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世界史重构述评

世界史重构述评

时间:2022-05-16 19:55:03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就张广智《西方史学史》中世界史重构部分章节内容所做的一些解读。本人认为世界史重构是全球化的结果。张先生书中做出了清晰地线条式的勾勒,本文是对其充实,且认为世界史重构不是完全否定以往历史,是从一个人文的角度和全面的角度解读世界史。本文不局限于帝王将相和大国的历史,也注重下层百姓和小国的历史,从心态史学、环境史学等等方面阐述世界史的重构,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值得深思。

关键词:世界史重构全球化 以人为本

对于世界史的涵义,阿克顿给予了经典表述:“我所理解的世界史不同于各国历史的凑合,不是结构松散的东西,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是记忆的沉重包袱,而是心灵的启发。世界史是一个各民族历史都附属于它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各民族的历史将被讲述,但不是因为它们自身,而是因为与更高级的系列相关,并从属于该系列的缘故,是根据时代和它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作用程度来讲述。”1世界历史的人文内涵各要素互相联系,人类五大文明起源虽起源不同,但许多发展规律一样,人类各种族的文明和文化特点不一样,但通过不断融合和交流能取得更大进步。

一、背景

20 世纪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史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导致“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 2,各国各地区的史学研究得到不断普及和深化。一方面西方历史研究的地域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二战后西方学者“对世界上欧洲之外地区的历史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3。世界史重构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寻求新秩序,史学也寻求一种“新秩序”——重构世界史。人类深刻地感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苦难,故要从中汲取教训,大战后国家之间重组利益。历史研究领域也紧跟时代步伐,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苏联的解体促使史学家把眼光投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苏联解体带来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中国吸引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眼球。三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下各种新的史学方法出现的推动。计量史学,口述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性别史学等相继出现。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先进的方法。四是全球化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史学研究也走向世界,从多角度多层次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史。

三位历史学家思想所产生巨大的影响:斯宾格勒、柯林武德、汤因比、克罗齐。马克·布洛赫《为历史辩护》也是体现。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也确定了文化史研究的思路。在他们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进步的史学观念。在他们高瞻远瞩的历史研究推动下孕育了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本杰利,即在张广智先生的这本书里谈到了全球史的一些开创者的情况。

全球史的研究火热是一种表现现象,其实质是人的觉醒,人的思想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所谓“全球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思维、一种历史认识的“方法”,非理论基础。“全球史”跳出了传统史学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框架,“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4。同时“考察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区的产生、发展、交往、对抗、融合、扩散等过程”5。运用跨学科的比较分析方法来揭示在传统“世界史”和民族国家历史架构下常常被忽视的人口迁移、环境变迁、帝国扩张、技术转移乃至传染病扩散等历史现象。另外,“全球史”将自然历史、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纳入研究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的拓展和进步。

1、威廉·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在《世界史》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文明的起源与四大文明的定型”、“文明的平衡状态”、 “西方主宰世界”、“走向全球大一体”。麦克尼尔相信,编纂一部全人类各个部分、各种文明密切相关、相互交流、休戚与共的世界历史,是有助于减少国际冲突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

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社群史》是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在西方史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地位,被誉为“革命性著作”。《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在军事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开创与指导意义,“无论依据何种标准来衡量,都可称作是一部学术杰作。”个人觉得它是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扩大的表现,也是人的不断进步的表现。这些著作不在只关乎帝王将相,也关心黎民百姓,不仅关注欣欣向荣的历史,也关注历史的黑暗的一面,不仅仅关注富丽堂皇的历史,也关注不登大雅之堂而有用的历史。麦克尼尔与巴勒克拉夫思想是互相影响的,只是谁更明确提全球史观,深层原因是当时所处时代决定。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 年出版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1976 年问世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更明确地将这种看法阐明为“全球史观”。其提到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贯穿巴勒克拉夫“全球史观”这一理论和方法的经典之作则是其《当代史导论》一书,而对于世界史研究同仁也具有影响。

阿诺德·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指出“我们从未见过任何单个人或者人类可以超越他在生物圈中的生命而存在。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正如我们所知,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都将遭受这种命运。”我们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巴勒克拉夫也明确指出“中国和地中海地区在若干个世纪里经历的道路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同的。如果我们硬要将它们纳入一个单一的模式,那么,这样来重现他们的历史必然会严重违背历史真实性。”6

“全球历史观”要公正地对待与评价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明,用“全球史观”重构世界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抛弃了传统的国别汇编的世界史框架结构。如吴于廑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7吴老的观点是常思常新,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跳出自己思维局限,全面认清历史发展的事实。从世界整体出发来考察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代史学导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全球性眼光和新的视野,还在于方法上的革新。另外,这也与传统的历史主义方法有悖,却不失独到。“这部著作的最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新的宏观世界史体系理论,……在这里,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新体系合二为一,统一于巴勒克拉夫的史学思想体系之中。”8

3、L.S.斯塔夫里阿诺斯

19 世纪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古奇在总结19 世纪的西方史学时说,那时“历史的范围一直在逐渐扩大,直到它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自然界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压力,思想和理想的起源和转化、科学和艺术、宗教和哲学、文学和法律的贡献、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群众的命运,这一切现在也同样要求历史家的注意。历史家必须不断地观察生活,也必须全面地观察生活”9。历史研究总是与人类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致力于世界体系的创新,出版了《全球通史》、《全球冲突: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的生命线》等重要著作,以构建符合现时代、体现“全球历史观”的新的体系。“他已完全脱开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念。他的思想发展正反映了现代世界的扩张所带来的反省”10。

张广智先生在书中归纳了四种世界史类型。一是希罗多德-伏尔泰的总体型的世界史。二是波里比阿-兰克的国际关系型的世界史。三是圣奥古斯丁-鄂图的基督教神学型的世界史。四是斯宾格勒-汤因比的四边形思辨型的世界史。这是一种历史解读。新时代下,当下的全球史观的特征呈现如下:一是重点考察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内部结构的构成和演变。二是观察的视角不一样。全球史是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球视角,属于三维立体的范畴,有强烈的空间感,关注的是历史的整体发展、横向联系与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三是研究的方法有不同。全球史研究超越了历史学范畴,涉及人种、生物、生态、地理、气候、坏境、疾病海洋等许多其他学科的领域,除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外,还有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四是治史的观念是以人为中心,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整体考察。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世界史的研究应体现出全球性,还应显示出当代性。全球性不但体现了当代性,也是世界史的灵魂。斯氏的著作没有完全避免西欧中心论的窠臼,这是其个人局限性使然。

4、杰里·本特利

在新全球史运动之前, 全球史写作的主题多是沿着两个思路写作, 一种思路是从宏观的范围对文明的命运的跨地区研究和反思。前一思路的代表作就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另一种思路则是全球史掩盖下的国别史或者地区史。

《新全球史》按时代特征、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文明间交流的程度和全球化的进展情况把复杂的世界历史分为七个阶段。其七个阶段代表着紧密联系的几个历史时期,构建了世界历史的框架。

《新全球史》自觉突破强调、文化排他性、社会特殊性、经验地方性的史学传统,特别关注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强调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将每个地区的发展当作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这种部分的划分不可避免夹杂着很强的理论性一种划分规则。但是事实是历史有时不遵循这些规律和理论。在全球运动的总趋势中,本特利强调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但是这里还忽视了或者说没有强调的是人本身的因素。

在这些交流形式中,跨地区的技术传播、农作物传播、病毒传播容易一些,而文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最大,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的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少见。因为人都有自身的秉性,而且在最初都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从而也就不能认识其好的方面且为自己所用。其英文原著的书名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 中的encounter 不仅指“交流”,还强调“冲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交流和融合有正面的效应,也会有负面效应,经济摩擦、文化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这一观点在《新全球史》一书中表达得也较为充分。

三、反思与评析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巴勒克拉夫为先导,在其新的世界史观的影响下,在西方出现了一批比较重要和具有个性特点的世界史著作次不赘述,全是全球史观著作的重要发展表现,却都是在其框架之下的一种阐释。

在国际学术界,全球史学派的创始人当推马克思,150年前马克思关于全球资本对新型市场的开拓发展,已将全球紧张密关联起来的论述,为全球化的现实所证明。“全球史学派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各种重构世界史的编纂潮流中已经开始显现出来。”11 年鉴学派提出“整体历史”(总体史)与“历史综合”的口号,是历史学走向整体化而又不失史学自身特点的一个范例。《碎片化的历史》讲的就要防止历史碎片化。让历史有之细化的一方面,但是我们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黑格尔说过:“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训。”这也赋予我们以自己的思维汲取教训,不断总结和整理历史,注重历史的整体性,意义重大。

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学派的“如实直书”值得借鉴。社会史研究也很是火热。比较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全球眼光下研究历史表现。人要有开阔的视野,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下还得注意自然发展、人的个性和多样性,跨学科研究。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因素,关注人文,关注自然。

全球史是一个历史研究的必然结果,其早期代表人物布洛赫就指出“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12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要认清自己,告诫自己是为什么,从而拥抱整个世界。

注释:

[1]Breisach, Ernst, 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320.

[2]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

[3]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55页。

[4]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5]钱乘旦:《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6]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55-266页。

[7]吴于廑:《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作》,见《吴于廑叙述论著自选集》,第86页。

[8]于沛主编:《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下 ,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859页。

[10]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8页。

[11]于沛主编:《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12]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参考文献:

[1](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英)巴勒克拉夫著,张广勇,张宇宏译.当代史导论[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4](英)斯塔夫里阿诺著,吴象婴,粱赤民,蕫书慧,王梁赤民,审校.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魏凤莲,统校.新全球通史(第三版上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8]刘新城,主编.全球史评论(第一辑)[M].商务印书馆,2008年

[9]朱本源.历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6年

推荐访问:世界史 述评 重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