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时间:2022-05-13 19:00:02 浏览次数:

摘 要:范国睿,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历任华东师大教务处副处长兼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兼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范教授曾赴瑞士日内瓦大学(1999年)、英国文官学院(1999年)、法国国家行政学院(199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2002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200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012年)等大学访问研究。范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学校变革与发展等研究,先后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研究项目2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等论文100余篇,出版《教育生态学》(2000年)、《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2003年)、《教育系统的变革与人的发展》(2008年)、《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2011年)等著作;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2002年)、《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2007年)、《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2009年)、《奥巴马的教育蓝图》(2010年)等;主持编辑《教育政策观察》辑刊,主编《教育政策研究》《新世纪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等丛书。曾获上海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校优秀教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在访谈中,范教授认为“中国梦”的思想蕴含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广泛的民族共识、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坚定的民族信念。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有一定能力的人去完成,这就需要教育来培养人。因此,“教育梦”不仅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同时,“中国梦”与“世界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梦”也是“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和人类有贡献,“中国梦”也强调要向世界学习和借鉴。因此,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实现“中国梦”“教育梦”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梦;国际化;全球化;学习的四大支柱;国际理解教育

一、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统一、相促进

《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11月 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陈列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3年3月17日,他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您能结合自己的成长与工作经历,给我们谈谈您的“梦”吗?

范国睿:习总书记谈到的“中国梦”,是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意义上讲的,是基于国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种承诺和奋斗旨归,它着眼于作为群体的公民的幸福,更着眼于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蕴含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广泛的民族共识、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坚定的民族信念。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在我看来,“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民族复兴,这种民族复兴既是全面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复兴。这里,民族复兴有两个参照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两个重要参照系:一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二是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当然,习总书记也说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这里涉及“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联问题。我个人以为,“中国梦”与“我的梦”两者在根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中国梦”包括千千万万个“我的梦”,“我的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其实,说到每一个个体的“我的梦”,就与教育有关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源于对“人”的把握,如果没有人,也就没有教育,也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中国梦”必然关涉对“人”的关注,这包括对人的价值和尊严、自由与解放、人的个性发展给予关注;尊重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重视人的超越性追求和理想;对个人梦想的深切关注;重视青少年的人格与道德修养,鼓励青少年追求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承认并尊重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文化的多样性,宽容对待他人。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个梦想。小时候读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要有理想。这个理想,其实就是孩子的“梦”。那个时候,每当开班会时,我们都会讲自己的“梦”,如当解放军,当医生,当律师,当警察,当科学家,等等。小孩子的梦想,多半也是有原因的,比如,家里有病人,就会想当医生;父母感情不合影响家庭气氛,会想当律师。具体到我自己,我从小身体不是太好,干不了多少体力活儿。因此,就爱读书,但家里和学校里都没有多少书。人就是这样,越是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一直到了高中,我的梦想只有两个:一个是当作家,一方面是受爱看小说的影响,一方面是觉得可以写书给人看;另一个是当图书管理员,大概是误以为可以天天看书吧。上了大学,我学的是教育学,但还不能安心,就请我中学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列了个文学名著书单,在图书馆里泡了一年的时间。读着读着,我觉得教育也不错,可以给人创造读书的机会,这才回头,好好学教育学。如此一晃,便是30年。

我最初读的是教育管理专业。当初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设置了两个本科专业,即教育管理专业和学校教育专业,前者是当年(1984年)新开设的专业,恰好迎合了上世纪80年代“管理”热的时髦。记得我曾问过系主任张济正老师:学教育管理,将来干什么工作?张老师的回答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大到教育部长,小到小学里排课表的教务员,他们的工作,都是“管理”。那个时候,大家学习十分认真,拼命读书,阅读各种管理学的著作,但也有点儿天真,以为“科学管理”的时代来临了;赶上一个“西方文化热”,我读了不少西方思想、文化类的书,有思想启蒙的意味,视野开阔了不少。那时候上课,老师都是一个半天一个半天地讲,一黑板一黑板的板书,一个上午下来,记笔记手都记酸了。上课的老师当中,我佩服的人很多。我很崇拜陈桂生老师,听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选”课,听他讲《资本论》,讲人的全面发展,我被一种理论之美、思维之美、思辨之美所感动,就报考了他的研究生,跟随陈老师学习、研究西方教育学史。毕业后许多年,我还在关注这个主题。硕士毕业后,我到四川省教育学院工作,然后又考回华东师大,跟随瞿葆奎先生学习教育学原理,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便是我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教育生态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我的教育学历史基础和理论素养有所积淀;在四川工作期间,我开始接触中小学教育实践;攻读博士学位时,我的学术视野的确有所开拓,逼着自己从跨学科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理解整个教育系统的发生、发展。博士毕业后,我一直在华东师大工作,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过,但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一直没有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一直没有中断。如今,我早已过“不惑之年”,“梦想”已不再远大,只是想在理论研究上,能够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发展贡献只言片语;在教育实践变革上,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小事,使学校和课堂有一点儿小小的改变,使孩子们少一些“训练”的痛苦,多一些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二、教育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梦”思想提出来以后,教育界的同行提出了“教育梦”的概念,您能谈谈自己对“教育梦”的认识吗?

范国睿:“中国梦”包含着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实现这个梦需要有一定能力的人去完成,这就需要教育来培养人。清末以至近代的救亡图存过程中,就有过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认为首先必须兴办教育,开通民智,然后才能实行君主立宪,救我中华;辛亥革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时期,“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风尚,“科学救国”的主张既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今天我们讲“教育梦”,蕴含着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期待,教育公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教育质量是基础。只有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中国梦”。由此可见,“教育梦”不仅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党和国家已确定了面向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以及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了这一奋斗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

应该说,“教育梦”的内涵十分丰富。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决定一个民族的道德标高、智力水平、体育素养、审美情趣等。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是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和驱动力。教育现代化对全面现代化具有引领和支撑的作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前提。在变革教育、追求“教育梦”的过程中,我们为之奋斗的“教育梦”至少包含着以下三个含义。

第一,以教育公平助推社会正义的现代化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保障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教育公平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这要求要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正义是教育制度和教育行动的底线伦理,它能提供教育制度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合理方法,因而“教育梦”必然包含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中国教育梦”意味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指的是我们需要承认学生的先天禀赋与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终身学习”指的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要不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人人成才”指的是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以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为旨归的高质量教育。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教育不仅要让每个人都有梦,更要让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能力。如果教育缺乏对质量的要求,那就很难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很难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在其自然禀赋基础上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教育改革重在纠正和校正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的价值,少一些“训练”,多一些动词意义上的“涵养”。教育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发展全部的特性;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高度发展;意味着人的发展权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当然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意味着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与志趣的全面发展。我们正在研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关乎教育质量问题。在我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所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值得借鉴。一是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倡导情境学习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与环境互动,学会创造性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三是学会共处(learning to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四是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注重发展性的教学、学习与评价,加强学习与生涯发展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特征的和谐教育生态。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并非源于教育自身,而是源于日益复杂、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使教育回归本质,必须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建设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国“教育梦”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以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路径,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变革学校办学体制,理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调动学校、社会、市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那您认为“中国梦”与“教育梦”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

范国睿:刚才我在谈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教育救国时,已稍有涉及。从理论上讲,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与“教育梦”共同的价值追求。从目标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三个“共同享有”:“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中国梦”强调要尊重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给每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强调凝聚和激励全体中国人民,汇集所有力量去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育梦”也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常识。换句话说,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语)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可见,二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使得“教育梦”助推“中国梦”成为可能。

第二,“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从内容上看,“中国梦”包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方面内容。其中,民族振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科技等方面在内的全面的振兴。民族振兴包括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有两个近期目标:一是确保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确保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两个“百年”目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教育提供创新动力,教育现代化对全面现代化具有引领和支撑的作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前提。

第三,立德树人是实现“教育梦”与“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前面说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与“教育梦”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么,怎样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或者说何种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教育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引导、启发、促进,需要的是与建构人的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之所授,不只是“物之理”,还包括“人之理”,不只是“人之所是”之理,还包括“人之应是”之理。教育的过程,是教化的过程,是人自我反思、反省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理解交融的过程,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就此而言,无论是“中国梦”还是“教育梦”,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要使我们的教育逐步回归于本真,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科学解答。这一提法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是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认识高度出发,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灵魂交融、人格对话,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

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梦”

“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梦”提出以后,有人联想到美国发展历史上的“美国梦”;今天,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国际化”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请您谈谈,“教育梦”与教育国际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范国睿: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其《美国史诗》中对“美国梦”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梦就是梦想中的这样一片土地,在那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圆满,并且那些有能力或者成就的人总是充满机会,这是一个让欧洲上层阶级无法完全理解的梦想。这不仅仅是拥有汽车和高薪水的梦想,而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想。无论家庭出身如何,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地位,他们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被他人所认可。在1963年8月28日的华盛顿大游行中,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在他描述黑人与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愿景时,不断重复使用“I have a dream”一语。这一演讲促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宣布所有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同样是强调复兴、富裕与幸福,同样是激励人奋斗、进取的正能量,但“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国家富强与个人富裕、民族振兴与个人成功、群策群力与个性张扬、群体和谐幸福与个人自由快乐、民族光荣与个人荣耀等许多方面。“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借鉴“美国梦”,“中国梦”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积极寻求“中国梦”和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的结合点。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中国梦”与“世界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梦”强调与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对世界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梦”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梦”也是“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和人类有贡献;“中国梦”也强调要向世界学习和借鉴。今天的“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走出去”“请进来”式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而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教育国际化”,这种教育国际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宽容,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以便在认识和处理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而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外国语教学,加强国外文化、政治 、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教学,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提高国际交流的意识、能力与水平。

第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当今中国不仅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地位,而且在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都渐显大国风范,日益为世界所瞩目。“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可以使世界更加深切地认识中国,营造更加和谐的国际环境,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出国留学、吸引和培养海外留学生、参与或举办国际论坛,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机会。

第三,参与国际重大教育事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参与国际重大教育事务的研究、决策的机会与可能也大幅增加。而在参与国际教育事务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改变以西方大国的文化和标准确立的国际教育事务处理准则一统天下的局面,不断增加、补充中国文化元素,提升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的话语权。我们培养的人,要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以世界先进经验促进本土教育发展。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还需承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我们国内不错的大学,与美国的同类型大学相比,都在各自国家的大学排名中位置相当,但在世界范围的大学排名中,美国大学的名次下降不多,而我们的大学往往就排到百名、几百名之后了。基于此,我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有需要借鉴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西方许多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学,对来自各国的优秀人才,唯才是举;而我国的大学在用人机制上,仍存在诸多障碍。要实现“教育梦”,就要办一流教育;要办一流教育,如果不把世界上一流的教育人才吸引到我们的学校中来,就难以实现。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大学里,讲台上、实验室里、论坛上,有不同肤色的知名学者在与学生交流,那么想不办成一流大学都难。这就需要以世界先进教育经验来“倒逼”本土教育改革,促进本土教育发展。

总之,“中国梦”统领“教育梦”的走向,“教育梦”呼吁本真教育的回归,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所需的各级各类德才兼备的人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强调“教育梦”对于“中国梦”的意义。如此,追求“教育梦”和“中国梦”,就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 郭伟 责任校对 许方舟

推荐访问:助推 中国 国际化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