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杨芙清:中国软件业的居里夫人

杨芙清:中国软件业的居里夫人

时间:2022-05-15 16:20:02 浏览次数:

近日,在北京大学组织的青春诗会上,一位身着素雅蓝衣的优雅长者,手捧诗稿,与青年学子一道,饱含感情地大声朗诵《沁园春·长沙》和北大学生自己创作的诗作《聆听青年》,在静园草坪上豪迈地挥洒诗情。

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这位80多岁的老人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中国软件科学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就是杨芙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前所未有的挑战

1955年,杨芙清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师从徐献瑜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的研究生。

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是一片空白。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国家决定派代表团去前苏联科学院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程序设计。

杨芙清抓住这个机遇,从此进入计算机软件这个崭新的学科领域。1959年,她结束了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回到北京大学工作。

196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向北京大学下达研制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任务,杨芙清负责主持操作系统的研究。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争口气,把它研制成功!”杨芙清用这句话鼓舞自己,也鼓舞她手下一无参考资料、二无计算机使用经历的学生兵们。

在编写150机指令文本时,杨芙清熬过了多个不眠之夜,在反复修改中设计出一版、二版、三版,直至最后定稿。写出了指令文本后,她又率领软件组的科技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设计出150机整套操作系统软件。

为与计算机研制同步,她带领的研制组背着资料到大庆油田的108乙机上调试150机操作系统。在不允许有丝毫差错的情况下,他们硬是把庞大复杂的程序和数据都装进脑子,以期对调试中的问题能及时思索、推理和解决。

仅用了23天,研制组就把百万次多道运行操作系统调试成功。而按照常规,这一步骤至少要半年。

操作系统的调试成功,有助于硬件调试的进展。1973年7月的一天,杨芙清在机房整整工作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从昌平200号的机房里传出清晰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它向世人宣告:中国第一台百万次多道运行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了!

百万次大型计算机的成功使得我国石油、地质、气象、国防工业等多个部门获益,由此引发了我国石油数字化的第一次革命。1978年,150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我国提出了研制中国系列机计划。杨芙清参与200系列机软件的总体设计,负责系列机操作系统文本设计和240机操作系统设计。

然而,240机操作系统曾面临下马的危险,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芙清才依托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重组240机操作系统攻关队伍。

此时,摆在杨芙清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240机下马前采用的是“模块组合结构”,但杨芙清根据当时流行的进程分层结构和管程概念,深入研究了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结构简单、灵活,系统安全性强、运行时检查开销小的 “层次管程结构模型和PCM设计方法”。这就意味着,若是按原设计,虽然能较快地完成任务,但将很快被更先进的“层次管程结构”设计所取代。

“推倒重来!”杨芙清毅然决定重新设计240机操作系统,“决不能让它一问世就被扣上落后的帽子!”

经过长期攻关,研究团队终于在1981年完成了240机操作系统全部程序的调试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大型机操作系统。1985年,240机操作系统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芙清参与设计的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也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软件科学“弄潮儿”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外公认计算机软件存在“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质量难以保证”三大难题。国外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出现了“软件危机”,要求发展软件工程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芙清成为软件科学大潮中的“弄潮儿”。她最先开始探索研究软件工程的基础问题,以及软件工程核心支撑环境。这被定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

著名的“青鸟工程”的序曲也就此拉开。研发“青鸟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软件生产手段的变革,通过工程化开发方法、工业化生产技术,建立标准规范,提供支撑工具和环境,让软件设计从手工作坊式变革为工业化生产。

“青鸟工程”是全国软件界的大联合的成果。“六五”、“七五”期间开发的青鸟Ⅰ型由10多个单位100多名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到“八五”期间的青鸟Ⅱ型发展到22个单位,330多名科技人员。产学研、老中青结合,很多年轻人自称为“小青鸟”。现在,当时的“小青鸟”很多已成为软件界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1996年,在“青鸟工程”成果基础上,国家计委批准北京大学成立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青鸟工程”成果的转化,为科技界和产业界搭起桥梁,形成纽带。

而1994年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的软件开发终于走向了产业化、进入规模化。国际软件界评价青鸟系统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是国际少有的大型综合软件支撑环境之一,因此有人称杨芙清为“中国软件业的居里夫人”。

老当益壮心系教育

早在完成150机操作系统后,杨芙清就及时把在操作系统研制的实践经验整理成《管理程序》,这成为当时从事计算机系统研制者们的启蒙教材,也成为操作系统的第一代教材。

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下发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已70岁的杨芙清立刻投入到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筹建中。

杨芙清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教育学分制、素质教育学苑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在软件学院开花结果。

2005年,“北京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项目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在颁奖典礼上对杨芙清说:“杨老师,你做科研得奖,教学也得奖,了不起啊!”

一片赞誉声中,杨芙清阔步向前。80岁时,杨芙清把目光投向了工程博士的培养。2012年,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成立10周年暨首届工程博士开学典礼”大会上,杨芙清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报告中,为北京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目标和构想。

半个多世纪里,她一直都走在科研育人和教育创新的最前沿。她睿智而又执着的目光一直关注着中国的计算机软件科学,一刻也不曾离开。

“将一生与祖国的兴旺、民族的腾飞联系在一起,并为此终生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是最有意义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杨芙清是再合适不过了。※

推荐访问:居里夫人 软件业 中国 杨芙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