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3-06 10:27:38 浏览次数:

【摘 要】新课程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入理解有效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德育、智育与能力目标,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加强学法指导,联系实际开发和建设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拓展迁移,完善教与学的结合,对于践行有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010-03

一 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解及思考

所谓有效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合乎教学规律的,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的高效能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并且实现“高效能”的教学:

1.学生是关注的主体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及影响条件等,是一种学生取向的教学。学生主动地与老师互动,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建构知识,目的是提高认知度,快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探索学习方法——提高迁移拓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中应当明确:体现出让学生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逐步促进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验、生活实践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地理知识体系归纳梳理;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反馈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还要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教师作为有效教学的创造者,必须建立良性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机制、建立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树立批判的教学有效观。

3.效果、效率、效益三者协调统一

争取低投入、高产出即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二 教师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当今提倡的快步调、有趣性和支持性的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应当让他们用头脑出声思考、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否则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教师教得很辛苦而学生学得也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先导

教学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化和积淀起来的,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自发而稳定地发生作用,支配教师对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课堂管理和教学互动等,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完善的、科学的、高层次的教学理念,遵循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探究性、创造性、时代性和全面性原则,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

教师的知识是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条件。教师的教育知识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掌握的所教学科的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2)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操作教学内容的工具;(3)实践性知识,即教师融合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教学的知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3.高超的教学能力是关键

教学能力对有效教学的影响是通过有效地认知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和监控教学活动等实现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教学能力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种,即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4.自我的教学效能感是动力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动机因素,是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许多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教师教改愿望、教师工作热情、教师课堂管理等之间有显著关系。有了这种效能观,教师就会研究出最佳方法让学生实现发展。

5.专业的教学反思是保证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性便会从实践上得到根本保证。

三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施

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描述:如“掌握地理知识——联想迁移——系统归纳——方法总结”;“组织地理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暗示地理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地理研究性实验——实验实践——过程分析——结论表达”等等。

但总的来说,有效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以下行为:

1.有效“讲授”必不可少

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须的。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是可以更好地对班级进行调控;有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知识的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讲授是对时间有效的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

(1)使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的导言;把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

(2)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教学节奏应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3)提供鼓励性的及时反馈:“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2.有效“提问”与“倾听”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1)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教学价值。有效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

(2)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

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3.有效指导“自我总结”与“提升能力”

自我总结是实现“认知”最高阶段,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在于能否及时总结或者梳理出知识网络体系,而提升能力则是“理解和运用”层次上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运用,教师可以设计出以“知识层次”“作图实践”“知识迁移”“解决问题能力”及“专业地理语言表述”等不同目标考核为主的题目考查学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例如:“热力环流”教学过程最后阶段,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习内容,从哪些方面梳理?即从能量来源、成因分析、运动过程及常见的环流形式。在“理解与应用”层次目标,教师可设计常见热力环流表现形式图,进行“等压线图识别与作图”考查学生提高学生能力。对于“拓展与延伸”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夏季温度比较”“东亚季风”等题目考查能力目标。

四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分层实现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教学目标的合理与实现,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例如:关于大气的教学,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的物理学原因变为具体展示,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教师教学变为指导学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可操作性。有示意图作为载体,教学中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实践观和环境观。

2.紧密联系生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课程资源更应当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例如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自制地球仪与光照实验、影子方向与影子长度变化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是没有统一固定的教学方式可循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讲授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那样做,才恰恰使得教学更无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有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其他问题可能是无效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课的内容、学生的状况、学校的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必修(1)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法方面可首先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然后再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Flash动画演示,再配合示意图的展示,从实践、形象和总结图示入手多角度让学生掌握。

而在问题的探究中,针对学生可能说出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理解,及时地指出、纠正,这样给学生的记忆才是最深刻的。还可以在探究中提出一些看法、想法、意见,有可能是一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其他同学包括我们教师所忽视的内容,教师机智地处理和运用,也是很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三圈流时,假如学生就提出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变为从东到西,那三圈环流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引入三圈环流的教学。学生就很容易自然想到三个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自转对三圈环流形成的影响,就可以得出,有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依然存在,只是风向发生改变。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传兵、陈海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3]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晨〕

推荐访问:试论 地理 中学 教学 教学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