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

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

时间:2022-03-24 11:18:21 浏览次数: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心,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1995年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后经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向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奋进;二是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中心,大力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三是围绕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对会计行业的冲击,以及所形成会计准则体系向国际惯例协调与趋同的刚性要求,进行会计准则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准则体系的全面构建工作。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研究即呈现出一片日益繁荣和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会计理论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 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方向、重点进一步明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推进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推行,不同形式的股份制企业竞相设立,各行各业都扩大了对高水平、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为适应这一经济环境的需要,应当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基本框架,中国会计学会“九五”规划即确定了“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一总体会计研究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会计理论研究正是沿着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规范、确立已有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层次地探讨市场经济形势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环境下的会计改革问题,努力使会计理论研究具体化、现实化,从而推动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和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定义等基本理论概念问题展开过广泛、激烈的探讨,加深了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在充分肯定20世纪8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中国会计学会“八五”和“九五”规划都把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列为会计基本理论建设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首要课题,就是研究会计有没有、要不要以及如何体现“中国特色”,通过比较研究来论证我国会计与其他国家会计差异的长期性和阶段性,从而确立中国会计特色的基本观点,这也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理论界对会计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的会计实务不断出现,学术界对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管理目标等基本理论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三是会计研究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前沿。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与其适应的财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这就必须开展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葛家澍等,1996)。会计研究内容即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更加紧密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的实际进程。

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定后,中国会计学会即在“八五”科研规划中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如何建立现代企业财务成本会计管理制度的问题列为重点课题,随后一大批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关的会计理论研究和财务成本管理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出现了企业管理中的“会计管理中心论”和“财务管理中心论”两大不同观点。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初期,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较低、资金短缺等问题,会计理论界即大量展开了对国有企业资金短缺原因与对策、如何加强成本管理等的研究,为国有企业脱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理论界又开始研究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受到重视。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报告的研究即受到重视。针对资本市场中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实,学者们即围绕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展开了长期的研究,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也有学者从完善会计规范、强化会计监管角度来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可见会计学术界在关注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紧扣时代的脉搏,密切联系我国财务与会计实务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四是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中心开展会计研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产权主体和资金供应渠道日趋多元化,导致了会计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不再仅仅局限于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财政和计划部门,更多的投资者、债权人也加入到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列,成为我国会计在改革以后新的服务对象,会计信息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当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偏低,严重危及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干扰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整顿会计秩序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

1995年10月,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的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其书面讲话中对会计工作的“约法三章”,拉开了围绕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4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琼民源”、“银广夏”事件的爆发,进一步使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成为理论界、实务界、管理层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正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通知》的指引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如何加强会计监管、会计诚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独立审计准则、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研究成果,其中部分成果体现在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而此后推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稽查特派员制度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等会计委派制的实践等也体现了会计监管研究的成果。

五是以《会计法》为统帅、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基本形成。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结束了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新会计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推荐访问:会计 三十年 理论 改革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