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拥抱大地

拥抱大地

时间:2022-03-28 10:03:02 浏览次数:

6月的北京,喜迎建党80周年和申办奥运的气息一日浓似一日。满眼的彩旗、鲜花、绿草,盈耳的欢歌笑语和人们的张张笑靥交相辉映。6月11日,由国务院召开的首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隆重举行。在欢快的进行曲中,李岚清副总理亲自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颁奖。在受奖人中,有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基层教委主任,他就是呼兰县的韩世惠。当李副总理亲切地握住韩世惠的手说祝贺你时,这位像黑土地一样朴素、深沉的男子汉眼睛湿润了,那捧着奖牌的双手不禁微微颤动起来……

紧接着,《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韩世惠在教育部组织的座谈会上所作的关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言。列车隆隆地飞奔着,载着归心似箭的韩世惠。夜深了,窗外灯火时明时昧,就像他那无法平静的心,十几年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上篇

农村教育要姓“农”,才能从“独木桥”走上“立交桥”,路才能越走越宽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在呼兰县某农村有一个公认的好学生,考高中不幸落榜,于是,他甘愿回家去养鸡。可不出几天小鸡雏儿就打蔫了,他只好问大人,但是没有人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他又翻起了旧课本,仍然没有找到答案。就这样,短短的一个月内,他眼睁睁地看着200只活蹦乱跳的小鸡雏儿一个个地死去。

这种现象在当时还不只一个、两个。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唉,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念的书,啥也干不了。”考上的成了人物,“考不上的成了废物”……

时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古老的神州大地正沐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之中,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村正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这时,呼兰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已完成,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支配的土地,他们急需人才来指导,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但是,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农村需要的人才学校培养不出来,而学校培养的人在农村又不适用。正如农民所感叹的,这部分学生是种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

这一切引起了呼兰教委一班人的深刻反思。

当时呼兰县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调查中发现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不足6人;平均7000亩地只有一个农业技术人员:全县平均每年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近千人,但回到呼兰工作的不足300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时发现,全县每年初、高中毕业生有7000多名,而升入,上级学校的每年只有900多名,85%以上的毕业生不得不带着失落的心情回乡务农。但单纯的应试教育使得他们就业无技术,致富无门路。在农民眼里这些文化人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聪明才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书呆子”,有的甚至是“二混子”。

调查还发现,单纯的“应试教育”还造成了初中生的大量流失。因为这部分“流失生”感到升学无望,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渐渐地就变成了“干坐生”“陪读生”,他们厌学、逃学直至辍学,使得当时初中生流失率高达20%以上。这一切表明,应试教育是以牺牲“大多数”去换取那极少数为代价的,如果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只能是越来越背离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

在一次调查汇报会上,县教委主任韩世惠非常歉疚地说:我们搞教育的没有使大多数学生成材,这是我们的失职。农村教育要根植农村这片大地,要姓农’,兼顾升学,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不能再指挥’千军万马’去挤那’独木桥’了,必须从’独木桥’走上’立交桥’,让每个学生都有路可走,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农村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这成了当时呼兰县教委一班人发自内心的痛彻呐喊。

一、实施分流教育,大用中学“两手抓,两手都硬”。

1986年,在韩世惠的倡导和带动下,呼兰县教委紧紧围绕着“一个农业县的教育怎么办”这个中心,首先在农村初中大用镇中学迈出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步。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们大胆地提出了改革课程结构,在完成普通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引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首先探索出了“2+2”分流教育的办学模式。

所谓“2+2”分流教育就是学生读完初二后,一部分升入初三,这部分学生有望升学继续深造:另一部分升入四年制农职班,再读两年毕业。四年制的学生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文化课学习内容外,还要学习适合农村就业的专业技术,比如果树培植、农机修理、畜牧等内容的专业课;毕业后发两证,即文化课毕业证书和绿色毕业证书。

改革出台时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说:韩世惠想出风头,不抓考大学搞什么为农服务!有些家长一听农字就反感:我们祖祖辈辈种大地,供孩子念书难道就是为了这个?有的领导还说,韩世惠是不想当这个主任了。对分流教育大多数人不理解,就连有些教师也直摇头,别说学生了。一时到农职班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报名的也都是低着头进来,两眼茫然地走出去。

改革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这一夜,韩世惠失眠了。虽然分流还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他认定,分流是对的。就是丟了乌纱帽,也要把改革坚持到底!天刚蒙蒙亮,他就迫不及待地抓起电话催司机:下乡!去大用!

就这样,一连几天,以韩世惠为首的教委一班人和大用中学领导一起走村串户,耐心地做教师、学生和农民的工作。大用中学有的领导和教师还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带头把子女送进了农职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心怀疑虑的老农终于被说服了,他们陆续地把自己的孩子送了来,这样首次分流才正式完毕。改革终于迈出了艰难而可喜的一步。

然而,在改革的路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問题和未知的困难等待着他们。长期以来,由于位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许多学校劳技课教师极其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用中学采取内调、外聘、送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建立了专业课教研组。并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县农业技术部门建立联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校讲课。没有教材,他们就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师生的实际情况,选编、摘编了《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富有乡土气息的专业课教材,改变了过去那种“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

推荐访问:拥抱 大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