献:

[1] 林友当.关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2] 黄仁东,李光燕,黎艳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

[3] 马保忠.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J].山西建筑,2011(1).

[4] 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

[5] 海涛,刘永立,石兴龙,李涛.基于综合评价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J].煤矿安全,2011(1).

[6] 罗丽.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0(3).

责任编辑:张炜

推荐访问:成因 安全事故 建筑施工 频发 应对策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