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构筑具有“核、医”特色的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探索

构筑具有“核、医”特色的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探索

时间:2022-05-19 13:15:03 浏览次数:

【摘要】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特色卓越工程师是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文以南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例,充分利用学校“核特色、医品牌、环保底蕴”学科优势及已签订的核、医企事业单位的校企合作的有利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从制定特色课程培养体系、建设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打通校企深度合作通道等方面来探索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关键词】学科特色 ; 学科融合 ; 校企合作 ; 卓越工程师 ; 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2011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创新实验班为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编号:189)。2011年度南华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1XJG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05-03

自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先后分三批批准了全国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开展“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规划项目。在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 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 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优势,研究与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核、医、电”三门学科跨度很大,交叉处主要在核环保、放射医学电子检测设备等方面,进入该领域的电子类学生由于没有相关基础知识,隔行如隔山,适用周期很长。本文依托南华大学“核特色、医品牌、环保底蕴”学科优势及签订的相关方向的校企合作企业的有利平台,打破学科壁垒,有机整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形成囊括专业课程、大类专业或跨越医核门类多项内容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探索核电、医电等实用型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1]。

一、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根据课程关联性及行业需求,制定一套可循环发展的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课程培养体系,是特色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基础[2]-[4]。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和学生个人学习的中心目标。而大学生能力又可分为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电子信息工程师的业务能力主要由硬件设计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构成,而综合能力主要由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能力、求知欲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构成。所以,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培养体系根据其“宽”、“专”、“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可分为通识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課和社会实践课。通识基础课和社会实践课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侧重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协调发展,以求与专业课程设置相协调。

1.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注重通识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使得各专业的毕业生的业务领域、工作部门、行业等并没有明显差异。而通识基础课是基本理论和技术,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关键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和具有从事某方面工作的能力,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人文环境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对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起主导作用。

2.根据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子信息产业行业标准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发展需求,要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学科特色,需要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校、企业或行业具有“共性”的专业必修课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特色”业务能力培养的选修课。

电子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范畴,它是“工学”大类各学科中涵盖面较广、渗透力较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时,把专业业务能力培养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特色”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多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侧重技术和系统原理,侧重学校、企业或行业具有“共性”的专业必修课不能自由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般根据各所学校的特色和办学条件、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以及校企合作要求,主要是专业领域中某一方面技术,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程实际联系较紧密,内容更新灵活,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大。我校的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目前跟我校签协议的校企合作单位主要有国家相关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相关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相关核设备仪器生产厂家、相关核医学设备研发公司及相关电子研发公司30余家等。所以,专业选修课增加了核医学类电子仪器仪表设计方向及校企合作定制课程。具体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如下图1.2所示。

3.按照企业“零适用期”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厚基础、重实践、严把“动手关”。

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广泛、门类复杂、技术日新月异,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经常超出学校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与校内其它优势专业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分工日益细密,对工程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需求主动适应并建设和发展电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迫切要求企业积极、深度参与学校实践教育环节。要做到“零试用期”,避免毕业生“眼高手低”,就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从基础知识的实践、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的制作,到参加相关的创新设计大赛,主动参与到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校内合作的其它专业实验科研平台、对现有产品的改良与创新的研发过程中去。

二、利用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打造以“电”为主,“核”、“医”、“电”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是构筑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保证[2]-[4]。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如何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和优势,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平台上具备宽广的专业基础,又拥有专业特色,从而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技术能力。可探索搭建合适的交流平台,按照校企合作的类型的不同,建立“核”、“医”、“电”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从教材的编写、教师的选拔、实验科研平台的共同搭建与合理利用、在学校的附属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合理安排、学生接受跨学科知识的合理度等,来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1.从目的着手,明确跨学科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制定“核、医、电”的联合培养计划。

学以致用,跨学科对学生要求高、涉及面广,要以适度而实用为出发点。如何把几年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选取结合点,形成相关跨学科的培养目标,需要广泛的听取相关企事业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制定“核”、“医”、“电”联合培养计划,把学科交叉联合申报项目、成立学科交叉联合创新团队、联合导师团队、联合创建创新实践基地等内容纳入卓越电子信息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中的正常教学环节,以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学科交叉融合,以确保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

2.从实用出发,编写“核、医、电”的相关教材,搭建跨学科培养和交流平台。

教材是培养的根本,教师是培养的灵魂。鼓励更多的“双师型”教师能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编写实用教材,让跨学科平台良好对接。在工程技术的工程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想让学生具备很好的宽广的专业基础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可通过创建“核”、“医”、“电”联合创新实验室或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和特色班,每个实验室或中心和特色班成立由“核”、“医”、“电”等专业的责任教授或骨干教师牵头的4~5人的导师团队,试行“团队导师制”, 实现全面学科专业的指导,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实施分阶段走的小班化建设思想,并对专业方向特色课开展小班化建设。

通过联合创新实验室或工程实践训练中心等平台,比如:核探测仪器创新实验室、核医学电子仪器创新实验室等。可邀请国内外“核”、“医”、“电”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介入到卓越工程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加学生对学科综合和科技发展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促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三、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通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技能实训、学生就业、师资培训、技术人员互动、项目横向联合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的通道,是构筑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核心环节[5]-[10]。

電子信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依托南华大学“核”、“医”学科优势,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道路,紧紧围绕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等主导产业单位,签订一系列的产学研结合学生创新基地、大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育定制班等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研发、管理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1.与“核电、医电”企业签订兼顾学校和企业产学研战略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是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长远发展的基本前提。

卓越工程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际的体验等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大学阶段的工程教育主要是提供较系统的基本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训练,为工程师的成长奠定基础;而大量的工程实践体验则是在企业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离不开校企双方的投入或参与。因此,签订具有法律保障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打通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

学校作为“卓越计划”中的主前提下,派遣学生(含非合作培养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要实施方,高校的主动落实、教师与学生的自觉行动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目的。应遵循“行业指导 、校企合作 ”的原则,结合自身的特色,抓紧“卓越计划”各项工作的落实。可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可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可通过校企合作基地的成立和建设,帮助扩大企业知名度。同时,深入到企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劳动制度;在人才推荐方面应优先安排到校企合作企业;对企业相关技术方面的要求给予支持。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是卓越工程师接受工程训练和工作锻炼的场所与载体。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而是卓越工程师的共同培养单位,是 “卓越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可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适当安排,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材料,并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实习的内容,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相关的评价和考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就职于本企业;对学校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企业可根据学校需要提供恰当的岗位,提高教师技术能力、了解企业专业人员需要状况;指导监督学生在使用企业的机器设备时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优势,根据自身需要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可在合作学校成立“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学校教师进行调研、研发、制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

2.注重“核电、医电”的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的开发,是校企合作长远发展的关键。

注重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的开发是校企发展的多赢选择,也是校企合作长远发展的关键,涉及到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受益。教师受益:学校教师需要有市场需要有市场需求的横向课题立项研究,能够快速的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学生受益:学生急需参与到有市场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的实践中,即使是观摩,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且,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一些重要的、先进的仪器和软件。学校受益: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教材改进、教学设备提升等均有很大的好处。企业收益:企业研发人才有限,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横向课题研发能够把学校的人才据为己用。学校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受益:通过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的开发,加深“学校、企业、学生”三者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校企关系更稳固,合作更长久。

目前,在核电控制设备、医学仪器检查设施方面,还是由国外企业占主导地位,我们国家在此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培养实用型、具有“核、医、电”交汇知识的卓越工程师,对当前该行业的民族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学校培养特殊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 2期。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5]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6]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 1期。

[7]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 5期。

[8]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9]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6期。

[10]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 5期。

作者简介:李月华(1974-),女,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从事智能控制、测试技术、核仪器和医学仪器的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电子信息 构筑 探索 培养 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