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红鳍原鲌人工繁育及大型水域放流增殖技术

红鳍原鲌人工繁育及大型水域放流增殖技术

时间:2022-05-28 09:40:06 浏览次数:

摘要 采用LHRH-A2、HCG和DOM混合注射催产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催产红鳍原鲌亲鱼,催产率达到82.13%,受精率达到95.18%。采用脱粘孵化技术和设施渔业技术进行苗种孵化培育,孵化率达到89.72%,苗种养殖成活率达到85.81%。采用当年孵化的苗种在网围中养殖,越冬后再放流模式可有效提高放流苗种存活率,转化增殖效果明显。该文旨在为红鳍原鲌人工繁殖、大型水域增殖和转化增值低值鱼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鳍原鲌;人工繁育;增殖

中图分类号 Q959.4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73-01

红鳍原鲌(Cultrichthy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原鲌属,捕食性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均较强。呼伦湖(达赉湖)是红鳍原鲌的自然分布水域,曾经有相当数量的产量,对保持呼伦湖鱼类种群间平衡、提高渔获物价值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呼伦湖被农业部批准为红鳍原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结合呼伦湖生态修复工作和呼伦湖红鳍原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借鉴我国现有的红鳍原鲌人工繁殖技术,于2012年开始进行红鳍原鲌人工催产孵化和苗种培育及在呼伦湖放流增殖试验,以期扩大呼伦湖中红鳍原鲌种群规模,转化增值低值野杂鱼。经过连续2年技术攻关,取得了成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亲鱼催产孵化池。室外建设水泥池,单池面积100 m2,长×宽×深为20 m×5 m×1 m。均配置相应的注排水设备和清污设备。

1.1.2 仔鱼培育设施。室外建设圆形环道式水泥孵化池,外环直径4 m,内环直径2 m,池深1 m。在环道底部沿环道铺设PVC供水管和12组注水喷头,每组5个喷头,注水喷头的注水方向与底面呈25°以形成环流又不形成死角;外环道壁上距底面80 cm处用直径20 cm PVC管设置2个出水孔,以保持水位,并将环道内侧出水孔洞用60目筛绢包裹,防止仔鱼漏出。环道总进水口用100目锦纶网过滤水流,防止浮游动物进入催产孵化池[1-2]。

1.1.3 苗种养殖设施。室外建设并联排列的水泥池,单池面积60 m2,长×宽×深为20 m×3 m×80 cm。配套相应的注排水设备和清污设备。

1.1.4 饵料培育池。将一口666.67 m2旧池塘改造成为饵料培育池,深1.0m,配套进排水设施,用于培养浮游动物。

1.1.5 亲鱼养殖池。将一口3 333.35 m2旧池塘改造成为亲鱼养殖池,深2.0 m,配套进排水设施和微流水设备,用于亲鱼培育和越冬。

1.1.6 增殖放流区域。在呼伦湖东北部选择水草繁茂、深度较大、水质清澈、有丰富水生昆虫和小型鱼虾等饵料生物的库湾,用网围隔成面积33.33 hm2左右的水域作为苗种养殖和越冬水域[3-4]。

1.1.7 催产药物配制。催产药物选用市售的LHRH-A2(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DOM(地欧酮),按照产品说明书和亲鱼数量计算用药量,先将LHRH-A2和HCG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并与DOM充分混合,雌鱼和雄鱼1 kg体重分别按1.0、0.5 mL的注射剂量配制药液浓度,然后倒入容量瓶中用无菌生理盐水定容,充分摇匀。药品适当多配,以免影响注射进度。

1.1.8 麻醉剂配制。麻醉药物选用市售的Ms-222(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根据使用目的不同经现场麻醉试验后在现场配制成不同浓度。

1.1.9 平衡盐溶液配制。选用市售的、可直接使用的、含有葡萄糖的BSS平衡盐溶液。使用前计算好使用量,足量准备[5]。

1.1.10 其他必需品。2 m3正方形玻璃钢水箱2个,注射针管(20 mL)、75%酒精及药棉、塑料桶和塑料盆等若干,滑石粉1袋。

1.1.11 水源。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的湖水。

1.2 试验方法

1.2.1 红鳍原鲌亲鱼收集。春季水温达到10 ℃左右时,从呼伦湖中和人工养殖的红鳍原鲌中收集3龄以上的成鱼作亲鱼。雌雄亲鱼比例为1∶1。由于红鳍原鲌离水后易死亡,所以捕捞和运输操作均需十分小心快捷,最好带水操作,用专用活鱼运输袋充纯氧运输,近距离用水箱带水装运。

在玻璃钢水箱中配制5%食盐水,将收集到的亲鱼放入水箱中消毒5 min,然后捞出放入亲鱼养殖池中培育,放养3 t/hm2左右。每日投喂小规格鲜活鱼,或将较大的新鲜杂鱼切成小块投喂,投饲量视亲鱼数量和捕食情况足量投放。用微流水设备使池水保持微循环状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6]。

1.2.2 亲鱼人工催产孵化。6月上旬监测到池塘中水温升至15 ℃以上,观察亲鱼的活动、摄食情况良好,于是准备进行亲鱼人工催产孵化。6月12日,首先在2个玻璃钢水箱中定量加入原池水,经现场试验,按35 mg/kg加入Ms—222充分溶解配制成麻醉液;在池塘中扎制2个网箱。拉网捕捞亲鱼,将雌雄亲鱼分开放入2个网箱中。此时亲鱼性别可通过以下方法鉴别:雄性亲鱼的头部、胸鳍、背部等处出现灰白色珠星,手感粗糙,轻压腹部,生殖孔有精液流出;雌性亲鱼体表光滑,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然后每次捞取适量亲鱼放入水箱中麻醉10 min左右,2个水箱交替使用以提高效率,再将亲鱼逐条捞出,按“称重—计算注射药量—胸鳍基部注射”流程为亲鱼注射催产药物。采用一次注射方式,雌鱼按1 mL/kg注射,雄鱼按0.5 mL/kg注射,之后将亲鱼按雌雄分开放入不同的亲鱼催产孵化池中。每次注射后将注射针头用75%酒精消毒处理。亲鱼催产孵化池水深保持80 cm左右,在四周池埂上安设网片等防护物防止亲鱼蹦出。

注射约9 h后达到药物效应时间。先采集精液,采用与药物注射时相同的麻醉方法将雄性亲鱼麻醉后擦干体表水分,再用卫生纸擦干生殖孔,然后挤压腹部,用一次性吸管吸取精液,放置在4 ℃冰箱中保存待用。在塑料桶中配制滑石粉浆。再采集卵,采用与药物注射时相同的麻醉方法麻醉雌性亲鱼,擦干体表水分,再用卫生纸擦干生殖孔,然后挤压腹部,将卵采入塑料盆中,迅速挤入精液,用鸡毛沿一个方向将卵和精液充分搅匀后再加入少量BSS溶液,刚好浸过盆中的卵,再用鸡毛沿一个方向搅动2 min,整个操作过程必须在5 min内完成。静置10 min后倒干盆中液体,加入清水,完全浸过盆中的卵,用鸡毛稍加搅拌,静置约30 min使受精卵充分吸水膨胀,再把受精卵缓慢倒入盛有滑石粉浆的塑料桶中,充分搅拌至卵不结块为止,然后把脱粘的卵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洗过后的水清澈为止。采完卵后的亲鱼用30 mg/kg甲醛溶液消毒5 min,以防止感染水霉,然后再放入亲鱼养殖池中。

1.2.3 仔鱼培育。用量筒按体积法计算受精卵数。将脱粘后的受精卵计数后倒入仔鱼孵化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密度控制在80万粒/m3以内,孵化环道内水的流速控制在6 m/min左右。经3 d以上孵育,受精卵开始破膜;孵育至第5天,仔鱼卵黄囊消失,采用纱布包裹煮熟的鸡蛋黄挤到水中方式投喂,每天投喂12次,3 d后投喂从饵料培育池中捕捞的浮游动物。孵育至第15天,仔鱼长至2 cm左右,可转入苗种养殖池养殖。日常管理要及时清洗过滤网,保持水流畅通;受精卵开始破膜时应尽可能及时将卵皮捞出,以防止水霉病发生。

1.2.4 苗种培育。将孵化环道中仔鱼计数后转入苗种培育池进行养殖。投喂破碎后的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45%、脂肪含量12%以上、饲料粒径0.4 mm),日投饲率6%左右,日投饲6次,间隔3 h;待仔鱼长至乌仔阶段后,投喂人工配合苗种饲料(粗蛋白含量42%、脂肪含量8%),日投饲率3%左右,日投喂5次,间隔3 h。经75 d左右养殖,苗种规格达到5 g左右,移入大水域中养殖。

1.2.5 放流增殖。在2个玻璃钢水箱中按5%浓度配制食盐水消毒液,将红鳍原鲌苗种捕捞后放入水箱中消毒5 min,然后捞出并计数后运至放流增殖区,小心放入网围中,使苗种在网围中养殖并越冬,避免被敌害生物捕食或被过早捕出,待鱼苗种越冬后再撤去网围放入大湖中增殖。

2 结果与分析

采用注射混合催产药物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大大提高了亲鱼催产率,达到82.13%;采用人工采集精液和卵、人工授精技术,并采用将受精卵脱粘后再进行流水孵化技术,受精率和孵化率远较自然状态高,分别达到95.18%和89.72%;仔鱼在室外水泥池经75 d左右人工养殖后,成活率达到85.81%。

采用监测放流鱼苗种的生长情况、食性、食物组成、肠道充盈度等方法间接监测红鳍原鲌大水域增殖放流效果。每次监测时,放置地笼随机捕获100尾鱼进行生物学性状测量,解剖鱼体进行食性、食物组成和肠道充盈度分析。监测结果显示:放流的红鳍原鲌苗种在生长期内各项生长指标均基本正常;1龄后红鳍原鲌食物组成中基本以小型餐条为主,小虾次之,也有少量昆虫和浮游动物,表明可充分转化利用水域中的野杂鱼虾等。放流鱼苗种的食性和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基本符合其生长规律,且能安全越冬。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所依托设施设备的生产能力较高、性能良好,为试验提供了充裕的条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均做得较好,路线设计也十分合理,保障试验顺畅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本项目采用先进的人工繁殖、人工养殖和设施渔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亲鱼催产率、孵化率和养殖成活率,并为今后开展鱼类人工孵化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4 参考文献

[1] 董崇志,牟振波.中国淡水冷水性鱼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周德勇,叶佳林,王卫民,等.太湖梅梁湾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食性与个体大小的关系:对生物调控与管理的启示[J].湖泊科学,2011(5):796-800.

[3] 刘勃,王惠平,蒋国春,等.翘嘴红鲌网箱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4(1):5-6.

[4] 刘灯红,郭柏福,唐大明.翘嘴红鲌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J].中国水产,2002(11):81-82.

[5] 焦永发,孙锴,曹永芬.细鳞鱼的保护开发价值及繁养技术[J].河北渔业,2010(11):16-17.

[6] 范兆廷,姜作发,韩英.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增殖 繁育 水域 技术 红鳍原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