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析武汉民国民居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民居建筑

时间:2022-05-26 08:55:07 浏览次数:

人们通常会从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如同河南荥阳地坑窑洞民居,福建的土楼建筑,北京的胡同儿,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民居形态,这类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技术,当地的气候和材料逐步形成,是我们现代城市个性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武汉这座城市特有的民居居住建筑形式—里份建筑,最能体现出武汉这座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近代里弄建筑的形成虽然只有区区一百年,与整个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形成、演变的过程相比,这像是一个很短的插曲。但近代里弄却是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风格,它在上海产生,也被大量建造,其它典型的城市是武汉和天津,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现,那么里份建筑最能体现武汉地方特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它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传承文化的建筑形式、亲切宜人的人居环境、底层高密度的空间布置,都全面体现了汉派文化特有的风韵。

近年来,武汉市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城市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了老城区的地理位置。那些处在城市中心繁华位置的老里份建筑也不可避免的被拆除掉,据1996年统计据1996年统计,武汉原有里份208条,至此仅剩140条,减少了68条;至1998年,仅仅两年时间,又有30条里份被拆除。虽然早在1993年,武汉市政府便把大陆坊、江汉村、同兴里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但还有大量优秀里份没有进入保护行列,而成为被拆除的对象。因此,里份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称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几年来上海“新天地”里弄开发性保护模式的成功,各种里弄的保护与更新更是发展迅速、遍地开花。而与之对照的武汉里份建筑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武汉是中国内陆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武汉的地名中,“里”这个字眼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兴仁里、天兴里、新甲里、南城里•••“里”的概念最初是指民户居处,古来便有“比户相连列里以居”之说,乡里故里、里闾、里巷由此源之。之后,里成为一种行政组织与区划的概念。《左传》中有文字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随着时代的变迁,“里”所代表的量化内涵也有所不同。春秋时,“一里为八十户,以有治事才者为里正”;明代的一里又改定为一百户。北宋王安石因强制征兵推行保甲法,以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人以上即有一个选为保丁,即被征为民兵。至此,里的户籍编制概念即被取代,只是用作地名。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很多地方普遍建造了一种多栋联排式住宅,以“里”为街坊单位,以“弄”、“巷”为组织结构的居住单元。各个城市对这种居住形态的称谓不尽相同,上海称为“弄”,而武汉则通常称之为“里分”、“里巷”、或是“里份”,“份”是武的方言,意思是小范围的居住区域。里份中的道路则称之为“巷子”。在里份的不断演变过程中,里份的内在含义和外延概念在众多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中不太确定,摇摆在住宅单元和住宅单元组成的整体社区之间,为了陈述明确,因此在本文中将里份建筑的概念统一为单体的住宅单元,将里份的概念统一为住宅单元形成的整体社区。

武汉近代最早的里弄起源于19世纪末的汉口,直至1949年,全市共建有里弄208条,房屋达到3294栋,建筑面积达到将近3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今天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和武昌沿江等地段,是当时武汉城区中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均为上乘的居住群落。也是体现武汉人生活方式的最佳体现。

如果说“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语言”那里份建筑就是武汉地道的地方方言,武汉的里份民居最早是作为一种商品化住宅出现的,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武汉的特色建筑,就像是北京的胡同,如果北京城里只有紫禁城而缺少了胡同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同样的,里份民居在结合着武汉当地地域特点与气候条件,联系了当时所流行的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

武汉里份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程,武汉最早的里出现在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商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市场在城市中出现。这就要为其在城市中划定一个特殊的区域,设立市管,定时交易,不可逾越时间和空间的规定。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民居形式开始模仿市场管理制度,里变为坊,四周环以围墙,设置管理人员。当时的里主要分布在市场周围,多为居住所用。布局也采用了三合院、四合院为主。

到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到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吸引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来到城市中,转化为工人。尤其是1861年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开设江宁(南京)、烟台、天津、营口、汉口、九江等城市为通商口岸使得西方的建筑技术与手法大量的传入武汉,结合武汉本地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式建筑。也基于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武汉的里份建筑形成了其第一次的热潮。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建筑保留到现在的有生成里、德兴里、海寿里、新昌里等,一般都为三间两厢或两间一厢,没有厨房和厕所。至1911-1937年间,武汉里份建筑达到了兴盛时期,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江汉路、南京路一带,建筑多为二层小楼,外观整齐、里份内通道宽敞、生活设施齐全,建筑为单栋联排式,中间是厅堂,两侧为卧房,后有楼梯和厨房,有的还有后院。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或混合结构。这些里份围合宁静,户型标准多样,建筑质量标准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社区文化浓厚、邻里关系密切,成为武汉近代里份建筑的杰出代表。在1930年之后的几年,汉口政府颁布了较为严格的规划与建筑法规,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近代行政管理体制,对城市建设实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管理,里份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比较规范化的时期。洞庭村、金城里、同兴里、大陆坊、江汉村等一大批的优秀里份在这一时期产生,门头的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不失富贵气派。住宅内的布局也采用木制格子门窗,下半截镶条环板,做工十分精细。

武汉里份建筑的发展经历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十分相似,有传承,有再生,有兴盛,也有衰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自身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武汉里份这样一种结合东西方文化,西方排式建筑与中国四合院住宅相结合,构筑了一个相互融合的,相互共处的生活空间,反映了汉派文化的建筑结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文化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汉派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汉,更有着将汉派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责任,那么其典型的特色建筑——里份,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它的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建筑学、景观、城市交通、经济学等多种学科,这需要我们来共同努力,早日使里份建筑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陈孝波,李玉堂.浅谈武汉传统里弄中的情结空间[J].华中建筑:2004(1),125-128.

[2]方 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李百浩,徐宇甦,吴 凌.武汉近代里份住宅研究[J].华中建筑,2000(3):116-117.

[4]汪 坦.藤森照信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2.

[5]杨秉德,蔡 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武汉 民居 浅析 民国 建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