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毛泽东与三幅成都名联

毛泽东与三幅成都名联

时间:2022-05-23 13:15:04 浏览次数:

zoޛ)j馟iu7i߯饨ky总结其军事思想主要特点是“攻心”为上。即诸葛亮注重从精神和心理上瓦解对方的作战意图,在战略上战胜对方,使对方心服。赵藩对诸葛亮军事思想特点的把握很准确,15个字便囊括了要领,还点出军事的要义不在于好战,而在于和平,这个思想更加可贵。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概括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治经验,重点强调要“审势”,根据具体形势作出决策,制定相应政策。下联从反面指出不详查客观实际,不根据形势施政,则“宽”和“严”两种政策容易错位,导致失误。对联全文30字,却高度浓缩了诸葛亮的军事和政治智慧,成为难得的对联佳作。

这幅对联的魅力除了对联自身的内容外,对联的背景也起了交相辉映的作用。对联的作者赵藩(1851-1927年)是云南剑川县人,白族,先后担任过四川筹饷局提调、署盐茶道、永宁道等职,并两任四川按察使,对巴蜀文化非常了解。1902年冬天,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因想到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推行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心生忧虑,本欲直接劝诫,但赵藩早年得到过岑春煊家族的资助,不便直接指出岑春煊的错误做法,于是书写此联悬挂于诸葛亮殿前,以便岑春煊第二年开春在武侯祠祭礼时能看到,并及时醒悟。没想到,岑春煊看到对联后,反而心生懊恼,赵藩也被撤了职。岑春煊死守镇压的办法,终于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这才悟出赵藩这幅对联的精髓所在。

1972年3月,中央任命刘兴元为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临行前,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刘兴元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中,毛泽东嘱咐刘兴元要到武侯祠读一读诸葛亮殿前的那幅对联,意在提醒刘兴元在上任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多学习借鉴历史上好的政治军事思想。毛泽东这次谈话距1958年的成都会议已经足足14年,可见毛泽东对这幅对联的印象之深。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1958年3月6日下午,毛泽东还提出要去一趟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建茅屋而居。杜甫在此居住近4年,创作了大量诗歌,流传至今的就有247余首,其中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更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千古绝唱。杜甫草堂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到了杜甫草堂,毛泽东看得很仔细,他跨过石桥,又穿过一座高朗明亮的通堂式敞厅。在敞厅里,毛泽东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历代不同版本的杜甫诗集。进入草堂大廨后,毛泽东在一处平盘上坐了一会,吸了一支烟,四下环顾厅堂里的陈列,忽然有一幅对联吸引了毛泽东的注意力,他起身走到对联前,细细品读起来,“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毛泽东随即对身边的陪同人员说道:“是集杜句。好联!”

这幅对联由清代顾复初(1800-1893年)题写。顾复初是江苏长洲(今属苏州)人,清代贡生,于咸丰末年应四川督学使何绍基之邀来到四川,后历任四川总督吴棠、丁宝桢、刘秉璋、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幕僚。顾复初善于文章、诗词、楹联和书画等,才情禀赋极高。顾复初崇仰杜甫,在寓居成都期间拜谒了杜甫草堂,并撰书此联。上联中的“异代不同时”引用杜甫诗《咏怀古迹》中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句,所以毛泽东说这是“是集杜句”。整幅对联气势豪放,深沉勃郁,作者顾复初在34个字中概述了杜甫的遭遇和功绩,也道出了自己的遭遇和情怀。上下联包含了作者在自负中自嘲,在自嘲中又完成了对杜甫沧桑经历和诗书成就的评述,因而脱离了简单颂扬功德的窠臼,也脱离了因自负而生抱怨的酸腐老套,使得对联整个格调高逸而含蓄典雅,是一幅佳联,这也是毛泽东赞叹这幅对联是“好联”的原因。

这幅对联引起了毛泽东对对联的浓厚兴趣,第二天,毛泽东即专门派人来此借阅了楹联书10余种,在成都会议闲暇之余就翻看这些楹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成都还有一幅对联被毛泽东引用过,这幅对联就是成都市新都宝光寺的名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宝光寺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区内,是我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始建于东汉,历经战火,几度重修,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内被毛泽东引用过的对联由清代名士何元普题写。何元普是成都市金堂县人,生于1829年,咸丰初年考取秀才为廪生,后授户部员外郎为六部司副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何元普以户部郎中投军,抗击英法联军的入侵。1871年,何元普因与其他人政见不一辞职回到金堂县,从事著述,经常与新都龙藏寺雪堂和尚谈禅论诗,使自己的禅学修养日益精深。1888年,何元普为新都宝光寺大雄宝殿撰书的“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一联广为流传,成为天下名联。

何元普天资极高,加上一生从书生到文官,从文官到抗击外敌的将领,从将领到地方大员,从地方大员辞职从事文学,后又接触禅学,因而对于世事看的更为通透,对于不同职业和职位的处事方法及心态转换更为通达。基于这些因素,何元普才在老年写下此联,这幅对联将禅机智慧和朴素辩证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禅学智慧演变为容易理解的哲学思想语句。上联指出,超脱世俗的人知道所谓的法则是变化无常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然后知道没有法则其实也是一种法则,有反对教条主义的意思;下联意思是天下的事情看似了结,其实尚未了结,在时机还没成熟前,何妨暂时把没有了结看做了结了,有反对形而上学的意味。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明显感觉这场运动已经失去控制,在无法提出一个安定团结的纲领和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运动的走向极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引用宝光寺的这幅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来描述他对“文化大革命”后期无能为力却又不失他一贯恢弘大气的心态。

事实上,这幅对联所阐发的思想和心态还体现在毛泽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交班问题的思考上。从1976年5月起,毛泽东的病情不断加重,身体十分衰弱,毛泽东在住地召见华国锋等,对自己进行“盖棺定论”,并谈了交班的问题:“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这个谈话透出毛泽东内心悲凉的情绪。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责编:张微微)

推荐访问:成都 毛泽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