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分析与研究

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3-17 09:40:21 浏览次数:

关键词: 知识利用;习惯;调查研究

摘 要: 从个体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的知识利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他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学习和消化各科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利用习惯,对知识加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结合对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的探究,运用调查研究方式,分析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表现差异,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出发,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知识利用是教育学、心理学、组织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目前,国际上对于知识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的获取、知识自主性、互联网及电子资源的利用、公众和学校图书馆服务、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阅读状况等六个方面[2]。其中,互联网及电子资源的利用、公众和学校图书馆服务涉及的是知识利用的工具或者情境状态;知识的获取、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阅读状况关注更多的是知识获取或者知识利用的内容。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特征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知识的自主性是关于青少年如何整合与发展知识体系的研究[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知识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内容涉及知识利用的能力、过程以及不足等方面。比如,图书馆专业人员对高校大学生书目情报能力的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的教育、青少年知识利用过程中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的分析,等等。但总体来看,论述不够深入,相关实证研究资料不多,尤其是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知识利用过程与特征的研究。

知识利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知识利用的主体身上,体现了一个人对知识与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与整合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会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本文依据对知识利用的内涵和本质的分析,从知识利用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入手,建构了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编制了相应的知识利用习惯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的3575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差异,进而从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的角度,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差异分析模型的构建

对知识的利用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知识的实践。知识利用是个体借助外物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通过交流与共享,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创新的一个动态心理过程。也就是说,运用知识的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往往带有个体的特殊色彩。

Davenport& Prusak (1998)提出知识转移模式来诠释知识利用,他们认为,知识转移主要包括知识的传递、吸收和利用三个步骤,表示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接受者能有效地吸收与利用。林东清在《知识管理实务与理论》一书中阐释广义的知识利用,认为它至少包括采纳、吸收、利用和价值实现等四个阶段,即知识转移的成功利用必备以上四个条件[4]。综合以上观点认为,吸收和采纳是知识利用的前提;转移和价值实现是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前提发生在个体身上,而转移与价值实现则需要借助于客体。于是,从整体上来看,一个个体知识利用的过程应当可以划分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知识整合、知识采纳、知识外化、知识共享等。整合和采纳阶段是知识利用的初级阶段,个体将获取到的知识系统化并进行重组,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为了使知识利用更方便,通常通过采纳别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帮助,使得获取的知识更加符合个体内在的知识体系。知识利用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知识的实际运用阶段,包括知识的外化以及知识共享过程。由于每个个体内在的知识体系不同,在遇到相同的知识利用情境时,知识的外化的方式以及外化的质量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包括常规性的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知识利用的最后环节,即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体通过分享、交流、传播知识,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知识[5]。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知识利用的渐进过程中,个体会形成一些带有自身独特行为色彩的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习惯或者叫知识利用习惯[6]。在知识利用的每个特定的阶段都会形成相对应的行为习惯,分别是知识重组的习惯(自我重组与否)、知识采纳的习惯(寻求帮助与否)、知识外化的习惯(主动与被动区别)以及知识共享习惯(分享交流的意愿)。简而言之,所谓的知识利用习惯也就是指个体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时,在一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为了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与分析青少年知识利用的习惯差异,可以将上述认识纳入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分别是知识利用的方式维度、内容维度、意愿维度。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知识利用的个体差异。

知识利用的方式维度描述了青少年在知识利用中表现出的独立与依赖行为特征。独立表现为主动、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依赖则表现为寻求帮助的习惯。知识利用的内容维度描述了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加工深度:深加工和浅加工。浅加工表现为自我重组习惯、阅读习惯等;而深加工主要表现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上。知识利用的意愿维度则与个体对知识利用的目的性与重要性的觉知程度有关,认识到重要性,他们就会表现出分享交流和外化的行为习惯;反之,他们就会表现出保守、退缩的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愿意分享交流的个体,其知识利用是清晰的,他们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知识利用习惯。而没有意识到知识利用的重要性或者不注重分享交流与外化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利用是模糊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无知识利用习惯,因为分享交流和转移才是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个维度是我们认识青少年知识利用过程的维度,而不是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维度,但是,在这三个维度之下,青少年知识利用的行为会表现出典型性的特征,这就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下我们构建的模型视作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差异分析的模型。它指导我们来认识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整个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指向知识的创新。

二、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与差异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了解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与差异表现,为促进青少年更有效地知识利用提供教育建议。

(二)研究对象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的3575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分布。

(三)研究工具

根据所建构的知识利用习惯差异的分析模型,基于对青少年学生的访谈与开放式问卷结果,编制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调查问卷》。问卷结构包括知识重组习惯、知识采纳习惯、知识外化习惯以及知识共享习惯等四个维度。

(四)研究结果

1.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

知识利用习惯的多样化。通过对3575名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调查来看,93.2%的青少年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一种或一种以上良好、稳定的习惯,比如:他们习惯于运用所获得

的知识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他们习惯于获取知识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消化重组知识,他们还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借鉴模仿他人,等等。这说明,绝大部分青少年已经意识到知识利用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

知识利用习惯的不稳定性。研究发现,6.8%的青少年并没有形成知识利用的习惯,即他们不能对已有知识很好地加以利用,或者运用知识时无计划、无准备,完全是处于应付状态。同时,仍有23.2%的人在形成习惯和无习惯之间徘徊,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利用习惯的单一性。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显示:在已经形成的四种习惯中,自我重组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分享交流、主动地解决问题和任务,而通过“寻求帮助”习惯利用知识的青少年比例则最低。并且,大部分已形成习惯的青少年知识利用方法单一,同时拥有上述四类习惯的仅有155人,大部分青少年所形成的习惯都在两种以下。这种单一化的知识利用习惯会造成知识学习上营养不良、消化功能萎缩,导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下降。对大学生而言,不利于构建自己宽广扎实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

因此,青少年知识利用良好习惯的培养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青少年知识利用的良好习惯,还要注重知识利用习惯多元化的训练。

2.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

从有无习惯的角度看,在性别上,男生在知识利用中具有一种或多种习惯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而没有形成习惯的男生比例(7.6%)也高于女生(5.8%)。说明男生在知识利用习惯的形成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极端化倾向,即一旦养成良好习惯便比较稳定,能有计划有策略地利用知识;而没有形成习惯者,则在知识利用过程中束手无策。女生在知识利用习惯的形成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扁平化倾向。

在文化程度上,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没形成习惯的青少年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无习惯的本科生比例仅有2.2%,同时拥有四种习惯的青少年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而介于有习惯与无习惯之间的青少年直线上升,例如,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初中生(8.4%)比例明显低于本科生(45.4%)。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学习的扩展和深入,青少年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本科生的数据得知,随着学习任务的改变,可能这四种习惯并不适合本科的学习任务,他们逐渐养成其他多种习惯进行知识的利用。

城乡角度上,整体来说,形成习惯的城市青少年比例(75.4%)高于农村青少年(62.8%),没有形成习惯的城市青少年(8.9%)也高于农村青少年(4.6%)。说明尽管城市中有习惯的青少年多于农村,但在知识利用过程中仍有部分城市青少年并没有形成习惯。因此,针对城市中没有习惯的青少年,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必要,同时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形成习惯的群体要坚持并巩固自己的习惯。农村青少年中无习惯的比例较城市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农村青少年能够运用些最原始的知识利用习惯。但是农村中仍有32.6%的青少年介于有习惯和无习惯之间,因此,使他们尽快形成习惯应该是当前农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已形成习惯的角度看,男生在四种习惯上比例均高于女生,尤其以“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差异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男生个性较豪放,善于借助外界帮助,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女生更内敛、认真,习惯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向外界寻求帮助。

农村青少年拥有四种习惯的比例均低于城市,其中在“寻求帮助”这一习惯上差异显著。可能由于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农村青少年在知识利用中并不善于借助外界帮助去解决问题。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青少年的知识利用习惯呈单一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本科生中,诸如“寻求帮助”等一些好的习惯被忽略。或者说“寻求帮助”等习惯可能不适应本科的学习任务,我们所说的习惯可能更适合于课本和显性知识的利用,或者这种习惯是能够意识到的,还有不能意识到的习惯存在于其他习惯当中。

总体来说,在四种典型的习惯中,鼓励青少年通过向别人寻求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进行知识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初中生和本科生知识利用习惯单一化倾向比较明显。同时还可见,青少年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除了具有常用的四种习惯以外,还通过不断寻求其他途径或渠道利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

三、培养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教育建议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现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建议:

(一)强化引导,重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实际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是信息时代利用知识的主体,另一方面其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其良好习惯、摒除不良习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我们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良好习惯尤其是知识利用习惯的养成当作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之一,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首先,教师要强调知识利用习惯的重要性,使得青少年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学习和利用知识的效率的现实意义[8]。其次,对于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要及时而科学地强化引导,不断促进和巩固良好知识利用习惯的养成。而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应当及时予以提醒。最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榜样教育的作用,选择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青少年作为榜样,鼓励其他青少年学习效仿。

(二)因材施教,训练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知识利用习惯

由于地区、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也存在相应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从深度分析,按照不同个体需求各有侧重。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介于有习惯和无习惯之间的比例较多,而城市青少年有稳定习惯的比例和没有形成习惯的比例均较高。因此,针对农村地区青少年而言,通过训练与引导,让他们逐步从无习惯走向有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城市青少年而言,首先,有稳定习惯的青少年要不断完善和巩固良好习惯,并使之系统化。其次,针对部分没有形成习惯的青少年,则需要下大力气,从方式方法上加强知识利用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由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在知识获取以及知识利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差异。女生拥有多种习惯的比例都低于男生,因此,加强女生多种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还发现,虽然青少年的知识利用习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没有形成稳定习惯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寻求帮助”一项上,从初中到大专,青少年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本科生的比例仅为2%。因此,针对大学生,首先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共享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别人的建议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巩固的影响。使他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寻求帮助”,将其作为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促进因素,从而加强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大学教师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再次,学校要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讲座、辅导员QQ群、学校学科专业论坛、网络教学等学习交流平台,及时向学生提供帮助。

(三)系统指导,构建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完整体系

研究表明,青少年初级阶段的习惯正逐步形成,但高级阶段的习惯还比较薄弱。特别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分享交流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快青少年知识利用的习惯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在青少年学会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自我重组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有计划地去利用所获取的知识。其次,教育者应该鼓励青少年学会借助外界的帮助,向别人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初步的知识利用的良好习惯。第三,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和与别人讨论的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第四,适时开展辩论会、演讲等形式的课余学习活动,可以实现青少年之间知识的分享交流,进而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与共享知识的意愿。例如,营造怡人的读书环境;开展多种知识利用辅导讲座;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组织读书沙龙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形式,都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受到青少年欢迎的,它们会起到进一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上有所欠缺。也就是说,青少年知识利用往往还满足于低层次的利用,不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思考与运用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上的浅层次加工倾向。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关键。如果青少年能够形成深层次加工知识与利用知识的习惯,那么,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庄薇通过对研究生群体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利用的实践性观点,她强调知识利用应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将创造新知识作为知识利用追求的目标[9]。因此,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对他的学生所说:“必须要学会创新,如果只是简单的储存知识,其价值可能只值5元钱一张的光盘。”

实现知识利用从无习惯向有习惯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实现知识利用的习惯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进而实现知识利用从常规化向创新化的转变非常重要。青少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学习,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还要加强知识利用的训练,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质。这是所有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储节旺.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6,(5):36-39.

[2] YALSA Research Committee. Current Research Related to Young Adult Services,2000-2005:A Supplement [J/OL].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2006,4(3) :35-46.

[3] 葛明贵,胡长粤.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知识管理[J]. 现代情报,2010,30(10):7-9.

[4]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57—260.

[5] 颜士梅.组织内部知识利用体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10):81.

[6] 葛明贵,漆文烨. 青少年知识利用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69-71.

[7] 戚永红,宝贡敏.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多角化的学习观[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103-106.

[8] 温斯坦,休莫. 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M].伍新春,秦宪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

[9] 庄薇.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地质教育,2007,(3):56-58.

责任编辑:王俊恒

推荐访问:青少年 当代 习惯 利用 知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