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上学恐惧症”心理辅导案例及解析

“上学恐惧症”心理辅导案例及解析

时间:2022-05-28 16:15:07 浏览次数:

摘要:“上学恐惧症”是儿童期情绪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应对“上学恐惧症”,要从教师与家长两个层面着手。教师要弄清“病因”,理解接纳;制订计划,敦促执行;专业辅导,耐心鼓励。家长要实现心态和方法上的转变,要配合孩子的行为及教师的辅导。

关键词:上学恐惧症心理辅导教师层面家长层面

“上学恐惧症”是儿童期情绪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指在假期过后、新学年或者生病痊愈后去上学的第一天,学生拒绝去学校,且伴有焦虑、抑郁等的一种情绪障碍。这类学生除了会直截了当地口头拒绝,还会表现出身体上的“抗拒”,如出现饮食和睡眠障碍、恶心和呕吐症状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影响学生学业,还可能引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时甚至需要休学或辍学。如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笔者试引入案例并做解析。

一、案例回顾

开学第一天,我发现一个瘦瘦的、面色发黄的男孩自始至终沉默地端坐着。他叫小涛。第二周开学,小涛的位子空着。我打电话问缘由。小涛妈妈说孩子早上起床后肚子不舒服,不太愿意上学。在我委婉地告知她缺课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后,她表示孩子身体一好马上就来上学。

四天过去了,小涛一直没到校。我先向教数学的同事询问小涛的学习情况,得知他上课非常沉默,数学成绩不好,上周五还因为作业错得太多而被要求重写。随后,我又拨通了小涛妈妈的电话。原来小涛的身体并无大碍,这几天没来上学,是因为他每天都不愿上学,只要到了上学时间,他就会喊肚子疼,浑身出汗。今天早上,爸爸强行把他带出家门,可是他始终不愿意挪动步子。爷爷奶奶心疼孩子,说孩子不想上学就不要逼他。妈妈无奈,只好让他待在家里。在家的这几天,他一直在房间里玩电脑,偶尔看看书,连房间门都不出,吃饭也在电脑旁。听小涛妈妈讲,整个暑假,小涛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听完小涛妈妈的话,我表示想去他家坐坐,了解一下孩子的生活状况。小涛妈妈二话没说便同意了。

放学后,我来到小涛家中。一坐下便和小涛的爷爷奶奶拉起家常,并借小涛打开了话匣子。小涛听说我来了,也从楼上下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家长去说孩子的优点。当小涛听到自己的优点时,脸上也会露出微笑。离开小涛家之前,我试着说:“小涛,老师希望明天早上可以见到你。”小涛轻轻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看到小涛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了学校。上课过程中,小涛的眼睛总是瞟向窗外,似乎在看爷爷有没有离开,眼神充满焦虑。下课后,我请小涛到办公室,他紧张得鼻尖冒出了汗珠,看来他很惧怕老师。到了办公室,我先请他坐下,然后耐心地询问他最喜欢学校的哪些地方。他不说话。我告诉他:“你要学会适应和容忍,要学着去发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的另一面。有时候,它们也有令人喜爱的一面。”小涛沉默地听着,仿佛若有所思。接着,我请小涛讲讲他在学校里看到、听到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事。一开始,他慢吞吞地讲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事情,后来,在我眼神的鼓励下,他的眼睛开始亮起来,说到了自己学习中的一些事。其间难免有消极情绪,但我都表示理解。几个回合下来,小涛和我的距离拉近了。之后的课堂中,我默默地关注着他。中午,小涛让爷爷回家了。下午第一节课后,小涛和班上的两个男生一起玩起了游戏。

当天晚上,我在电话中告诉小涛妈妈孩子的变化,并请她配合:与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学会放松情绪,慢慢接纳学校;每天要抽时间和孩子讨论校园话题,增強孩子的适应能力,并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

小涛的状况越来越稳定。过了一段时间,我专门为他制订了一份计划,内容涉及准点到校上课、上课听讲不走神、按时完成作业、准时交作业、自己打饭、和同学一起参与活动等,并再三叮嘱他:“只要你能每天自觉完成这份计划中的小任务,就能得到特别的奖励。”小涛拿着计划表,很惊讶,也很感激,表示愿意认真执行。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小涛有时难免有懈怠。此时,我会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去完成任务。另外,我还专门安排了一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和小涛结成学习伙伴;为他准备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让他随时记录不开心的事情;告诉他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建议他在家遇到生活方面的困难可以随时向父母请教,周末多出去散散心……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也不轻松:即使再忙,都会跟踪小涛的计划完成情况;只要小涛一进办公室,我也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一天早晨,在学校门口,我邂逅了美好的一幕:小涛背着书包,从爸爸的摩托车后座一跃而下。走了两步,他突然回过身,朝着爸爸挥了挥手,响亮地说了声:“爸爸再见!”

二、案例解析

(一)教师层面

1.弄清“病因”,理解接纳。

小涛的“上学恐惧症”与其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父母学历低,工作又忙,无暇顾及他;爷爷奶奶的溺爱,剥夺了小涛在实践中学习并获得经验与信心的机会,使得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愿走出房门,整日与电脑为友……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涛很难拥有健康、自信的自我。当遭遇教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等挫折时,他自然会选择逃避,不愿上学。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其“病因”出发,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让周围的人理解并接纳他们,让他们慢慢走出恐惧,还要对其积极行为给予肯定,让他们放松情绪,接纳自我。

2.制订计划,敦促执行。

当有“上学恐惧症”的学生得到了身边人的接纳并自我接纳之后,教师就应该为其量身定制生活、学习计划,使之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有“上学恐惧症”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在同学中没有存在感,任课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不够热情。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出能够改善学生行为的计划,引导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逐步挥去“上学恐惧”的阴霾。需要注意的是,这份计划一定要周密,能够观照学生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时时敦促学生去执行。执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抵触心理,甚至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激励策略,敦促他们严格执行。

3.专业辅导,耐心鼓励。

有“上学恐惧症”的学生大都缺乏自信,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对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并战胜恐惧。如上文谈到的,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动员其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提供可以发泄情绪的途径,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疏解;鼓励他们多参与实践,以更包容、更多元的视野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教师还要学习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如放松训练法、沙盘游戏疗法、系统脱敏法等,并在恰当、宽松的氛围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于润物无声中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洞悉其爱好,了解其志向,引导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鼓励其为自己美好的愿望而努力。

(二)家长层面

1.两个转变。

一是心态上的转变。面对孩子对上学的恐惧,家长要先卸下焦虑,转向放松。案例中,我建议家长等小涛放学到家后,先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再开始学习。比如,先让他画自己喜欢的画,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然后再让他去读书。渐渐地,小涛对电脑就不再像之前那般痴迷,回到了书桌前。

二是方法上的改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要从直接给孩子“鱼”转向教给孩子“渔”的本领。案例中,当小涛沉迷于电脑时,我在学校让他通过完成计划表的方式,慢慢喜欢上学校;他的父母也想尽办法让小涛远离电脑,一边不断告知其沉迷于電脑的危害,一边不断发展他健康的兴趣爱好,最终,小涛从电脑走向书桌。

2.两个配合。

一是配合孩子的行为。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大于”和“等于”的关系,“大于”是指辈分,“等于”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案例中,小涛家长听从了我的建议,做到了与小涛平等沟通,尊重他的想法;抽空和他聊天,听他谈论校园话题;让他参与家务,培养独立自主能力……一段时间后,小涛的情绪放松了,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对学校的恐惧感也逐渐消失了。

二是配合教师的辅导。小涛的妈妈带着对老师的信任,用“请教”与“认同”的姿态和老师对话,全力配合教师辅导。家校合力护航孩子成长,让治愈孩子“上学恐惧症”的过程收获了“1+1>2”的效果。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教师和家长还需要一种品质——坚持。面对孩子的哭泣与反抗、无所谓与“置之不理”,面对症状的反复出现,面对许多的不确定,教师和家长都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坚持冷静地接受与理解,坚持巧妙地应对与解决。

推荐访问:心理辅导 恐惧症 解析 上学 案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