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状况及成效分析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状况及成效分析

时间:2022-05-14 19:45:03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新一轮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背景下,总结近10年来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发展概况及政府对该类院所的投入情况。以2015年数据为例,综述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从科技人才建设、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平台与固定资产建设等方面科技资源投入和配置情况,从获奖、知识产权、行业标准、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外科技服务等方面分析分类改革后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取得成效。

关键词: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运行状况;成效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全省公共技术研究和公益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从事公益科研的骨干力量,也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有37家,占全省县级以上科研与开发机构总数的38.95%,占全省省属科研院所总数的71.15%,分属于16家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科研和技术服务领域涉及农林业、生物、海洋、医学、体育、劳保、标准、计量、信息、环保等领域,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当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背景下,梳理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和取得成效,对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建设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概况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最新一轮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始于2002年的分类改革,改革实行5年过渡期,2007年年底完成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按1986年原国家科委发布的《关于科研单位分类的暂行规定》中的标准,对当时福建省59家省属独立科研机构进行了划分,其中40家划分为公益类科研机构,被确定为改革试点的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要明确提出改革的方向与定位,制定实施方案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初步建立起现代科研院所制度。2009年福建省计算中心撤销并入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和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由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划归厦门市政府主管,不再列入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2017年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撤销并入福建省农村工作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底,共有37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之后,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科研业务范围和研究方向,或更改院所名称(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更名为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更名为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1]。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服务领域及行业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3家)、工程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7家)、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19家)、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6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2家)。各类科研院所经过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梯队,且具有相当规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发展学科,共涉及24家科研院所,135个重点研究部门及重点发展学科[2-3]。

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其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福建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委编办、省人事厅联合制订了《关于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若干意见》(闽科政﹝2008﹞39号),提出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的系列政策意见,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设立“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经费专项(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专项)”,从2009年开始执行,主要用于支持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或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研水平。2013年,为推进省属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省属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3]28号)中明确提出,“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4000万元,用于稳定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本科研专项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滚动支持,基本科研专项已成为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稳定服务区域发展、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以及集聚和培养高水平研究队伍的重要平台[2-3]。

2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投入情况

2.1 科技人才建设情况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有从业人员2756人,科技活动人員2404人,占比87.23%。其中从业人员在120人以上的占比10.53%;90~119人的占比15.79%;50~89人的占比39.47%;49人以下的占比27.08%,可见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偏小。科技活动人员中博士毕业225人,占比9.36%;硕士毕业763人,占比31.74%;本科毕业1089人,占比45.30%。高级职称945人,占比39.31%;中级职称845人,占比35.15%。从科研院所分布看,硕博士毕业人数超过50%的有17家科研院所。高级职称人数超过50%的有8家科研院所。 目前科研院所科技活动人员已形成了以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为主的人才学历结构,且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在逐步加强中[4]。

2.2 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收入总额(经常费收入)共计116264.20万元。其中科技活动收入为98105.60万元,占比达84.38%,是科研院所收入的主要来源;生产、经营活动收入和其他收入分别为1046.60万元和17112.00万元,占比分别为0.90%和14.72%。

科技活动收入中,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收入为85573.90万元,占比87.23%;非政府资金12531.70万元,占比12.77%。在政府资金中,以财政拨款为主,达59108.40万元,占科技活动收入的60.25%;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收入24244.40万元,占科技活动收入的24.71%。在非政府资金中,以技术性收入为主,达11621.70万元,占科技活动收入的11.85%。可见科研院所的收入总额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收入。

2015年,科研院所人均科技活动收入为40.81万元。从科研院所分布看,科技活动收入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科研院所。近年来,科研院所的总体收入财力规模、智力劳动的成果与水平(单位收入中科技收入所占比例)、人均科技活动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3 科技平台与固定资产建设情况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拥有重点实验室35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拥有部级农作物良种改良中心3个,部级原原种扩繁基地4个,种质资源库(圃、场)10个。拥有科学观测站14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8个,技术研发平台16个。拥有科技服务平台52个。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年末固定资产原价为106497.30万元;其中科研房屋建筑物38057.10万元,占比35.74%;科学仪器设备51649.30万元,占比48.50%;人均科研仪器设备21.48万元。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中,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达到30370台(套),其中单台原值小于50万元的有30270台(套),占比99.67%,是主要的科学仪器设备;科学仪器设备原值为51649.30万元,其中单台原值小于50万元的科学仪器设备共有41297.80万元,占比79.96%,是科学仪器设备经费的主要来源。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平均科学仪器设备经费为1359.19万元,高于平均水平的有14家科研院所;人均科研仪器设备经费为21.48万元,高于人均水平的有18家科研院所。

3 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取得成效

3.1 获奖成果

2015年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获“201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获“2015年福建省专利奖”3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2014~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6项,其中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合作奖1项。获“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第六届梁希领业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决策咨询报告1项、论文2项、专著2项,均为三等奖。

3.2 论文论著及知识产权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发表科技论文1211篇,平均每個院所31.87篇;其中国外发表110篇;出版科技著作30本。近年来,科研院所发表科技论文的篇数略有下降,但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数量却有所上升,说明院所发表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有专利申请受理数29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3件,占比66.32%。专利授权数25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0件,占比43.48%。植物新品种授权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国外授权专利2件。截至2015年底,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485件。本年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是8件,本年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达160万元。

共产生新品种审(认、鉴)定23项。其中国家品种审(认、鉴)定2项,省级品种审(认、鉴)定21项。其中新品种审定有18项,新品种认定有3项,新品种鉴定有1项,新品种登记有1项。

共产生26项各级标准(均为主要起草单位)。其中国家标准(规程、规范)4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规程、规范)19项。其中标准类(国家、行业、地方)共有19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类2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5项。

3.3 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外科技服务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性收入为11621.70万元,人均技术性收入为4.83万元,共有26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产生技术性收入。

2015年, 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量合计903人年;其中科技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276人年,占比30.56%;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检验、检疫、测试、标准化、计量、计算、质量控制和专利服务140人年,占比15.50%;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工作138人年,占比15.28%;科技培训工作135人年,占比14.95%;其他科技服务活动119人年,占比13.18%;科技信息文献服务92人年,占比10.19%;地形、地质和水文考察、天文、气象和地震的日常观察3人年,占比0.33%。

4 结论

综合分析可知:一是福建省38家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偏小,有的院所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目前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活动人员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为主的人才学历结构,且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在逐步加强中。院所科技平台与固定资产建设方面处于逐步加强态势,下一阶段应注重国家级平台的建设。

二是科技活动收入占收入总额的84.38%,是科研院所收入的主要来源,符合该类科研院所的职责定位和主要功能。但在科技活动收入中,仍以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收入,说明目前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仍以国家财政为主,在社会资本和企业资金投入这块仍需要加强。近年来,科研院所的总体收入财力规模、智力劳动的成果与水平(单位收入中科技收入所占比例)、人均科技活动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院所科技投入之间差距较大。

三是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科研院所发表科技论文的篇数略有下降,但在国外论文发表方面却有所上升,说明院所在论文发表方面更加注重论文质量的提升。在获奖、知识产权、专有证书、标准制定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但从科技投入产出方面来看,还有提升空间。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外科技服务是近年来该类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点关注和政策推动的内容,但建设成效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才让,高振,刘骁.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只能定位和实际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池敏青,杨军.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等.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池敏青.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思考——以福建省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7(1):78-84.

(责任编辑:刘新永)

推荐访问:福建 成效 科研院所 公益 运行状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