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一眼千年“软浮雕”

一眼千年“软浮雕”

时间:2022-03-17 09:40:53 浏览次数:

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胜物……

——白居易《红线毯》

1924年,阆中泰丰丝厂生产的“莲花牌”生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特别金奖。一时间,阆中丝毯声名鹊起。

其实,阆中丝毯的出现绝非偶然。南充,古为蚕丛之地。夏商周时期,发展日盛,据《华阳国志》记载,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的丝绸已成为敬献周王朝的贡品。唐宋时期,南充的丝绸产量和质量均称冠全国,有绸、绫、锦、绢、丝等十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供品,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而且阆中与湖州同为全国两大蚕桑中心。

位于阆中古城的机房街见证了阆中丝毯织造悠久的历史。“街道前列丝绸店,后传机杼声”,机房街由此得名。因邻近航运码头,历来为茧丝绸棉加工作坊聚集之处。当时阆中丝毯销售分水、陆两路,水运通过嘉陵江顺流至重庆,再经长江运至上海。陆路则经剑阁、梓潼运至成都销售。

“手工打结丝毯是以纯天然桑蚕真丝为主要原料,采用纯手工传统技艺,经图案设计、制线、化染、织造、片剪、雕饰、整理等工序精制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阆中丝毯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卢兴琼介绍说,“1952年,四川阆中地毯厂正式组建,从此多以师傅传帮带方式传承,并逐渐创立了‘银河’品牌丝毯,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地毯,还包括挂毯等等。我是1976年进厂的,当年我们都被阆中人称作‘织女’。”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霜洗礼,几代“银河人”不仅将丝毯织造技艺保护传承至今,而且将中国丝毯推向了世界舞台,先后赢得了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的高端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银河丝毯100%外销,特别是1993年-1996年期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占南充出口商品总额的70%。1993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万人大厂无“围墙”》为题对阆中丝毯作了报道,那时候阆中市村村都有丝毯加工点,总计有70-80个加工点,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曾经的“织女”卢兴琼已经成长为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长。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销量下滑,人员萎缩了。“现在公司有130多人,加上农村加工点,总共有300多人,其中设计人员只有5人。”卢兴琼说。

“阆中丝毯是当今国内唯一保留有丝毯编织全手工技艺流程和300道以上编织技艺的品牌。波斯地毯享誉全球,而阆中丝毯则牢牢占据了整个亚洲市场,成为全世界唯一可以与波斯地毯分庭抗礼的民族手工艺品。”阆中市文化馆副馆长、非遗办主任邓小东评价道。

300道什么概念?毯背每米丝线道数,也就是经线可以有1500根,即每平方英尺密度近100万个结点,全手工打造。阆中丝毯所有经纬线打结缠绕全由手工完成,精细度极高,一个成熟的技工每年仅能编织3至4平方米丝毯。”在银河地毯300道车间,车间主任冯俊华解释说。车间内,有5个人站得高低错落,在近5米高的织机旁挂经线。“这是在为织毯作准备。我们公司最高可以做400道的丝毯,而且老、中、青职工都能做,传承还在延续。”和公司其他员工一样,冯俊华也是16岁进厂,现在已经50多岁了。

织造技艺远不像外行看上去那么简单、机械、重复。在120道车间,车间里的女工们在赶制日本的订单,绝大部分女工都是站立编织。由于编织图案复杂,颜色丰富,需要不停地手工打结。绝没有电影《天仙配》中,七仙女水袖一挥、竟然出现一片姹紫嫣红的七彩锦缎来得容易。

在成品展示厅,享有“东方软浮雕”盛誉的丝毯光亮柔滑,纹样庄重华贵,纬背柔而挺括,色泽牢固,经久耐用。纯真丝防水折叠高道数精品毯更加精美绝伦。“经历改制后,公司创立的‘银河丝毯’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地毯质量评比第一名,以及中国驰名商标、文化出口先进企业、四川名牌及四川省著名商标等殊荣。”卢兴琼说。

一眼即千年,一经一纬之间,沉淀的是千年丝绸文化。根据“十三五”规划,文化部、发改委批准建立阆中手工地毯展示、传习基地,国家投资850万元建设2000平方米基地。公司现在年产5000英尺左右的丝毯,国内、国际市场各占50%的比重。“今后还将建手工丝毯织造技艺博物馆,让这门古老的织造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阆中丝毯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传奇。”卢兴琼说。

推荐访问:浮雕 千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