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公共危机探微

公共危机探微

时间:2022-04-01 10:03:54 浏览次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公共危机”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不断出现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在公共危机暴发余波未平之时,人们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不得不思考这些看似遥远又近在身边的问题——何为公共危机?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

一、公共危机就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严重危及到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或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制度动荡的重大危机事件

1、其主要表现为三个特性:突发性、危害性、灾难性。突发性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瞬时性,发生的临界时间非常短,基本上很少留有准备反应的余地。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而危害性是因为公共危机暴发过后会给一定的社会人群造成生命或财产的侵害,甚至还会在人们的心理上投下某种阴影,导致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引起社会动荡,生产力停滞不前;灾害性的特征则是通过受害范围广、受灾难程度深而显现的。

2、根据公共危机的特征属性,可以将公共危机具体划分为三类,分别是自然公共危机、社会公共危机和综合性公共危机。

自然公共危机是指由自然灾难所导致的危机。例如地震、洪水等。

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社会性危机事件称为社会公共危机。例如“毒奶粉”事件,法轮功围攻中南海事件。

由自然性因素和社会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是综合性公共危机。例如矿难、非典等。

二、公共危机的频繁出现具有时代性

公共危机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由这个时代内若干不稳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轨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研究这一问题很有必要。

1、在经济活动方面,市场经济隐含着市场失灵的危机。经济的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带来了经济的金融化,同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资本自身一旦成为商品,成为交易的对象,将极易使整个经济泡沫化和导致金融危机。

2、在立法方面,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危机制定的程序性法典,导致在相关的紧急状态下政府及其若干职能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使得在危机发生时出现了相对的权力真空,而危机过后又无人承担责任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套用于危机处置的法律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但均是各部门出于不同地域和相关系统所制定的,目前尚无一部统一规范和专门针对公共危机处理的法律。在经历了“非典”这个严重考验性的公共危机后,我国法学业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呼吁出台相关的《公共危机法》或《紧急状态法》,并在《宪法》中规定紧急状态制度,明确在公共危机时各部门在人、财、物调度和问题处理方面的责权。

3、在自然环境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更为尖锐突出。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自然性公共危机发生的次数更多,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如全球变暖后导致的气象灾害。

4、在社会价值观方面,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腐败的社会风气使道德基础发生动摇,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手段严重冲击着旧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导致人们不断出现的新的行为内容和选择标准方面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造成人们在具体行动中对道德规范严重偏离和越轨。这种道德体系的破裂可能加剧公众社会的风险从而又成为一个公共危机爆发的诱因。如盲目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极可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演变成社会危机。如2003年11月的西安大学生因为日本人的侮辱性表演而上街游行等。

综上所述,公共危机的发生是由各种各样的诱因所引起的,虽然我们可以预见到这些诱因,并尽量减少他们的影响,但这些诱因是绝不可能根除的。所以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积极地预防处理才能将公共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三、目前公共危机的处理倾向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紧急型和预防型

1、紧急型的处理倾向主要根源是没有良好的公共危机预警措施。一般表现为在危机爆发后危机信息逐层上报,再由上一级的政府决定对事态发展的处理办法,具有滞后性。它的特点是政府权威性过高,政府行政性渗透到危机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致使危机管理中缺乏相应的公共性。所以采取紧急性处理公共危机的优点就在于处理效率高,做出的处理决策具有很高的全局性;缺点则是容易出现“事后诸葛”,危机发生后若干职能部门蜂拥而上却都无所事从的现象。如出现“九个部门扑不灭一场火灾”的局面。总体来说紧急型的处理倾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弊大于利。

2、预防型的处理倾向主要特点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建立起相关的预防机制,将防范、应对危机的意识渗透到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危机发生时由政府、公共事业部门、社会公众三方结合形成预警一处理救灾一善后—恢复的一条龙式结构,具有良好的公众参与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但如果纵向忽略了政府权威性或危机信息横向沟通出现障碍,则会导致危机决策缺乏全面性。一旦丧失危机处理的全面性原则,将会有更大的危机潜伏并爆发。大体上讲预防型的处理倾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了公共管理的精神。若信息沟通顺畅,则是一种良好的危机应对方式。

四、我国公共危机防御体系建设应符合中国特色国情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的公共危机案例,中国公共危机防御体系的建设应该以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并从不同方面加以体现。

1、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把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体系,加强预算资金的管理。同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引导公民进行长期自我保障投资,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2、要体现出城乡的差别,公共危机防御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城市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也日趋增大,社会活动复杂。因此城市公共危机应对的重心是要建立、完善和发挥社区对危机事件的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只有将危机防御体系融入到城市社区的建设中才能使其发挥有效的防御作用。在硬件方面,每个社区内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质和量上必须保证到位。软件方面则需在思想上加强对社区居民公共危机意识教育

我国农村的危机防御体系的建立则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方式。这种方式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纵、横向的高质量快速度的信息沟通。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远远小于城市,所以危机信息的传递滞后。如果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建立起无障碍的信息交流网,那么农村的危机防御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保障公共危机决策支持知识系统。现阶段我国仍缺乏具有公共危机管理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公共危机脑库的培养开发,为公共危机的决策管理提供智力保障。

4、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公共危机的防御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访问:危机 探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