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智能化时代应用型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智能化时代应用型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3-25 09:54:51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应运而生,当前以这些新兴技术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传统会计学发展步履维艰,会计学专业要想立足必然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结合与竞争。本文首先介绍当前智能化时代相关概念,然后以信息技术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智能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智能化时代的相关概念

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大数据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领域的影響日益凸显,新形势对会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据预测,在2020年,机器人技术将会取代最高达40%的会计基础工作内容;21%的组织将在生产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会计学专业学生需具备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在智能化时代,会计学专业着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智能会计人才,其应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经验和技能,具体到会计学专业,包括会计核算能力、税务核算能力、审计能力、经营分析能力、财务决策能力。非专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之外,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或能力,在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具体到会计学专业,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透过财务现象看本质并快速决断的能力(概念判断能力)。

(二)会计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重心由核算能力转为财务分析、决策能力

1.信息技术推动转变

数据技术革命时代对会计提出新的挑战,在会计理论方面: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在会计工作方面: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中心等。而德勤财务机器人、财税机器人的横空出现,财务人机大战日趋激烈;财务机器人将会计人员从大量重复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如记账、填单、报表编制、纳税等基础性和常规性事务,这些取代将带来部分会计人员的失业。因此,核算会计人员必须转型成为管理会计人员才能不被技术淘汰。

2.国家政策引导

2013年11月,财政部明确提出管理会计是中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吹响了会计转型的号角。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社会各界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2017年9月,财政部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通知。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建设真正走上了快车道。

三、智能化时代应用型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在智能化趋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普及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传统上由会计人员完成的部分工作现由机器或人工智能自动化处理,财务会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此可知,由基础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向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已是迫在眉睫。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仍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课程设置多为核算会计内容。教学模式依旧不变的是教师负责讲解理论,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编写会计分录。

(二)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智能化时代,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知识储备必须及时更新才能应对市场需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外,还需掌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中心模拟实践、云会计平台实训等知识。然而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时,普遍未接受过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等知识教育,导致自身知识结构断层。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除具备互联网软件知识外,还需对“微课”“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自如。但当前高校部分中老年教师尚未达到此要求,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三)实训实践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实训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实结合能力,毕业后更高效、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但目前,管理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案例一般都是大型的上市公司,忽略了对小微企业的探讨研究,缺乏普遍适用性,实践教学地点通常是实训室,不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问,导致实践教学模式僵化。大部分应用型高校没能及时更新教学软件,电算化教学还停留在传统会计岗位的基础核算层面,这显然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技术的要求。

四、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高校培养懂管理、善决策、会分析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离不开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方法改革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一)智能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与之匹配、完善的课程体系,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应用,财务共享中心的普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南核算能力转为决策分析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加入智能化课程内容。如: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中心模拟实践、云会计平台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从多维度的视角分析一个组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决策支持。

(二)智能教师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由高校与企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高水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特色鲜明的教师团队。智能教师主要是教师利用智能设备参与教学;定期学习更新知识库,能够将最新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动态热点分享给学生。授课教师应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①理论课程模块化,南专职教师组成授课团队,融入慕课、微课、云课堂等手段,提高网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②实训课程由专职老师主要负责规则讲解,兼职教师通过智能型设备对实训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学回归中心、回归主体,课程主角由“教师”转为“学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翻转课堂主要由教师创建管理会计教学资源库,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微课”“慕课”“学习通”等教学资源),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教学重点依据学生分享、交流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讲授。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

2.创新教学手段

充分采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教学设计游戏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练习竞赛化、教学分层学会化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即: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高度模拟企业运营真实场景;将教学练习融入丰富多彩的专业竞赛、激烈的对抗演练;通过专业学会以点带面、增强教学的扩散效果。

(四)智能校企实训平台

应用型高校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的办学模式:将企业的力量引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发展规划、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的过程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将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引入教学环节,增强理论教学与交际的融合;不断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不断促进理论的学习。

五、结束语

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智移云”与教育跨界融合,正深刻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高校进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要与国家政策相契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课程构建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途径,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实践平台建设为保证,但建设过程需要多方协作推行,环环相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宝贤,唐建荣,蒋丹.“互联网+”会计教学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0).

[2]周俐萍.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9(3).

推荐访问:智能化 管理会计 探讨 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