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邛崃国田”城乡统筹模式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邛崃国田”城乡统筹模式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时间:2022-03-28 09:56:51 浏览次数: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邛崃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自己的实践,采取土地规模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集中居住,技术培训,多渠道投入夯实基础设施,通过先进实用的技术提高效益等措施,改善了基础设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公司效益和村集体得到壮大,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了先期经验。

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现代化;效益

一、引言

邛崃市农业人口46.7984万,农业从业人员15.8268万,占农业人口的33.82%。2006年水稻播种面积23561hm2,单产7680kg/hm2;油菜籽面积14143hm2,单产2070kg/hm2;小麦4586.5hm2,单产321kg/hm2。农业产值10.22亿元,人均农业产值2183元。固驿镇仁寿村,现有耕地面积306.8hm2,主要种植制度为水稻-小麦(油菜)。2005年水稻单产6279kg/hm2,小麦单产4867.5kg/hm2,油菜籽单产1824kg/hm2。辖区内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仁寿村现有在册人口3587人,劳动力年龄段有2304人中,常年外出务工1193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户中,将承包田送给别人种的占50%;转租给别人种的占40%;倒贴钱请人为其种以免撂荒的占10%。实际在家务农的劳动力1111人,占全村人口的30.97%,其中40-60岁的女劳动力654人,占58.87%,50岁的男劳动力284人,占25.56%。

二、问题的提出

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到今天,一些不足也逐渐体现:生产单元小,单位面积产出少,经济效益低。农村主要劳动力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以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为了不断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科技部门在不断研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更换优新品种、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何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劳动力缺乏、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与实践

2006年初,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固驿镇仁寿村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由文君米业与仁寿村共同投资,成立了邛崃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该村306.8hm2耕地集中流转给公司,仁寿村集体占国田公司30%股份,村集体从盈利中提取5%用于缴纳该村村民的社保基金。公司对原来的土地进行规模整治,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实力,绘制了田块养分状况及重金属背景值状况图,构建了土壤基础数据,确立周年高产、高效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以省工高效为核心的轻简化、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为核心,配套无毒无残留的物理、生物病虫防治技术,高效经济作物及设施栽培技术,提高粮经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综合效益。其具体的做法为:

(一)土地流转

仁寿村通过村集体组织与文君米业共同成立公司(固驿国田公司),并以黄谷6000kg/hm2的价格对306.8hm2耕地进行集中流转,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质粮食。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

土地是农民传统的养老保障。公司以邛崃市上一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当年缴费基数,2006年缴费基数为4022元,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个人缴费30%,金额1206元/年,在银行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对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采取“土地流转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的基金筹集模式,将农民传统的土地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为农民“离土”免除后顾之忧。

(三)转变农民身份,推进集中居住

以加快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推动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加速农民转移和身份转变。按照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乡3种类型设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出台了《中共邛崃市委邛崃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土地整理项目区农民向城市和集镇集中居住(试点)的意见》(邛委发[2006]24号),引导和激励农民到城市和集镇集中居住。

(四)技术培训促就业

依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健全培训机制,增强培训实效。同时,推行就业实名制和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

(五)依托政府支持,多渠道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该公司对流转获得的土地进行规模化整治,按照5亩左右的规模重新规划田块,采用推土机、旋耕机平整。3年来,已经整治土地1876亩。加强道路、沟渠建设,在项目区内新修道路7.9km,新修灌溉渠系10.2km,维修完善灌溉渠系16.4km。配备了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相关农业机械设备,价值84.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公司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六)依托科研单位,通过先进实用的技术提高效益

依托四川省农科院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实力,通过改良土壤和环境、品种优化更新、投入品无害化、秸秆全量还田、杂糯间栽、强化栽培、频振灯杀虫等技术措施,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应用和推广。坚持大春抓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思路,采取“水稻(大春)+多经作物(小春)连作”的栽培模式,通过稳定大春水稻产量确保粮食产量,小春调结构发展蘑菇、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业主收入,以丰补歉,稳定大春粮食生产。

四、实践中的成效

(一)基础设施完善

通过土地整理,沟渠道路配套,田间灌溉、运输、生产等基础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农机补贴等专项支持,强化了生产硬件,使机械化生产成为现实。2007年农业机械化生产覆盖旋耕、插秧、植保、收获、干燥全程。

(二)产量效益提高

土地流转前(2005年)水稻平均单产6279kg/hm2。2006年种植水稻213hm2,通过应用优新品种、新技术,达到7012.5kg/hm2,增产11.7%,同时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该公司通过加价收购,收购价高0.10元/kg,每亩增加产值1801.5元/hm2,加上节本720元/hm2,达到增效2521.5元/hm2,合计增效806.85万元/hm2。

土地流转前(2005年)小麦平均单产4867.5kg/hm2。2006年种植小麦167hm2,应用新品种川麦42,采用机条播技术,通过平衡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达到5730kg/hm2,增产17.72%。通过定单繁种,收购价高0.16元/kg,增加产值2124.3元/hm2,加上节本547.5元/hm2,达到亩增效2671.8元/hm2。合计增效667.95万元/hm2。

土地流转前(2005年)油菜籽平均单产1824kg/hm2。2006年该公司种植油菜籽40.8hm2亩,亩产27360kg/hm2,增产21.3%,亩节本增效1567.5元/hm2,增效95.85万元/hm2。

此外,依托构调整,在流转的土地内种植28.67hm2食用菌(其中蘑菇25.3hm2、香菇3.3hm2),17.3hm2大蒜、26.67hm2榨菜、13.3hm2马铃薯、26.67hm2优质牧草,实现收益78.5万元。全年共获得收益183.21万元,实现平衡良性发展。

(三)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在大春抓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市场调查和风险预测,科学合理地制定作物种植计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作物配置和布局,稳定提高种田效益。大春季通过应用优质水稻新品种,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生产优质、无公害的数字米,既提高了单产,又提高了效益。此外,该公司还通过种植优质鲜食玉米、食用菌、牧草等,进一步提高效益。小春季通过多种作物间、套、混、连等种植制度,发展蘑菇、泽泻、川芎、蔬菜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周年效益。

(四)多种措施、多渠道促进一体化发展

该公司建立了农民培训学校,对上岗的农业产业工人进行了岗前培训,直接促进了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到2007年,规模化农业工人技术培训达450人,引导性的培训280人,职业技能培训149人,劳务输出达1343人,就业率达85.5%。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

以邛崃市上一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30%(其中土地流转金缴纳15%,个人缴纳5%,集体补助5%,政府补贴5%)。土地流转金收入以人均0.067hm2土地、12000斤/hm2稻谷当年市价为标准,土地流转金缴费以实际流转土地面积计算,全额计入土地流转金缴费。无承包土地的参保农民,流转金缴费以每人流转土地面积0.06hm2计算,前3年由市政府补贴,后12年及其以上年限由市政府和仁寿村集体经济组织各补贴50%。

(六)农户收入提高

土地规模流转,集中经营,实施公司化运作后,农民收入有4部分:一是保底收入。保底收入6000kg/hm2稻谷,折合市场价约10200元/hm2;二是务工收入。在公司劳动的劳动力,该公司根据农时农事合理确定报酬,可获得每月800元左右的收入;三是养老金。村集体按照应承担的比例为村民缴纳相应的社保基金,男满60岁,女满55岁的,可以从村集体的社保基金中获得960元/年的养老生活保障;四是个体经营收入。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转而从事个体经营,取得相应收入。据调查,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165元,比2005年增长956元,增幅43.28%。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3642元,比2005年增长1433元,增幅64.87%。

(七)公司效益和村集体壮大情况

通过土地流转,仁寿村村集体拥有公司30%的股份,2006~2007年,国田公司预计总收益达32.5万元,村集体将收入9.75万元,仁寿村也由一个空壳村变为了有一定集体经济收入的村。

(八)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科技贡献率得到提高

通过对企业的产业工人、基层干部、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的技术培训,使他们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公司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农民的组织纪律性和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农民从中也学会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掌握了一些新的生产耕作方法,有力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五、几点思考

(一)体制健全与制度完善

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经营,目前还是探索阶段。针对在实施中的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总结经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采取由非均衡到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宗旨、调整宏观政策和手段、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既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又要调动进行土地经营业主的发展利益。

(二)效益保障和科技的关系

在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经营以后,公司依托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在品种、技术、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支撑,但是,这是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得到的协助。私营业主如何获得科技支持,需要如何协调和处理好科技在经营中的贡献作用,还需要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风险预测与保障

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大。需要加强市场的前期调研和中期预测,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测与评估,减少农业生产周期长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制定风险防范和救助的相关规定,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生产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年鉴[M].四川统计局,2007.

2、邛崃市统计年鉴[M].四川统计局,2007.

3、于建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8(2).

4、林巍,张云军.基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程度评析[J].农业经济,2008(8).

5、金连春.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8).

*本文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4BA520A05)。

(作者单位:董娅,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姜心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者为通讯作者、助理农艺师;杨质正,邛崃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邛崃 统筹 城乡 思考 模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