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文蛤的研究进展

文蛤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28 11:40:03 浏览次数:

摘要文蛤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类养殖贝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对文蛤的养殖现状、遗传育种、生态因素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文蛤;养殖现状;遗传育种;药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S94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617-02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C2005)。

作者简介赵莎莎(1990-),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活性物质。*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海洋活性物质研究。

文蛤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科、文蛤属,其贝壳呈三角形,壳质坚厚,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外壳有五彩花纹,喜欢生长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以及维生素等成分[1-2]。近年来研究表明,文蛤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目前从海洋贝类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热点,因此对文蛤的研究又趋于活跃。笔者对文蛤的养殖技术、遗传育种、生长影响因素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1 养殖技术

目前我国沿海均有文蛤的分布,其中辽宁省辽河口附近、山东省渤海湾、江苏省南海沿海、广西北海湾以及台湾的西海岸一带文蛤资源较为丰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文蛤养殖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近年来,文蛤养殖已由过去的单一自由生长、自然采补的原始方式转变为现代的移苗增殖、网围精养、蓄水暂养、池塘混养等集约养殖方式。

1.1 养殖场地选取文蛤为广温性埋栖型贝类,大多分布于潮间带下区至朝下带上区,因此养殖场地应选择无污染、滩涂底质稳定平坦、含沙量50%~90%、潮流畅通的区域[4]。另外,若养殖处于高温季节,养殖场地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3~5 h为佳。

1.2 苗种生产迄今为止,文蛤养殖所需的苗种绝大多数来自采补的野生苗种[5]。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等因素,造成文蛤的天然资源严重减少,严重制约着文蛤养殖业的持续发展[5]。文蛤苗种的稳定高效生产已成为制约文蛤养殖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主要有自然采捕苗、半人工苗和人工苗3种方法。研究最多的是人工育苗,采用人工育苗可使亲贝提早成熟2个月甚至更早,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控制亲贝的成熟时间。在亲贝的排放精卵方面主要采取阴干-充气等简单的物理刺激方法,使亲贝大量排放精卵。另外,在控制水温、投放良好的饵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6]。

1.3 文蛤病害的防治文蛤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研究发现病毒是文蛤爆发性疾病的最直接原因,但是对病毒性疾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最主要的是明确病毒对文蛤的感染机制、早期诊断技术和建立快速诊断方法[7]。细菌性疾病表现为外壳无光泽、闭壳肌肿大、对刺激反应迟钝等。刘连生[8]等成功建立了带病文蛤的快速检测技术,在药物治疗方面发现氟哌酸、复方新诺明、链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对抑制细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文蛤寄生虫性疾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做到防治寄生虫的发生蔓延。若发生局部死亡,则要用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治疗,苗种放养前要彻底进行清塘消毒。

2 遗传育种

近年来,对文蛤的市场需求逐年递增,但过度捕捞使文蛤抗逆性变差,性状逐年减少,对文蛤遗传育种的研究影响着文蛤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对文蛤卵细胞、精子和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及分裂过程的观察,发现文蛤成熟受精卵呈圆球形,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呈鞭毛型;精卵结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5~10 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激活卵子启动2次成熟分裂,第2次卵裂结束后,形成4个卵裂球(1大、3小),受精80~90 min后第3次卵裂完成,仍为不等全裂,自此起进行螺旋分裂,同时也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多极分离和天然三倍体等异常现象[9]。林志华等[10]发现文蛤的性腺发育具有典型的双壳贝类特征,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浙南池塘养殖文蛤性腺发育周期为1年,成熟排放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21.8~31.0 ℃,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水温为25.0~30.0 ℃。月平均肥满度最高为6月(8.84%),最低为1月(3.21%)。

为了对文蛤进行多样性研究,研究人员对不同花纹、不同地域的文蛤进行了杂交,以增强其遗传多样性。张安国等挑选不同花纹且性腺发育较好的文蛤亲贝进行一系列刺激,使其产卵排精,并培育出文蛤苗种,发现在文蛤稚贝培育中生长状况良好,同时贝壳出现不同形状的花纹[11]。薛明等采用PAGE梯度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广东电白、南三和广西北海3个文蛤野生群体9种同工酶24个基因座位的生化遗传变异、3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发现3个群体基因分化系数为0.035,三地之间有较强的基因流[12]。隋立军等利用构建的文蛤cDNA文库,克隆到文蛤C1q基因全长cDNA序列,但在随后的细菌感染试验中未检测到表达产物有明显的抑菌活性[13]。

3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

3.1 温度研究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贝类的代谢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出此范围文蛤的代谢则会出现异常。究其原因,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动物组织器官活动性提高;生物体内酶作用加速了文蛤体内的生化反应。当超过某极限温度时,就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同时表现出耗氧下降[14]。栗志民[15]等发现在13~28 ℃范围内皱肋文蛤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 ℃下达到最大值,在33 ℃下耗氧率下降,说明皱肋文蛤的最适存活和生长温度为28 ℃。冯建斌等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15~30) ℃]内,文蛤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此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文蛤耗氧率开始下降。但是,温度对不同规格文蛤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最适温度也不同。由此可见,文蛤的最适生长和繁殖温度为29 ℃左右[16]。

3.2 盐度盐度是贝类生活中重要的环境因子,对贝壳类的呼吸和排泄有重要的影响。栗志民[15]等发现在实验室盐度条件下,随着盐度的升高皱肋文蛤耗氧率和排氨率升高,在二者的值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陈冲等研究发现随着文蛤胚胎发育的进展,各种器官逐步发育完全,表现出对盐度耐受力逐渐增强的趋势[17]。当盐度低于17.3%或高于39.1%时,文蛤胚胎发育受到制约。同时,文蛤稚贝对盐度的耐受性较低,在高盐组很快出现死亡,其适宜生存盐度为6.5%~39.5%[18]。

3.3 养殖密度文蛤在滩涂围网养殖中应控制在一定的密度,养殖密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文蛤的正常生长。若密度过高,养分不足,会使文蛤生长迟缓或营养不良;若密度过低,池塘内的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且过多营养物质的堆积有可能造成水质的污染。综合考虑,滩涂围养文蛤密度应控制在249.40~372.38枚/m2较为适宜[19]。王美珍应用种群生长与密度关系的规律,对文蛤池塘养殖密度、产量和产品规格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依据密度制约方程,当养殖密度随着个体增大至一定程度并抑制生长速度时应分塘疏养,放养密度以8 840粒/m2最佳[20]。密度低的池塘内文蛤的平均壳长、壳高、壳宽,增重量和增长率均比高密度组大。文蛤养殖不是单纯追求高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产值和利润,因此在提高产品和规格质量的同时,可根据市场上不同规格文蛤的单价和差价,培养一定规格的产品,寻求更大的产值。陈远等研究了滩涂围网养殖文蛤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对照组,结果发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平均日增重迅速减慢,因此养殖密度不宜过高[21]。

4 药用价值

文蛤作为人们喜爱的海洋软体动物,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对文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氧化和降糖降血脂等方面。张剑等采用蒸馏水抽提、凝胶层析等技术得到1种分子量较低的多肽,该多肽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较高的抑制率。经药物处理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生长抑制率达到78.1%,并且出现明显的凋亡峰[22]。李和生等通过酶解方法提取的水解液中所含组分对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有较高的清除率,清除率为50%~70%[23]。邱江春等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文蛤蛋白制备小分子肽对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高达95.8%[24]。文蛤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具有免疫调节治疗效应,具有降低血糖和增强抗应激能力的作用[25]。

5小结

文蛤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全国有辽阔的适宜养殖文蛤的沿海滩涂,文蛤养殖技术渐趋成熟,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文蛤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海药来源,但对其活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关药理作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各种保健食品与功能食品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小明, 章超桦, 林华娟, 等.文蛤在低温有水保活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J].现代渔业化,2008,35(2):46-49.

[2] 康劲翮,郑国兴,范成成,等.文蛤多肽粉的成分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8,47(2):138-140.

[3] 张安国,李太武,苏秀榕,等.文蛤养殖现状及展望[J].水产科学,2005,24(2):31-32.

[4] 段美平.渤海湾文蛤养护增殖技术[J].北京水产,2005(3):46-47.

[5] 袁成玉,陈远,李桐良,等.文蛤稚贝生产性室内越冬暂养实验[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18(1):67-69.

[6] 吴陈州,方镇熔.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中国水产,2009(5):42-44.

[7] 张彬,黄婷,熊建华,等.养殖文蛤病害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5):1934-1938.

[8] 刘连生,闫茂仓,赵海泉,等.文蛤疾病学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9,28(4):234-237.

[9] 董迎辉,林志华,柴学良,等.文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J].动物学报,2007,53(4):700-707.

[10] 林志华,单乐州,柴学良,等.文蛤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J].水产学报,2004,28(5):510-513.

[11] 张安国,李太武,苏秀榕.不同花纹文蛤杂交育种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10,29(7):403-407.

[12] 薛明,杜晓东,黄荣莲,等.文蛤三个野生种群的生化遗传规律[J].海洋通报,2006,25(1):38-42.

[13] 隋立军,刘卫东,李云峰,等.文蛤Ciq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重组蛋白活性的研究[J].水产科学,2012,31(6):321-327.

[14] 许友卿,吴卫君,蒋伟明,等.温度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2,31(3):176-178.

[15] 栗志民,刘志刚.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对皱肋文蛤清滤率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1,32(4):55-60.

推荐访问:文蛤 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