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新常态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

新常态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

时间:2022-05-22 18:00:06 浏览次数:

[摘要]新常态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国梦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和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动力和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障和关键一跃,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证和关键一魂。

[关键词]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内在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10-0011-06

新常态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与实现中国梦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和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动力和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障和关键一跃,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证和关键一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和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处于引领、统帅和核心的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阶段目标和关键一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和范畴,“小康社会不是古代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也有别于《诗经》中描述的‘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中的蕴意”[1]3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开辟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炼出来的。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的设想,其出发点就是要探索如何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根据邓小平的提议,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这个战略目标。1983年,邓小平视察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初步提出了小康社会理论的基础框架。1987年邓小平再次从现代化战略的意义上丰富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在他精心规划设计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著名“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战略目标就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当时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温饱问题。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与具体指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展望21世纪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2002年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确立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专列一个问题加以论述和强调。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仍然坚持和使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提法,但是,对其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2]12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新要求,给出了具体时间表,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18。这就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美好前景,从而完成了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4]4。外国学者克里斯坦·德瑞格尔则从经济视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解读:首先是实现环保型和包容性增长;其次是经济增长应使更多人受益;第三是中国经济增长应更多转向创新驱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也就是到2020年要完成的任务、要实现的目标”[5]27。“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改成了“建成”,是一个深谋远虑的重大考虑,也是一个统筹兼顾的重大决策,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体现了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表明了我们党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执着信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全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看,不仅体现在覆盖领域、地域、人群的全面,还体现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之全面,“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之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全面,人的发展之全面,并且要逐步增加力度和深度。衡量的标准,既要重视有形的指标,又要重视无形的指标;既要重视“物”的标准,又要重视人的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建成”。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始终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敢于面对矛盾,承认矛盾,及时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历史和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百姓的评价和感受,努力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在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经过慎重考虑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必须通过艰苦奋斗的实践才能实现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只有敢于和善于实践,努力实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小康社会才能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观,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造福、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观,体现了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价值观”[6]37。从“解决温饱问题”到“生活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我们党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后,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各种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凸显”[7]52,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把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时,中华民族“奔小康”的千年梦想和期盼一定会成为现实。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动力和关键一招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8]3。作为一种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探索精神,在对“三个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9]6。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始终坚持科学方法,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形成强大合力,特别是“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0]56。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中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就是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以增强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3,使一个“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作为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0]39,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有许多观念需要更新、许多规律需要把握、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许多矛盾需要解决。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为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38。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1]8。

改革进行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初期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开局状态,而是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的改革,动辄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错综复杂又敏感脆弱。必须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10]42,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持改革开放是战胜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12]12。为了有效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注重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注重眼前和长远相统筹,注重渐进和突破相衔接”[13],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更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自觉实现从政策调整向制度创新、从观念变革向利益关系调整、从单向突破向整体推进、从赶上时代向引领时代的转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牵引,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8]3为总开关,以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8]18为根本保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3为总目标,以“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3为特征,以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全局与局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科学方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0]45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乎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要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要始终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牢牢掌握和运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法宝,把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14]54。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瓶颈、涉险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奠定精神和力量基础,提供条件支撑和动力保障,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障和关键一跃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16]“‘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10]80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和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亲自领导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这部宪法的颁布实施,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此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特别是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高度重视法治,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依法治国”的概念逐渐形成并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法制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7]8。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18]30,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8]3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并专门列了一个问题来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推行了17年之后,由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使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诉求日益强烈、时机已经成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建立一整套基本定型的制度体系,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重要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得有机统一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15];立足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16],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基本性的原则要求;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16];基本要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主要内容是“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18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必须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谋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把握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公平正义、以德治国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16],归根结底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法治是规则、制度之治,通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给改革划定法律的边界,让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使政党永葆青春的活力,促使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之路阔步前进。只有树立法治信仰、培塑法治思维、强化法治理念、打造法治文化,解决好“刚性”与“柔性”、“用法”与“用人”、“依法”与“倚法”、“维稳”与“维权”、“官知”与“民知”等问题,才能鼓舞和凝聚起正能量,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10]85的良好法治环境,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证和关键一魂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所有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党。“中国要富强,中国人民要小康,中华民族要崛起,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和关键所在。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建党、管党、治党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关键在于党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保持党的性质、宗旨永不改变,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根本的途径和办法就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突出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深入拓展,以重拳反腐为强劲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严”成为党的建设的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涵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覆盖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并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50。

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党的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同样需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2]358。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战略部署。我们党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能不能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时代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党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常怀执政图强的机遇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持之以恒地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0]49,“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8]4,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接续奋斗,事关成败,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把党建设成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锻造成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景俊海.“四个全面”:解读中国梦的四个维度[J].党建,2015(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李忠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J].人民论坛,2015(2).

[4]田克勤.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5(5).

[5]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J].党建,2015(2).

[6]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J].政策,2015(4).

[7]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J].党建研究,2012(12).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周明海.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论纲[J].长白学刊,2015(3).

[13]肖君华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N].人民日报,2014-05-05(7).

[14]张福军,程恩富.在落实“四个全面”中完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2).

[17]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石仲泉.“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N].天津日报,2015-05-11(9).

[2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孙 静

推荐访问:常态 中国 内在 布局 逻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