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自主化

自主化

时间:2022-05-16 11:55:02 浏览次数:

摘要:围绕不断提高自主能力的发展需求,回顾了机载导弹70年来始终以满足空中优势作战为目标,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从定轴发射到离轴发射、从适应简单环境到复杂环境的发展主线,提出了机载导弹由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两次技术革命的观点,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是引发机载导弹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可能方向,系统论证了自主化和智能化的关系,论述了智能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自主化,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机载武器领域的发展应用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终结者难题”困境,最后提出了机载导弹自主化层级的定义,并对提高机载导弹自主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载武器;空空导弹;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J760;E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048(2019)01-0001-10[SQ0]

0引言

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空中实力的较量,空中优势是所有常规军事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制空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精确打击是主要的作战样式,机载导弹是夺取制空权和实施精确打击的关键武器装备[1]。随着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的转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机载导弹未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回顾了机载导弹70年来自主化的发展主线,总结了机载导弹发展经历过的两次技术革命,分析了包括智能化在内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可能方向,探讨了自主化和智能化的关系,给出了机载导弹自主化三个层级的定义,展望了机载导弹自主化第二个层级的关键技术方向。

1机载导弹的发展主线

回顾机载导弹70年四代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发展始终遵循一条主线:以满足空中优势作战为目标,以提高作战使用自主性、灵活性和易用性为方向,以适应性能不断提高的目标、日益复杂的作战环境和不断改变的作战模式为需求,拓展相应的新质能力,发展相应的关键技术,形成相应的高精装备[2]。

飞行员总是需要一种比对手攻击距离更远、攻击占位更宽松、攻击范围更广,具有一定自主攻击能力的机载导弹。

机载导弹的自主化能力不断提高,导弹能够支持并执行飞行员作战意图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和融洽,从人主机辅向人辅机主乃至人机智能融合方向发展。自主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

大多数时候,获得有利的占位是空战胜利的基础和关键,这在近距格斗空战时显得尤为重要。从机炮时代开始,飞行员总是想方设法使己方构成尾后攻击态势,同时千方百计避免被对手咬尾。“咬尾攻击”从空战态势和作战心理上都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能够在确保己方获取攻击机会的同时,使得对手难以有效反击。然而占位攻击对飞行员格斗技巧要求高,由于空战对抗双方均处于高速飞行与快速机动中,实战中形成并长期保持有利占位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不断降低空战的占位要求是对机载导弹的一项重要能力需求,重点是实现以目标为中心的全向攻击,也就是要求机载导弹能够从目标的各个方向实施攻击,即从尾后攻击发展到全向攻击。

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是美国空空导弹家族中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系列产品之一,从1953年至今发展出了四代产品近二十型武器装备,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的历史发展主线。图1展示了“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攻击包线的演进过程。精确制导技术和红外探测器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强烈的支撑作用,因此有“一代头、一代弹”的形象说法。

第一代、第二代“响尾蛇”空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只能探测到飞机发动机尾喷口和尾焰等强辐射源,不具备对目标的迎头探测能力,因此只能从目标的尾后进行攻击,可攻击的角度范围从早期的±15°狭小锥角范围逐渐提高到第二代的±50°。第三代“响尾蛇”空空导弹开始能够探测到飞机蒙皮的气动加热,近乎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探测和全向攻击,但在目标的正迎头和正侧向依然存在能力不足。2002年完成研制的第四代“响尾蛇”AIM-9X首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大大降低了对飞行员占位发射的要求,基本可做到“看见即发射”。

实现近距格斗的不占位攻击能够使飞行员更早、更多地获取攻击机会,在异常残酷的空战对抗中赢取最终胜利。

1.2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

空战是一项高危险、强对抗的活动,对每个飞行员而言都是“生死关键20秒”。在这电光火石的几十秒,飞行员渴望的是在确保己方导弹可靠命中敌机的前提下能尽早脱离高危险的战斗。“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先敌脫离”是空战制胜的“四先”准则,指导着机载导弹的发展和作战使用。

为实现空战“四先”,增程一直是机载导弹的重要发展方向。1965年以来的空战数据统计表明机载导弹的常用交战距离在不断增加。实战中,机载导弹的攻击距离与载机态势感知能力、敌我识别能力等紧密相关。

早期,载机态势感知能力弱,空战主要依靠目视攻击。第一代机载导弹射程较近,一般不超过10km;第二代机载导弹射程有所增加,但仍不超过20km。这一时期的空战主要是飞行员视距内格斗,被形象地称为“空中拼刺刀”,飞行员的战术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空战对决的胜负,飞行员渴望能从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敌机。

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三代战斗机的态势感知能力、敌我识别能力等得到大幅提高,为视距外空战提供了可能,同时机载导弹的低阻气动外形设计、复合制导控制、高性能推进技术等快速发展,机载导弹发射距离不断增大。图2给出了四代空空导弹攻击距离的提高情况,第三代中距空空导弹的典型最大迎头发射距离为30~50km,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进一步达到了60~80km,最新改进型甚至提高到了120km以上。

推荐访问:自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