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谁在“包办”孩子的网瘾

谁在“包办”孩子的网瘾

时间:2022-03-15 09:53:57 浏览次数:

201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

一向被中小学学生家长和老师称为“洪水猛兽”的中小学生上网问题,再一次出现在大家视线里。曾几何时,“谁来救救我的孩子”成了很多身染网毒的孩子的家长的呼声。《安徽市场报》2009年9月23日报道:来皖打工的黄先生,儿子今年17岁,“在老家上小学时,成绩一直都很好,自从来合肥上初中后,开始接触网络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之后经常课也不上,跑到网吧去上网,甚至几天几夜在网吧待着打游戏。由于沉迷网络游戏,15岁时不得不辍学了。”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的,也不乏其人。为什么孩子会上网成瘾呢?

在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上网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就像每天早上起来刷牙洗脸一样的平常。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因素,就是那里的网络条件相对成熟,上网比较方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会告诉你,上网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更好的了解世界,更好的表达自己。爸爸妈妈会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打开google主页,如何观看关于奥巴马和麦凯恩竞选的网上视频直播。学校的老师则会开一些关于网上探究的课程,比如,蝴蝶是怎么样出生的呢?老师不会在课堂上条纲分明地告诉你:蝴蝶的生活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幼虫会在夏季来临前吐丝围绕全身化成蛹,过一个月左右,蛹破茧而出了便成美丽的蝴蝶。在那里,老师会布置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料,找出答案。最后,老师会再出一道题目:孩子们,你们知道蝴蝶和飞蛾出世有什么区别吗?勇敢的孩子们,你们自己去大自然看一看吧。实践、探究、体验、感受的理念深入民心。

网络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孩子们应该是一个勇敢的探奇的猎人,发掘知识,增长见闻,丰富自己。

众所周知,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孩子,那是马路,千万别靠近,很危险!”在我们身边,家长在孩子还不知道马路是什么玩意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马路危险!究竟有多危险,孩子没有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惟有一味地从父辈和老师口中知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要“左看右看”。孩子的好奇心越是不能满足,对探求真实情况越处于不满足状态。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宣传交通安全、为低年级的新生上交通安全课的时候,已经“放心”让孩子“试”走斑马线,教学生辨认交通标识等等。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进步了。

对于上网,道理完全是一样的。越不满足就越是“饥饿”,越是“饥饿”,当他有机会接触食物或者任由自己处置食物的时候,就越会出现狼狈的情况:饥不择食,撑坏了肚皮,消化不良。这时,我们中国的家长就会批评孩子:都叫你别吃那么多。

其实,只要你在一开始,就耐心地跟孩子说:什么时候应该吃,哪些可以吃,吃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吃了不该吃的又会怎么样。当他乱吃一通的时候,你就要立即制止和教育:要适度,要注意健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电脑仍然是新奇的事物,用电脑上网更是新奇的事物。很多孩子都是站在别人旁边学会上网的,看得多了,总想自己亲手试一试。我们的孩子通常是从一帮人围坐在一台电脑前面充当“观众”,到自己窜到网吧疯狂地玩个够的“演员”的过程中学会了上网的,或者准确一点、本土一点来说,沉迷于网络。忘了学习,忘了上网的本义。

我们没有发达国家便利的上网条件,就更应该充分利用它,优化资源,物尽其用。在青少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比如一天的上网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紧张的学习后与同学上网聊一聊,玩一玩游戏,这就是习惯;上网与师长沟通一些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浏览时政新闻,搜索一下物理课上老师演示的一个实验,写写自己的博客,这就是一种情趣。还要渗透和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师长应该教孩子是与非、对与错。一般而言,孩子都有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只是很多时候,他们缺乏必要的指正和教育的时机和技巧而已。黄色网站不能上,要关闭网页,要通过合法的途径举报;在网上要注意用礼貌的网络用语,尊重他人,和平相处;要劳逸结合,不要沉迷网络。这些常识,一般的孩子都能明白。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健康上网的时候,缺的就是对孩子自主管理、自我规划的培养。当孩子懂得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时,他就为自己打了“预防针”和“强心针”,百毒不侵了。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相信他们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他们所谓的“网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父母往往包办了孩子的选择权、知情权,甚至是犯错的权利。孩子没有机会选择,没有机会知道,更不知道犯错的结果。在不小心犯错的时候,又往往受到了来自师长的错误的教育,一错再错,很容易就酿成悲剧。

笔者认为,青少年上网宜“疏”慎“堵”,宜“引”忌“压”。师长应公平地与孩子们对话,明白他们的真实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课外生活。孩子上网不是“洪水猛兽”,包办了孩子的感受、选择的权利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

有空时,不妨与孩子们一起到网上冲冲浪。

推荐访问:包办 谁在 网瘾 孩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