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独弦琴传承人研究

独弦琴传承人研究

时间:2022-05-27 18:10:07 浏览次数:

[摘要]京族独弦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在独弦琴传承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独弦琴传承人匮乏;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独弦琴传承人数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同时,独弦琴传承人承担着多重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独弦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重视独弦琴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独弦琴传承人的创新意识,把独弦琴与实际生活结合;将独弦琴传承与教学结合,让独弦琴文化深入大众;成立京族文化研究机构。

[关键词]京族;独弦琴;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49-02

在中国境内,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定居于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万尾三处,因此这三座海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由于与越南接壤,东兴市一直是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据史料记载,公元16世纪,一些越南人因追捕鱼群来到中国境内的这三座小岛上定居,这些越南人在中国被称为京族。京族人喜欢唱歌,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唱哈”是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在京族语言中是“歌”的意思,因此“唱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同时,许多关于京族的节日、丧葬、宗教等民族文化都以歌唱的方式进行,为此保留了许多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如《德圣公》、《千里念》、《京岛传说》、《三岛传说》、《田头公》、《天王让贤》、《赶海珠》、《杜光辉的故事》等,这些作品大多以独弦琴为伴奏乐器进行演唱。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本民族叙事诗歌以及中国古诗词,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将半片大竹简或三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厘米,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条,另一端安装一个把手,两端由高到低拉一根弦线。根据文献史料记载,独弦琴大约是在16世纪中叶,京族先民从越南传播过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独弦琴演奏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清澈明亮。独弦琴传承人是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弦琴艺术的代表,国家明确规定要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大力支持和培养传承人。独弦琴传承在广西防城港市已经做得较好,尤其是传承人对独弦琴演奏及琴曲整理工作,做出了较好的成绩。

一、独弦琴传承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独弦琴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1960年,何绍首次改进独弦琴的发声设备,加大了独弦琴的音量。1993年,何绍再次改良了独弦琴,采用“食指套甲”弹奏,大大增强了独弦琴的感染力。1997年,李平研制了“龙首独弦琴”。2003年,陈坤鹏研制了“龙图琴体”、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的独弦琴。2005年,刘振研制成功了感光充电的独弦琴。2006年,传承人带着独弦琴走进中央电视台。同时,一些独弦琴爱好者也对独弦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旅美华人周子娟在美国洛杉矶成立了独弦琴传播公司,扩大了独弦琴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虽然独弦琴传承人在继承和发展独弦琴艺术方面做出较大努力。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 独弦琴继承人匮乏

京族和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源民族,越南沿海地区也有独弦琴艺术,由于现在独弦琴继承人人才的缺少,在举办哈节活动时,曾多次邀请越南“哈哥”来参与活动,进行独弦琴演奏表演,弥补不足。独弦琴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基于对海洋生活的认识、理解、深化,从而诞生了独弦琴演奏。伴随着现代生活对京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京族少年离开了海洋生活,即使现在能够弹奏独弦琴,但对其理解程度已经大大减弱;同时,独弦琴琴曲创作人员也相应减少。

(二)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独弦琴传承人数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

从事独弦琴不仅需要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质,而且是一项非常繁琐的事情,所以,这对独弦琴传承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价值社会对独弦琴艺术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也使独弦琴传承人队伍壮大遇到很大阻力。许多独弦琴传承人不仅要传承京族的民族艺术,还得养家糊口,致使许多传承人从事第二或第三职业,这就大大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虽然开办有独弦琴培训班,由于独弦琴本身复杂难懂,青年人只能望而却步。

(三) 独弦琴传承人独自承担着多重工作

独弦琴传承人从事少数民族古籍文化的整理工作,不断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前全国处于经济建设高峰期,作为地方性的京族文化传承难免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传承人疏于对京族“喃字”乐谱的抢救、保护和整理。目前,京族“喃字”乐谱的整理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使乐谱整理工作缺乏后劲。

(四)京族歌曲创作人员缺乏

京族人民非常喜欢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且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渔歌等,这些歌曲部分是用独弦琴来伴奏的。由于受生存生产环境的影响,独弦琴演奏曲目大都和大海有关,在现代社会中,京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日渐远离大海,致使理解这些曲目意境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失去创作源泉,创作独弦琴新乐曲的人员日益稀少。许多年轻人甚至丢掉了独弦琴歌曲的唱读,使京族歌曲创作失去了后备人才。

二、关于传承、发扬独弦琴艺术的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独弦琴艺术,保护京族的独有艺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一)加强对独弦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根据相关条例,命名独弦琴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制定相应的传承制度和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等形式,扩大独弦琴艺术的传承活动,培养出一批独弦琴传承人;完善有关传承人保护的法律,维护独弦琴传承人的权益;同时,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对传承人应给予经济资助和相应的荣誉。

(二)重视独弦琴人才队伍的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京族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政策上加大对独弦琴人才队伍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相关人员培训的各项投入,加强独弦琴传承的硬件配备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独弦琴本土人才和引进有志于学习和发扬独弦琴艺术的外来人才。

(三)增强独弦琴传承人的创新意识

对京族的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歌曲资源进行挖掘,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创作出新的独弦琴曲目;同时,在尊重传统创作曲目的基础上,也可加入现代化元素,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独弦琴曲目。

传承人是独弦琴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应不断探索独弦琴演奏的表达方式。如独弦琴传承人李平把独弦琴和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使独弦琴这一传统演奏乐器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拉近了独弦琴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四)将独弦琴传承与教学结合,让独弦琴文化深入大众

在京族分布的中小学设置独弦琴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让京族人能够将这一民族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广西相关高校,可以开设独弦琴教学课程,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加入独弦琴的学习和传承中。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团体力量,举办独弦琴培训班。同时,也可以将独弦琴教学内容制作成DVD、EVD光盘等,作为社会大众教材和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通过建立独弦琴教育网站,扩大独弦琴传承人团体数量,将独弦琴教学国际化。

(五)成立京族文化研究机构

民族文化整体研究的深入,才是民族技艺发展的根本。通过对服装、配饰、宗教、丧葬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挖掘京族文化方面做出更高的成就,为独弦琴演奏的发展创新提供源泉。例如在京族服饰方面,以前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现在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这对京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京族独弦琴传承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独弦琴传承人表演空间越来越大,使独弦琴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人群越来越多。但是,独弦琴传承人正在逐渐降低或弱化这种演奏技艺,给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很大的隐患。

[参考文献]

[1]苏维光,过伟,韦竖平.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2]韩肇明.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3]吴满玉,冼少华等编著.当代中国的京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廖国一.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5]《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6]李远龙.沿海沿边小康人——京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居里,称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心村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传承 研究 独弦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