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检疫性害虫螺旋粉虱研究进展

检疫性害虫螺旋粉虱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28 09:55:41 浏览次数:

摘要 螺旋粉虱是一种极具入侵性的外来有害昆虫,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果树、蔬菜和园林植物的生产。由于螺旋粉虱具有寄主植物广泛、传播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和高度危险性等特点,被各国科研工作者和检疫部门所密切关注。就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在我国适生区及风险性、选择趋性、毒理学及天敌昆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螺旋粉虱;适生区;毒理学;天敌;检疫

中图分类号 Q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7-0114-07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原产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于1905年在马提尼克岛的番石榴上首次被发现,由Russell于196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记录为新种,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复孔粉虱属(Aleurodicus),是危害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经济林木等的重要害虫[1-4]。自1957年入侵到美国、东南亚、太平洋诸小岛等地后,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受到广泛关注[5-6]。于1992年侵入非洲大陆的伊巴丹、拉哥斯及尼日利亚地区,严重为害木薯和大豆等经济作物[7]。于1993年在印度喀拉拉邦首次发现螺旋粉虱严重为害木薯和桑叶[8]。

于1988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高雄县大寮乡番石榴上发现螺旋粉虱,随后迅速扩散到台湾各地[9]。2006年4月在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首次发现螺旋粉虱危害,现已对海南乃至我国大陆的农林业生产和生态构成了威胁[10]。目前,螺旋粉虱已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约5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食性广、繁殖力强、危害重、传播速度快的世界性农林业重要害虫[2]。螺旋粉虱的分散方式除通过成虫本身迁移外,还可通过受害植株、其他动物或交通工具(车、船)等的携带传播,如在夏威夷主要道路两旁、车站及停车场等地的植物受害严重。但仍未证实虫可通过上层气流作远距离扩散。由于该虫寄主广泛且零星分布,不易施药,因此生物防治成为螺旋粉虱最适行的防治方法。现就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适生区及风险性、选择趋性、毒理学及天敌昆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螺旋粉虱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1 螺旋粉虱的形态特征

螺旋粉虱分为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以蛹壳的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定依据。若虫分3龄,但可把蛹称为4龄若虫,因4龄若虫或蛹可依体形变化及取食情形,细分为3期:第1期,体半透明、扁平,可取食;第2期,体不透明且体背突出显著,不取食;第3期,体黄色,前端有红色眼点,不取食[11]。

卵长约0.3 cm,呈长椭圆形[12],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透明,随后逐渐发育变成黄褐色,卵粒散列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上覆盖或旁堆叠白色蜡粉,卵一端有1丝柄与叶面相接,丝柄有固着与吸水的功能。

1龄若虫体长为0.275 mm,体宽为0.121 mm。初孵化时若虫虫体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背面隆起,体背分泌少量絮状蜡粉。前端两侧具红色眼点,触角2节,足分3节,刚孵化的若虫在蜡粉下爬行,随后固定于1处,通常多固着在叶脉处[2,13]。2龄若虫体长为0.475 mm,体宽为0.263 mm。体椭圆稍薄,初脱皮时虫体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前端两侧眼点转成褐色,触角和足退化,分节不明显,体背、体侧及边缘分泌少量絮状或丝状蜡粉[13]。3龄若虫体长为0.666 mm,体宽为0.487 mm。体与2龄若虫相似,体背有少量絮状蜡粉,体周缘长有放射状细蜡丝,触角与足退化,因而分节不清[13]。

蛹体长为1.061 mm,体宽为0.880 mm。体型呈盾状,初脱皮时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触角、复眼和足完全退化,随着虫体发育,体上的蜡粉逐渐增多,蜡丝加长,且边缘齿状也较明显。体背有5对复合孔,其中前胸有1对,腹部3~6节各1对,与同属其他物种有明显的特征差异[14]。每对复合孔的口径均不相同,以腹部第3节处最大,胸部处最小。状孔位于雄虫腹部第9节背面,雌虫则位于腹部第8节延伸处[13]。

成虫雌虫体长为1.970 mm,雄虫体长为2.097 mm,翅展为3.50~4.65 mm,初羽化时为黄色半透明,成熟时转变成不透明,头部呈三角形,刺吸式口器[1],腹部两侧有蜡粉分泌器,初羽化时不分泌蜡粉,随着虫体发育,蜡粉分泌量逐渐增多[13]。触角为丝状,共7节,第2节上具2支长刚毛,第3、5、7节具有疣状突起感觉器,每个感觉器上嵌有1支短刚毛。单眼1对,褐色,位于复眼上方。翅脉较其他粉虱类复杂,前翅略大于后翅。足跗节2节具前跗节。腹部共8节,雄虫于第2~4节腹面各具蜡板1对共3对,雌虫则于第2~5节腹面各具1对共4对。

1.2 螺旋粉虱的发育历期

螺旋粉虱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88 ℃和511.86 ℃,18~32 ℃下均可完成世代发育[13],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繁殖,在25~28 ℃生长发育速率最快、产卵量最大,说明该温度范围是螺旋粉虱生长的最适温度,而14 ℃恒温条件下其无法完成世代发育[14-15]。在20~39 ℃的室温条件下,螺旋粉虱世代发育历期为26.63~57.16 d,卵历期为9~11 d,1龄若虫历期为6~7 d,2龄若虫历期为4~5 d,3龄若虫5~7 d,蛹为10~11 d,成虫最长可存活39 d[11]。螺旋粉虱在海南1年可发生8~9代,温度、降雨、光线强弱都影响其发生和繁殖[16]。

1.3 螺旋粉虱的活动规律

螺旋粉虱幼虫阶段,仅1龄若虫可主动运动。成虫不活跃,雄虫飞翔力较雌虫弱,一般多停留在原寄主植物叶片上,成虫活动温度范围为12.3~32.3 ℃,且羽化当天不活动[9];随后,成虫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晴天多集中在上午活动,7:00—9:00为明显的活动高峰时段;阴天较少活动,活动时间较晴天晚且分散;雨天不活动[17]。雌虫卵粒的成熟度与日龄有关,3日龄后,雌虫才开始由原寄主植物向上盘旋迁飞,以寻找新寄主植物的嫩叶产卵[18]。雄虫较雌虫早羽化,羽化盛期在6:00—8:00,迁飞盛期在5:00—7:00,气温低或阴天其活动时刻延后,交尾则发生于下午[11],雌成虫通常将卵产在叶片背面。

推荐访问:害虫 研究进展 检疫 螺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