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

时间:2022-04-05 10:28:19 浏览次数: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可有乏力、食纳减退、肝区疼痛、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少数患者出现黄疸和发热,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感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统计,全球约有1.7亿人口感染了丙肝病毒,占全世界总人口约3%,而且每年仍以300~400万新感染病例递增。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肝炎普查中,丙型肝炎感染率亦在3%左右。急性丙肝患者有75%~80%发展为慢性丙肝,慢性丙肝患者有10%~20%进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发生肝癌的概率是10%~40%。

需要强调的是,实际上仅有20%患者能早期及时的诊断出丙型肝炎。而确诊时多数已转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有必要对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进一步发现丙肝感染者。特别是有输血、血液制品史,接受器官移植患者。静脉注射吸毒者,血友病病人,血液透析患者,等。在我国,由于丙肝实验室诊断技术(丙肝抗体及丙肝病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成功应用于临床,而且其普及率不如乙型肝炎,故误诊和漏诊患者不在少数,筛查中一经确诊应及早进行治疗,此举也有利于防止丙肝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的感染率为9%~40%。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预测,到当年年底艾滋病毒感染者可达到70万,而且有约50万感染者还没有被发现。因此,这一人群的丙肝防治要提到日程上来。有学者指出:由于丙型肝炎是一个慢性疾病,其发展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要延续数年、十余年到廿余年,故丙肝病毒感染在今后的10~20余年内,将成为影响人群健康水平和增加社会医药资源负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丙肝防治研究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国外,对丙型肝炎的病学原、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与预防方面的研究比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要晚。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其中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医学专家高度重视。1986年,美国率先利用基因工程和现代免疫学原理研制出丙肝病毒及丙肝抗体试剂盒。198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肝炎学术研讨会上,将非甲非乙型肝炎一分为二,将经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丙型肝炎:将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戊型肝炎。至此。丙型肝炎才予以正名。

国内对丙肝的研究起步更晚。根据血清流行病调查追溯。我国丙型肝炎至少在上世纪卅年代即已出现。1987年,在我国河北省某县,曾因农民献血员吴某在单采血浆还输血球的采集血液过程中消毒灭菌不严密,造成一起集体单项转氨酶升高的事件。后经有关部门将血样标本送往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检测,152例血样标本中138例丙肝抗体呈阳性反应,阳性率90.8%。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自行研制出丙肝抗体试剂盒及丙肝病毒(Hed-RNA)的检测方法。此后,我国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上丙肝的诊断和输血及血液制品中丙肝的筛查问题。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某些医院为了抢救患者生命而输血或血液制品,使之感染了丙肝的不幸遭遇,只能是很难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的令人遗憾的历史事件了。

急性丙型肝炎依靠患者的免疫力和/或有效的治疗。约15%-30%可以痊愈:而70%~85%的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或抑制体内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据此,慢性丙肝治疗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其中抗病毒治疗是重中之重,是关键措施。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一旦确诊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治疗对象除慢性丙肝外,还包括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丙肝与艾滋病重叠感染的患者,丙肝肝硬化后肝移植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长期正常的患者。后者又称“沉默型”慢性丙肝,约占慢性丙肝的20%-30%,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意见不一,但多数专家持肯定意见。

目前世界各国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丙肝的药物仍然只有干扰素制剂和利巴韦林。这是经典的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案,大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比喻。干扰素主要是指I型,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1957年由英国人研发出并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利巴韦林又称病毒唑,是1972年人工合成的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它可用来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感染。在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仍推荐使用普通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近3~5年以来,使用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者日益增多。因其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持久性病毒应答率(SVR)高而备受人们关注。长效干扰素,即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目前有两种。一种商品名为哌罗欣(PEGASYS),一种为佩罗能(PEG-Intron)。两药的疗效哪个更好。还需进一步观察。治疗丙型肝炎有前景的药物研究方兴未艾,如新型干扰素制剂及其诱导剂、利巴韦林的更新替代药物、丙肝病毒新的抑制剂等。最近,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研究认为具有潜在的抗丙肝病毒的疗效。他汀类药物联合干扰素,有可能成为慢性丙肝的治疗方案之一,是血脂升高的慢性丙肝患者的福音。

中医药在治疗丙型肝炎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很多,有饮片、中成药、中药有效成分制剂等。但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因人、因地、因病情而治。慢性丙肝在下述情况下尤其适用中医药治疗:使用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抗病毒药依从性差。不能长期坚持者:使用有禁忌症或长期使用后毒副作用大,不能继续者: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肝损害不明显。但伴有肝区痛、食欲差、腹胀便溏、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表现为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肝郁血瘀者,均可用中医药治疗。常用清利湿热药(茵陈、胆草、栀子、苦参、黄芩等)、疏肝理气药(柴胡、枳壳、元胡、郁金、木香、香附等)、疏肝健肝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等)、滋补肝。肾药(沙参、旱莲草、女贞子、山萸肉、枸杞、熟地、龟板等)、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马鞭草、水红花子等)随证加减。并可配伍使用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金银花、土茯苓、板兰根、地丁等药。疗程一般为3~6个月左右。当然,不可讳言的是,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远期最终疗效,还要通过循证医学的进一步验证。

总之,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和方法正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中。我们相信,彻底清除丙肝病毒,完全治愈丙型肝炎的时代一定能到来!

推荐访问:丙型肝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