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2-05-29 11:55:02 浏览次数:

12年11月25日,位于湘江之畔的湘潭市迎来了“湖南佛教同心同行和谐之路暨佛教音乐研讨会”系列活动。“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是这次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佛教协会主办,湘潭市佛教协会、湘潭昭山示范区承办。

在开幕式上,湖南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圣辉方丈代表组委会向参加盛会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敬意。他提到,此次研讨会因缘殊胜。《维摩诘经》云:“以音声语言而做佛事”。佛教音乐对人心、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佛教徒用来表达佛教慈悲、平等、和谐、和平精神的声音。它不仅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功课,也是佛教普度众生、广结善缘的法门。

国家宗教局外事司司长郭伟在以“巍巍昭山出梵音、泱泱五洲奏和乐”为题的致辞中说道,近几年来,通过音乐界,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佛教音乐的收集整理、挖掘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本次佛教音乐研讨会很好地契合了佛教修学所提倡的“欢悦和同”的践行理念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开幕式之后,“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静芳教授致开幕词。来自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历时3天(11月25—27日),对中、韩佛教音乐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讨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派别的考察和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佛教音乐发展特征;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力;佛教世俗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佛教音乐在历史中的变迁现象等。如:袁静芳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吴学源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王馗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杨久盛的《千山佛教经韵——兼谈北方经韵与民间音乐关系》;周耘的《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佛乐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吴晓萍的《京都北韵禅乐》、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张乔的《对20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研究》等。

袁静芳在《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中认为,明成祖朱棣主持编辑的佛教音乐歌曲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汇集了唐、宋、元及明永乐年间的优秀音乐品种以及当时社会流通的世俗乐曲、少数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佛教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它是一部总结性、开创性的文化工程,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论文统计了其中的曲牌、曲名及目录,体现出其所收佛教歌曲的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认为,对于佛教而言仅仅用“汉传”来概括中国的佛教特征显然是不够的。在整体环境下,佛教仪式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梅州客家文化区域中,任何一个群体、信仰、历史变迁的细节、音符都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文章以现存11部瑜伽焰口仪式文本为基础,从咒语、手印、神祇的运用和仪式整体框架等层面分析了各版本之间存在的异同,展现了瑜伽焰口仪式在历史中随社会、人文、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

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之一。其中韩国佛教音乐的研究较为侧重音乐本体研究。如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的《韩国的巫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习合》,分析了韩国东海岸佛教文化圈内巫仪式音乐中所包含的众多佛教音乐要素,民众的民谣音乐不仅影响了巫仪式音乐,同时也渗透到佛教音乐梵呗中。

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的《北方佛教音乐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的节拍特征》,从散文统节诵经不规则节拍、七言律诗偈颂的固定拍节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的南方佛教、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佛教音乐中的诵经和吟唱方式,对他们的节拍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蒙古国,七言律诗偈颂以相对快速的固定牌子构成章节形式,韩国和日本则以缓慢、自由的节拍方式形成音乐性较强的吟唱方式。诵经在全球化传播中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固定节拍,二七言律诗偈颂则发生了融合当地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本土化特征。

会上宣讲的论文还有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崔昍教授撰写的《和请 旋律 拍子》、全北大学林美善教授的《全北地域礼佛仪式音乐》、韩国古典翻译院金世钟研究员的《韩国梵呗旋律中出现的母音变化样相》、庆星大学郑永进教授的《关于单声的音乐特征研究》、釜山大学伊昭喜女士的《韩国的现行朝夕礼佛问和韩语化》、首尔大学讲师孙仁爱的《京制梵呗中受容的开城地域梵呗》、釜山大学朴贞莲的《妙法莲华经中“偈”的演行形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教授的《世俗化的韩国佛教音乐特点研究》等。

在中国汉传、藏传佛教方面,学者较多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关注佛教仪式及其音乐的相互关系。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多杰仁宗先生的《青海东部藏区宁玛派与苯教的宗教仪式及其音乐比较研究(上)》,作者认为两种宗教尽管存有很大差异,但由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两者在宗教修持、仪式内容、仪式行为及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格桑曲杰研究员的《雄色寺“绝”仪轨与绝鲁音乐、绝羌姆综述》,文章考察了西藏雄色寺的历史、宗教传承体系、绝诵经音乐的结构、仪轨、社会功能等;中央民族大学嘉雍群培教授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描述了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的历史背景、表演场所以及其主要仪式内容;原青海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满当烈研究员的《塔尔寺花架音乐的抢救与研究》研究了青海塔尔寺音乐具有的多元化、多风格相溶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佛教音乐的功能研究

此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就佛教音乐的功能展开探讨。如台湾弥勒内院监院法成法师的《佛教梵呗对人间的影响》解释了佛教音乐梵呗的来历以及传入中国后发生、发展的情况,指出梵呗不仅能够止息喧乱、而且能够让演唱者去除一切杂念,以清静之心虔诚至志而体悟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研究部傅暮蓉的《“华严字母”佛教意义的研究》认为,华严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是一切陀罗尼的根本,它的组合方式揭示了人类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佛陀为了让学佛之人不迷惑在语音、语义、字形上,用每个字所对应的“空”、“无”境界进行修证。慈云佛学院客座讲师释若宽法师提交论文《探析佛教音乐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实质》阐释了佛教内部非乐思想和对音乐的需求,以及佛教音乐与修行的关系,并对佛教音乐的走向进行反思。韩国大韩民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0号修传者张完淳(行梵)的《用梵呗音律减少精神压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通过现场唱诵梵呗的方式使与会学者亲身体验到梵呗不同唱诵的特点以及对听者内心的作用。台湾音声研究中心田运富先生在研讨会上也就佛教音乐对人心理、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从图像学角度看佛教音乐

台北教育大学赵琴教授作了《从敦煌壁画看当代乐舞发展——以飞天伎乐为例》的报告,文中例举了大量敦煌石窟壁画的图片,提出佛教“石窟”对中国乐舞发展影响深远,其中留下了大量的乐舞形象,它们反映了佛教自印度东传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从云冈石窟雕塑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佛教音声理念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佛教音乐”这一称谓不仅不能概括“佛教音声”,而且有悖佛教戒律。文章探讨了神圣与世俗、声明与供养、改梵为秦与改梵为鲜卑、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寺院中音声供养人的身份,认为西域音乐进入中土的方式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为佛教的缘由。

总的来看,“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是自2003年“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以来参会学者最多、学术水平较高的一次盛会。早在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于1997年在“台湾慈济慈善文化事业基金会”的支持下,曾组织学者完成十余项佛教音乐的专题考察研究,对一些濒临消亡的佛教音乐进行抢救整理。2003年,“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合作,每年在中、韩两国(第五届在台湾高雄,由佛光山承办)轮流召开“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现定名为“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这七届佛教音乐文化研讨会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韩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工作,代表了当前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前沿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傅暮蓉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研究部副主任

杨秋悦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佛教 亚太地区 第七届 综述 学术研讨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