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复杂科学视野下的职教集团有效性解读

复杂科学视野下的职教集团有效性解读

时间:2022-03-05 09:57:41 浏览次数:

摘 要:复杂科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兴起的以研究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的交叉科学,给科学研究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从复杂科学的视野对职教集团有效性进行解读,并试图找到职教集团有效运行的动力系统。

关键词:复杂科学;职教集团;有效性;动力系统

作者简介:黄耀五(1955-),男,山西安泽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阳作林(1976-),女,重庆永川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城乡统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09-2-125),主持人:黄耀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13-03  20世纪80年代复杂科学理论迅速兴起,是人类思想领域的重大革命,标志着:“对人类的一个封闭的、片段的和简化的理论的丧钟敲响了,而一个开放的、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理论时代开始了。”[1] 研究对象是复杂性与复杂系统,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虽然对复杂科学的概念还未最终统一,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运用复杂科学的原理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因为复杂科学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研究者指出:“复杂科学在方法论上是对‘原子论’和‘还原论’的一种突破,是有别于科学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的哲学观。”[2]职教集团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为系统,是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构成的复杂系统,组分存在多元性,各组分有其自身的目标诉求。因此从其构成的组分以及运行的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复杂性,显现出复杂系统的特征,如协同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本文拟就运用复杂科学的原理来探讨职教集团在运行中的有效性问题,以便学术界和实践领域进一步明确认识、廓清原因、探索有效运行的动力系统。

一、质疑职教集团系统运行浅表化

复杂系统的协同性特征告诉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复杂系统能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系统能在自组织、自适应的过程中,以“涌现”的方式产生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所以各子系统只有相互协调、合作和同步才能促进系统的发展。职教集团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校企结合、实现共赢”思想为指导,以骨干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依托,在不改变现有隶属关系前提下,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的实体。其目的是实现职教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职教航母”,培育职业教育的“集团军”,是新型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职教集团在我国是新兴事物,虽然已经有大量理论对此进行论证,及“为什么要组建职教集团,怎么组建职教集团”的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方论证,并在中国也正进行着大量的实践,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应。

然而,在职教集团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各子系统难以协同前进,更多的是各自为阵,校企之间,校际之间优势难以互补,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其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存在差距,存在着“体制机制过于松散、功能结构过于完备、企业作用弱化” [3]等问题,具体表现有校方热、企业冷、形式主义倾向化、文科性的院校与企业联系较松散、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关系不紧密等现象,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若系统长期处于这种浅层化的联系中,则该系统的正熵将达到极限,其人为的职教系统将不复存在。

二、揭示职教集团系统目标难以达成

非线性特征提示我们,复杂系统是沿着非线性的动态发展,各子系统之间的长期相互合作,则会产生复杂的效应,并且系统的韧始状态不同,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线性与非线性都来自于数学领域,线性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量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意味着单一性、对称性和还原性,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非线性则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量之间不对等的关系,意味着多元性、非对称性和不可还原性。非线性是复杂性之源,揭示了复杂性与因果的非对等性。所以根据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原则,职教集团系统并不能顺利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各子系统对目标的认识影响着各自的作为,且在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新情况与产生的偶然因素,对新目标的生成和预定程序的执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随机事件、偶然因素,各种无关变量,以及无序、噪音和矛盾的阻扰,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莫兰提出“行动的环境论”,即任何人类行动从它被着手进行时起,就逃脱了它的发起者的掌握而进入了社会固有的各种因素的多样的相互作用的游戏中,这个游戏使该行动改变了目标,有时甚至与原先确定的目标背道而驰[4]。

从校企方面来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更是缺乏参与职教集团系统运行的积极性。因为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作为该复杂系统的一个组分,其目标更具有功利性,他们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能得到“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能用、好用”的人才,关键是要提高其经济效益[5]。他们往往用线性的简单思维来思考问题,想尽快得到优秀人才,但是非线性原理却不能满足企业此近视与功利的目的。比如某些企业在职教集团系统内,由于没有相关条款的约束,认为培养人才只是职业院校的事情,企业只要接纳了实习生,就算作参与了校企合作,就会得到合格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要与够用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显然不是线性的因果论能够解决的。当然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职业院校的职责,但是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只是院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真实的从业环境,但是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还不完备,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也没有必要。企业属于经济领域,其目标是效率优先,希望投入得越少,回报得越多,期待循环时间少。而职业院校属于教育领域,其目标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才,循环时间长。二者目标的达成,需要集团系统能协调二者的关系,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局面。但是由于某些企业认识、态度与行动,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职教集团系统整个目标难以达成,更多的是院校的一厢情愿。

从校际方面来看,龙头院校具有较好的资源与话语权,他们往往在专业设置、教学实施、师资培养方面存在优势,其目标更多的趋向于龙头学校目标,而对参与学校自身目标的关注有限。示范院校、普通院校、高职与中职各方面的优势都应联合起来,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既不能削峰填谷,也不能平均发展,要做到资源共享,做出自身的特色,方能体现职教集团系统的整体目标,才能推动整个职教系统良性发展[6]。

三、暴露职教集团系统动力欠缺

自组织性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组织系统能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它具有两个特征:有机性和反馈性。有机性就是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平衡状态(这个平衡状态正是来自于系统内有关变化的阻力来达到的,表现为在平衡状态的自有的波动);而反馈性则是对系统变化的一种信息传递。因此职教集团系统各组分之间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整合,从不断解决问题中,增加负熵,从无序到有序,无限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与社会、经济等大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得到反馈,若不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则系统内部的熵增加,导致系统热极而死。另外职教集团有效性体现在,一定的投入下,获得了更多的效益,及满足各组分自身的利益诉求[7]。如果投入了,没有获得效益,或者获得较少的效益,那一定会打消各自的积极性,比如,企业在系统内进行了投入,在一段时间内,其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否能表示企业获利,应及时计算出,若从发展的角度看,企业能够获利,则会积极参与其中,反之则反。职教集团系统自组织的动力机制就在于能够激发该系统各要素的内趋力,提高效率达到整体目标。

四、探讨职教集团之有效运行的动力系统

职教集团是属于复杂系统中的人为系统,具有协同性、非线性、自组织性等特征,但人为系统,如果缺乏动力子系统,则各要素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则整体性的功能难以发挥,人为系统将会名存实亡。

(一)动力系统的构建

作用于职教集团系统多元组分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并非几个重要组分发挥作用就可实现整体功能,也不是把各组分属性简单相加就等同于整体属性[8]。因此,必须从复杂科学视角,通过对子系统的剖析以及组分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理解,从而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职教集团动力系统的架构及其运行机制。

通过对职教集团发展背景及态势的把握与理解,我们将动力源分为自组织动力和外组织动力,每种动力又各自构成一个系统,即自组织动力系统和外组织动力系统。职教集团发展的过程就是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不断克服各种阻力的过程[9]。

职教集团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引导“无形”的手——市场,促使校企充分合作,合理分配优质资源,统筹城乡、扶持弱势、均衡发展,达到互惠互赢的良好局面,在此,我们将政府职能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的外推力与协调力。因此在整体目标的控制下,自组织动力系统由需求、方向、条件、效能、目标等构成,其需求越强,产生的动力越强。目前,阻碍职教集团有效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将“企业被动参与”变为“企业主动参与”,则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投入,以及外组织动力的推动。其动力就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学校、企业在市场竞争下个体发展的内驱力,以及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交叉融合产生的协同力。外组织动力系统来源于政府的政策法规、专项资金和制度建设,三者对职教集团系统的作用表现为牵引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原动力、内驱力、协同力受牵引力的指向、推动力的支持、影响力的规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便产生新的更强大的合力。

(二)动力系统模型

动力系统模型描述了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对职教集团系统的推动力。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子系统内部都标有主要变量,职教集团系统及其两个子系统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系统与外界、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都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关系。子系统之间通过系统动力相互协同作用与耦合,激发并形成了功能强大的合力,从而增强职教集团系统运行的效能。

自组织动力是指某特定组织内部的各种元素通过其自身相互运动而产生的某种内在动力。各子系统内部的需求、方向、条件、效能、目标相互运动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能量促使各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序列科学地加以排列组合,进而构建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的平台。目前,学校有参与职教集团系统的最大渴望,因为可以解决学校实训场地与实训师资的难题,但是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较弱,因此其自组织动力弱。如何解决此难题,首先,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引导,外组织动力中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制度建设进行协调,使职教集团运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税收倾斜、专项资金的“利益杠杆”对城乡统筹、校企合作中的弱势方进行补偿。其次,企业要改变错误的观念,认识到培养人才不仅只是学校的责任,企业也有培育人才的义务,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利,不断的提高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企业应抛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观念,也应抛弃“将实习学生当做低廉劳动力”观念,抢先培养有着自身企业文化,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的人才。第三,要使企业主动的参与职教集团,则需要另一子系统学校的配合,学校要对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才是企业最需要的。第四,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及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应用性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合作应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学分互认、师资流动、资源共享,并且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形成中职生—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上升渠道,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继续深造的需求,进而增强职业学院的吸引力,摈弃职业教育是“穷人”的教育的错误思想,提高社会声誉度,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自然会强烈要求与学院进行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前言[M].陈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3]崔永华,等.职教集团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01).

[4]王秀丽.复杂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5]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03).

[6]阳作林,梁成艾,朱德全.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系统科学视角[J].职教论坛,2011(04).

[7]兰小云.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8]黄耀五,李勋华.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2(04).

[9]梁成艾,朱德全,金盛.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

责任编辑 殷新红

推荐访问:职教 视野 解读 有效性 科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