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国民政府军工教育发展述论

国民政府军工教育发展述论

时间:2022-03-06 10:07:26 浏览次数:

zoޛ)jiFM=^׭vm5N4ӭ4i计划。在拟议的教学计划中,他提出设置预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并确定了具体科目:“一、预科(学科):国文、修身、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文或德文、自在画、几何画、物理、化学、卫生学、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力学,(术科)体操、工作实施。二、本科(学科):应用力学、矿物学、机械学、热机学、冶金学、电学、实验电学、兵器学、弹道学、炮架及车辆、水力学、高等数学、力学制图、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学(术科)兵操、工作实施。”上述科目从学科构成看,是比较完善的,能够为培养合格的军工技术人才提供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尤为可贵的是刘非常重视实践,提出“试验成绩,临时分数与学期分数各半,共得百分者为满点;试验成绩与工作实施,亦系各半,共得百分者为满”。

然而,陆军部对此却并不热心:“查兵工学校所以造就专门人材,以期造兵独立,用意甚善。惟规模宏大,造谊高深,一时不但无此财力,并无合格学生……至高等造兵专科,民国大学校将来自应添设。所有呈请另行创设此项学校之处,应毋庸议。”其后,在汉阳兵工厂的努力下,汉阳兵工学校创立。课程设置较为全面,即便对西方最新的武器包括飞机、潜艇也有专门的科目予以关注,如飞行机构造大意、潜航艇构造大意。而且还有工厂管理的课程,工业经济、工厂管理法。不过该校因为经费的原因规模始终较小,拟招生的人数不过60余人,实际录取的人数更少,到1922年,汉阳兵工学校追于经费不足停办。

值得指出的是,1928年之前,虽然国内军工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人才,不过学习军工科技及其相关技术的海外留学生却学有所成,在国民政府的军事工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兵工署组成人员中,毕业于国外知名学府者为数不少,据笔者统计如表1:

到20世纪30年代初,留学德国的军工科技人才在兵工署占据重要地位,根据Thomas Harnisch的《Chinesische Stu-denten in Deutschland》和《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两书提供的资料,在南京政府期间加入兵工署及其附属机构的留德人才包括杨继曾、胡蔚、毛毅可、庄权、郑家俊、吴钦烈、江杓、刘东骤、张郁岚、汪浏、丁天雄、周自新、赵学颜、赵达、顾敬心、郦坤厚、龚祖同、周芳世、张国治、周家祥、李祖冰、陈垚、刘百浩、丘玉池、姚万年、张逑祖、杨树堂和陶声洋等28位。此外还有任兵工署长的俞大维,一时间,兵工署的技术人才几乎呈现德国化的趋势。

二、军工教育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对军工人才的培训较为重视。1927年,国民革命军刚刚克复武汉,就重建了汉阳兵工学校。根据规定,该校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3年,专业则有制机、制药两种。课程设置上,预科为中学知识的延伸,本科第一年为基础课,进行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此阶段,两个专业通用。第二年再进行分科学习,制机专业偏重于弹道设计、武器构造等科目,制药专业则偏重于化学分析、化学试验等。第三年,则分别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至1929年8月间,第一届招收的30名学生就已经毕业。当时的汉阳兵工学校,为汉阳兵工厂创办,厂长兼任学校校长,教职员工则由兵工厂的职员兼任,学校教育的色彩并不十分浓厚,体系也不完备,类似于今天的工厂附属职业技术学校。科目设置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航空学等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师资力量,颇有些盲目追赶潮流的意味。

后汉阳兵工学校为军政部接办,更名为军政部兵工学校。1934年,兵工署制定了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暂行简章,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学习年限和科目内容进行了调整。此时,学校从兵工厂中剥离,成立了专门的学校机构,由校长负责,下分各职能股,聘请了专门和兼职的教师,学校体系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学科设置方面的系统性有所增强,学制更改为4年,专业同样是制机和制药两门。课程设置中德国色彩颇为浓厚,一年级的科目中,将德语作为基础语言,反映了当时中德两国间在军工领域内的密切合作。4年学习期间第一年依旧安排基础科目,第二年学习应用力学、枪炮构造原理等兵工基础理论,第三年则学习弹道学、火药学等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第四年除了实习之外,还要学习工厂管理等相关课程。总体上看,课程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够为学习该课程的人提供较为扎实的知识背景。

抗战期间,军工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张,对军工人才的需求也就日渐扩大。为加快对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规模,军政部兵工学校再次修订了章程,调整了学制,不仅注重大学规范教育,同时大力培养短期技能人才。如兵工学校教育分为大学部、专修科、训练班3个层次。

在这个体系当中,注重层次感和专业分类:

“(一)造兵学系及应用化学系:以造就兵工专门技术人才为宗旨。

(二)军械(或兵工)技术科:以造就具有处理军械必须知识及技能之军械人才为宗旨。

(三)工厂管理科:以造就有技术知识之工厂事务人员为宗旨。

(四)军械人员训练班:以训练各部队军械官,使其具备关于军械上应有之知识技术为宗旨。

(五)初级军械技术班:以造就初级军械干部人才为宗旨。

(六)特别训练班:以适应抗战需要,迅速养成具有处理军

械必须知识及技能,俾能管理及在部队教导使用兵器之干部人才为宗旨。

(七)兵工技术人员补习班:以训练现任之未经学习兵工学科之技术人员为宗旨。”

不同种类的培养计划,在学制上也有很大不同:“造兵学系五年;应用化学系五年;军械(或兵工)技术科三年;工厂管理科三年;军械人员训练班四个月;初级军械技术班二年;特别训练班八个月;兵工技术人员补习班一年。”

其中,大学教育的年限延长为5年,其他教育时间缩短。以适应人才的短期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抗战期间的军工学校,在管理上向军事院校看齐,校长依然总揽校务,除了专职和兼职的教官之外,还设置了政治组长和政治指导员来负责学员的思想教育,对学员则实行军事化管理,按照大队、中队、区队的模式组织起来。

1940年的兵工学校章程与此前的规章制度相比,有很多变化,首先反映在其军校教育体制的完备,各种职能承担者更加清晰。其次是关于学习年限、学生待遇、开除规则、考试等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都是—个成熟的军工学校应当具备的条件。

抗战期间,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日渐重要,成为主战武器之一,国民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成立了装甲兵学校,“徐庭瑶将军奉命考察欧美军事归来,报告政府,宜速建立机械化部队,充实军事装备,加强战斗能力。遂予廿五年春授命徐氏,创设交辎学校于南京丁家桥。”该校在教学上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划为机械化、轴重兵、通讯兵三校分别教育。然使用战车作战,不仅以授得驾驶、射击与战术为已足;且应明了其构造原理、修理技术,进而知其设计与制造,尤为重要…一分设战车与技术两科,分别作育专才。”装甲兵学校的建立,为国民政府应对新挑战提供了大量人才,也使得军工建设能够跟上时代前沿。

三、注重初级技工的培养路径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西迁,主要兵工厂也搬迁到西南一带。初级技术人才匮乏的情况屡屡出现,一些工厂使用高薪招揽其他厂家的技术人员,导致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加大。据统计,“1940年,每月约有10%的熟练工人和18%的非熟练工人转厂;1943年5月,全体工人的月流动率为23%;这种惊人的不稳定性再加上技术不熟练和设备老化,导致工人生产率急剧下降。”上述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军工企业。兵工署曾经颁布禁令:“嗣后各技术机关补用员工,无论函荐或招考,均应查明来历,饬觅妥保,出具证明书。如系他机关潜逃者,一律不准录用。如需罗致其他机关技术员工,应正式商得对方机关同意,不得秘密运动或滥加薪饷,以图招揽。”

不过,因为技工极度短缺,禁令无法有效地防止技术人员流动,汉阳兵工厂厂长郑家俊就曾经向上级报告:“现据枪弹厂及机器厂先后呈报,工人吕明发、吴永汉、刘庆生、安定邦等托辞告退未准,擅往他厂工作,一时招补困难,以致影响出品……应恳钧署重申禁令,通饬各厂毋予收用犯过开除或告退未准工人,并恳转请经济部、交通部分令所属各厂一致办理,以肃厂纪而维制造。”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工人利用请长假等方法到其他待遇更高的企业工作。

为解决初级技工短缺的问题,1939年1月,兵工署第五十厂利用厂内技术力量,开设了艺徒培训学校。在创办计划书中,确立了招生的原则和学制:“关于教育方面,以艺科、学科暨训育三者并重,俾技能与智识及道德思想,均能同时并进。……四年毕业,在此四年中,并规定三年在所研讨,最后一年则令其入厂见习,以便学理与实际互有印证。学生毕业后,视其所在成绩派充各级机械士,在服务期内,如实系成绩优良,得予循资荐升至助理员及各级技术员。

艺徒学校对招收来的学徒,按照其资质不同,予以因材施教:“本校学生经月考后,分为甲乙丙三班授课。程度较优者编为甲班计五十二名;稍次者乙班计五十二名;程度更低及最后入校者计五十名为丙班,另旁听生二人,故亦五十二名。甲班每日上午授课,下午到工厂实习。乙丙两班则上下午均习学课,用资补习。”分情况予以教育培训的办法兼顾到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艺徒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各生每日下午实习四小时,实习工场计分车、钳、锻、铸、木、电六部。第一、二学年为预科,每部实习四个月,轮流实习至第三学年时,视各生之所近,再饬专习一种技能。”具体科目安排非常细致,如6个实习工厂可供学习的技巧有:

“a.车工部。各种摇柄摇轮有坡度及无坡度之工作件,车各种丝扣;b.钳工部。立方铁、套板、三角铁、笔架、内卡、外卡、扁錾、尖錾、手锤、划规、角尺、手虎钳;c.锻工部。锻制右开各种毛坏;d.铸工部。翻铸各种铜铁机器配件;e.木工部。三角板、丁字尺、绘图板、木箱及各种翻砂模型;f.电工部。试验电铃、电话、矿石收音机、电镀,安装电灯开关、保险,变压器测验电流、电压,电动机起动法。”

1939年6月,兵工署所属各厂开始普遍兴办技工学校,各厂兴办的艺徒学校分别更名为第一到第八技工学校。有的学校厂采用了导师制的办法:“实习采导师制度,由会指定职员、领工、领首或高级工匠负责指导,定期报告,予以考试。”为学徒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技术保障。1940年9月,兵工署对所属各厂的技工招收与培养实行了统一管理,规定了各兵工厂的招生人数及培养目标,主要培养两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1)特别技工。为知识较高技术较优之“机械”、“细工”、“钢铁”技工。训练时间定为三年。

(2)普通技工。为程度较低之一般技工,训练时间定为二年。”

教学方面,则按照以下办法办理:学课方面,第一、二学年,名厂训练班所招之学生,一律(不分普通与特别)遵照本署拟定之课程:绘图、算学、国文、工具学、材料学、力学、坚固学、机械学、工厂管理、公民、军训及体育等受(授)课(约占训练时间四分之一)。实习方面,暂分设车(包括车铣刨钻磨等工)、钳、锻(包括冷作烧焊等工)铸、木模五工场,以供学生分期轮流实习二年。训练期满,考试及格,发给证书,为普通技工,分配工厂服务。实习方面,按各生之优点,施以专门一种技能之训练,期满考试及格,发给证书,为特别技工,分配工厂服务。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建立了全国性的技工培训体系。为了提高后方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国防最高委员会专门制订了技术人员训练计划大纲,在国营工厂、民营工厂、国立大学都开设了技工训练班。不过就技工培养的规模和数量来说,军工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后方1940年计划培训的1800名技工中,兵工系统就承担了其中1050人的培训任务。兵工署各艺徒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是相对较高的,第五十厂分厂就曾经一次性将100多名艺徒学员直接晋升:“故自本月十三日起将技校艺徒一七二名,全数升为机械士,日支一元六角至二元八角不等。其工作较勤者,酌予奖工(包工制)。”军工系统成为具有全行业技工培养能力的行业,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四、联勤体制下军工教育的转型

抗战结束后,为适合联勤体制,国民政府对军工学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单独的制造为主转变为制造、补给、保养、作战并重。为此军工学校系统重组为3个大的体系:

“一、兵工工程学院(造兵应化两系——原大学部之两系;战车工程系——由装甲兵学校战车工程研究班并编而成);

二、兵工勤务组(辖分十系,系新增之单位);

三、化学兵组(辖分八系,系由化学兵干部训练班改编而成)。”

这套制度的设计者认为:“抑就兵工之任务言,其始以设计制造,其继以分配补给,其终以保养修理,再需专门之学术技能,而前一项主要属工业范围,但我国工业落后,兵KT业非兵工部门本身莫办,本校工程学院,势不能不予维持,更从而光大之。后二项主要属兵工部队范围,我国正待普遍建立兵工部队,以适宜之补给保养,补救制造之不足,自为国家之迫切需要,此兵工勤务组之所以责无旁贷者也。至若化学兵,更将以武器直接杀敌,非若兵工兵之手执干戈,以自卫为目的,则三项任务之外,必须添杀敌致果一项,是又为化学兵不可不知者。”

在以联勤为指导思想的军工教育体系中,军工制造专业的地位有所下降,而主管军用品分配的兵工勤务地位上升,从事化学作战训练的化学兵系也并入兵工教育系统,在职能上有和其他军校重叠的趋向。兵工教育体系的调整完全是以美国军工教育体系为蓝本来进行的,实际上对国内的现状估计不足,在当时中国的军工制造系统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培养军工制造人才是当务之急,比较而言,勤务系统并不那么急迫,而化学兵系完全可以放到其他军校来进行。因此,1946年以后的军工教育体系的导向是有偏差的,忽视了制造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对军工生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2卷)[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3]文件名缺失[B].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1011,1818):2-5

[4]兵工署职员表:1929-4-1[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全宗蒋0,18目,108卷):1-7

[5]麦劲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军事现代化[J].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0-107

[6]军政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章程:1929-5-29[B].重庆:重庆市档案馆(资料,法规,374卷):2-7

[7]陈仪给汉阳兵工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的训词:1929-8-13[B].长沙:湖南省档案馆(全宗,目录,卷号7):1

[8]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暂行简章:1934-10-24[B].重庆:重庆市档案馆(资料,法规,81卷):1-7

推荐访问:国民政府 军工 发展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