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运城市棉花生产形势分析

运城市棉花生产形势分析

时间:2022-03-28 09:57:24 浏览次数:

摘要 本文结合国内外棉花种植概况,阐述其社会经济值,对山西省运城市棉花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创新发展棉花生产模式,对推动运城市棉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棉花;生产现状;结构调整;生产模式;建议;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279-03

棉花是世界性經济作物,中国、美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棉花生产的布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运城市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素有“山西粮仓”之称,全市耕地面积53.33万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形成了粮、果、畜、菜、棉五大主导产业。其中,棉花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运城市棉花产业逐渐走向衰退,这与棉花生产模式转变及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 国内外棉花种植概况

棉花起源于印度和阿拉伯。宋末元初期间,大量传入中国。世界棉花生产由最初的利用木棉,到利用一年生棉花,直到现在利用陆地棉,品种逐渐走向成熟。生产模式也由最初的小规模人工种植向大规模机械化转变。目前,世界上的植棉大国有美国、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等几个国家。

美国在1982年以前,棉花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82年以后,美国的棉花产量就始终处于第2位。1990—1999年,美国平均年出口量占美国同期年均生产量的42%。

巴基斯坦独立之初,棉花生产及棉纺企业起点很低,但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90年代年均产量已达162.97万t,成为世界四大产棉国家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植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力进行品种改良,单产和品质都得到提高,生产开始持续发展。印度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在4个植棉大国中最低,也低于世界单产平均水平。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将中国植棉区划分为华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这五大棉区自南向北分布,热量、水分资源依次递减,各区之间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耕作栽培特点、适宜品种生态型方面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图1)。

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以东地区,秦岭、淮河及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北纬25°以北。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适宜栽培中熟陆地棉。

华南棉区位于长江流域棉区以南,其土壤一般为赤红壤和砖红壤,黏性较重,普遍呈酸性、强酸性反应,适宜栽种中熟海岛棉或中晚熟陆地棉[1]。

西北内陆棉区位于六盘山以西,大约北纬35°以北、东经105°以西,本区日照充足,气候干燥,温差大,但是土壤地力瘠薄,水资源贫乏,适宜栽培中、早熟陆地棉或海岛棉,实行一年一熟种植[2]。北部特早熟棉区位于黄河流域棉区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六盘山以东。本区日照较为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栽种早熟或特早熟陆地棉。

黄河流域棉区位于长江流域棉区以北,河北内长城以南,北纬34°~40°之间。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适中,大多数土壤适于植棉。

2 棉花社会经济价值

棉花是涉及了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重要商品,此外,棉花在汽车工业、国防、医药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

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棉织物坚牢耐磨,棉布由于快速吸湿和除湿的特性使得穿着舒服。通过其他整理工序,还能使棉织物防霉、防水、防污,提高织物抗皱性能。棉花的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3]。

3 棉花生产现状

3.1 栽培历史

运城棉区曾经是全国六大植棉重点地区之一,多年来产供销量都占到全省的70%以上。运城市植棉历史悠久,群众有种植棉花的丰富经验,农业和科研部门在棉花生产和科研上都处于较领先地位。因此,运城市棉花生产科技含量较高。

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棉花是运城市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种植面积占较大比重。当时棉花生产水平较低,表现在棉花品种较单一、栽培技术水平较低、产量低。进入80年代,随着地膜覆盖的普及以及化肥的广泛应用,运城地区棉花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棉农开始探索棉麦、棉瓜菜、棉枣等多种形式的复种、间作套种等一年两熟生产模式,棉花种植面积也有了一定增长。进入9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尝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棉花生产面积有小幅减少。而随后的棉铃虫大暴发给运城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棉花种植面积减少达80%以上。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抗棉铃虫棉花品种的出现,棉花生产开始回暖,随后的10年间运城棉花生产水平达到历史巅峰,运城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加工能力都大幅度提高。而近年来随着运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进口棉花对棉花价格的冲击,农民的植棉积极性严重下降,棉花生产面积大幅下降[4]。

3.2 种植区划与品种结构

在运城市棉花生产历史过程中,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主要以小规模单个生产为主,棉花生产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现了地膜覆盖、化学调控等生产技术。进入90年代,运城棉花生产逐渐向区域化发展,主要形成了永济、临猗2个棉花生产大县。2001年,永济和临猗的8个乡镇,植棉面积达到 3. 67万hm2,占棉田总面积的1/2以上。全市植棉2 000 hm2以上乡镇 9个;667 hm2以上乡镇28个,植棉面积66.7 hm2以上村206个,6.67 hm2以上大户86户。2010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为7.096万hm2,较2009 年下降 11 306.67 hm2;总产皮棉67 165 t,较2009年下降21 079 t,平均产量为946.5 kg/hm2,较2009年下降126 kg/hm2。其中,旱地面积3 586.67 hm2,总产量2 433.7 t,平均产量678 kg/hm2;水地面积67 373.33 hm2,占到全市种植面积的95.5%,总产64 731.3 t,平均产量961.5 kg/hm2。2011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68 666.67 hm2左右,减少2 000 hm2以上,减幅2.8%。由于运城市各区、县气候条件及农民种植习惯不同,形成了棉麦、棉瓜等不同的套种区域,不同套种模式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同,相比单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收(表 1)。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抗虫棉品种在运城市得到快速推广。1998年、1999年、2000年 抗虫棉应用面积分别为9 020、22 500、26 300 hm2,分别占当年总棉田面积的23.0%、64.8%和86.4%。2001年全市各类抗虫棉推广面积达到6.53万hm2,占棉田面积的97.5%。抗虫棉品種的迅速推广,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发展。

3.3 生产效益

棉花生产历来是运城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近年来,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棉花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棉花生产收益出现下滑。据运城市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全市棉田平均投资达到6 540元/hm2,较2007年的5 203.5元/hm2增加1 336.5元/hm2,增幅达25.7%;皮棉产量1 083 kg/hm2,较2007年的 1 182 kg/hm2减少99 kg/hm2。籽棉平均销售价格4.74元/kg,较2007年的5.33元/kg减少0.59元/kg,减幅为11.1%。纯收入8 523元/hm2,较2007年的11 005.5元/hm2减少2 482.5元/hm2,减幅为22.6%。从2007—2011年5年的投资和收益来看(表2),种植棉花的投资逐年增加,棉花收购价格波动变化,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棉花生产收益也是波动变化的,总的变化趋势也是下降的。说明运城市的棉花生产形势比较严峻,棉农的积极性已经受到挫伤。

4 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生态危害较重

4.1.1 地膜残留污染。棉花生产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运城市棉田几乎100%为地膜棉。地膜的使用对农田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用膜量以60 kg/hm2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膜量以4.2~26.7 kg/hm2的速度增加。地膜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影响棉花的生产[5]。

4.1.2 农药污染。多年来,棉花生产中需使用大量农药,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对农药的抗性也大幅度的增加。造成害虫防治困难、生物群落稳定性下降、环境污染严重[6]。

4.1.3 土壤病菌污染。棉花常年连作在运城市棉区是普遍现象。一般棉田连作年限5~10年,连作造成棉田土壤受植物病原菌污染较严重。棉田一旦传入枯萎病菌、黄萎病菌,将很快蔓延,造成连锁危害。

4.1.4 农田生物多样性趋向单一。大面积连年种植棉花,人为造成景观的动态变化,引起农田生态环境趋于单一,同时引起物种丰富度的减少,特别是有益天敌大量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在逐步丧失[7]。

4.2 产业化程度低

运城市棉花生产素以品质优、上市早、产量高闻名全国,但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2.1 棉农组织化程度较低。运城市棉农基本上都是小面积“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在市场中没有话语权。这种分散的种植模式下,棉农缺乏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一味追求产量。在运城市拥有众多棉花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的背景下,棉农没有意识与企业进行对接,企业也没有享受到运城棉花生产带来的便利,很多企业从外地收购棉花。因此,组织棉农进行合作生产,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意识,使农民在棉花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是促进运城市棉花生产的必要措施[8]。

4.2.2 棉花收购市场管理不到位。据不完全统计,仅运城市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多达700余家,但多数是用小型扎花机加工,而证照齐全的合法经营户仅为167家。这些非法加工企业使用的主机设备、配套设备均比较落后,加工过程中严重破坏棉花的内在质量。非法收购加工点无视国家政策法规,导致棉花收购加工市场秩序混乱。恶意竞争导致运城市棉花价格忽上忽下、极不稳定,打击棉农生产积极性[9]。

4.2.3 缺乏品牌意识。运城市棉花生长期间光照充足,棉纤维内在品质优良,但在棉花经营上没有创立自己的皮棉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

4.2.4 棉农质量意识不强。忽视棉花采摘质量,致使棉花水分高、衣分低、纤维短,对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同时混等、混级现象严重,严重损毁运城棉区的市场竞争优势,最终影响棉农的经济效益[10]。

4.2.5 棉花产业化经营链条联结不紧。目前,山西省棉花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条不紧密,表现为生产、流通、加工及纺织等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收购和轧花企业不按质量标准收购和加工,致使棉纺企业不得不安排大量人员分捡整理原棉,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流通企业和用棉企业在棉花收储上也存在利益矛盾,未能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横向优势不能互补。特别是棉花生产与流通加工之间缺乏利益联系,订单收购很少,而且由于市场秩序不好,价格波动较大,收购合同难以履行,使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组织化程度低的棉农在利益分配中受惠最少,其投入产出比大大低于流通加工及纺织企业,利益缺乏保障。

4.3 市场疲软低迷

自从中国加入WTO,中国棉花产业与国际棉花市场开始走向全面接轨。我国在加入WTO时,为了保护棉花产业,承诺对棉花的市场准入采用关税配额政策,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从2004年开始放松了对棉花进口的管理。由于涉棉产业既包括棉花产业,也包括纺织服装业,而涉棉产业链上的纺织服装业具有比较优势,大量低价进口棉花的涌入促进了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却打击了国内棉花产业的发展。2014年临储政策退出,目标价格政策试行,棉花价格重回市场定价,棉价大幅下滑,至年末与进口棉价格基本持平[11]。

2005—2012年,运城市当年棉花平均收购价格与上年度相比,年际间几乎呈涨跌互现趋势,且波幅较大。2016年以来,中国棉花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棉纺企业库存水平下降,棉花、棉纱进口量大幅下滑,纺织品服装出口趋势有所恢复,储备棉投放成交率极高。国内棉花供需格局阶段性偏紧,皮棉价格先跌后涨,国际棉价窄幅振荡[12]。

4.4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山西省对棉花产业发展有所忽视,棉花产业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对棉花产业进行总体上的研究和指导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畅,导致生产、流通、加工及纺织各环节相互脱节,存在各管一段、各自为政现象。尚未制定统一的棉花产业发展规划及其产业政策,致使原有的产业优势难以发挥;公共投入不足,缺乏专项资金,农业板块建设中棉花板块建设资金也没有落实到位。

5 棉花生产发展建议

5.1 发挥资源优势,生产特色优质棉

发挥运城市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大力实施优质棉花产业工程,保护棉农利益。积极落实农业部优质棉优势区域布局和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规划要求,逐步实现棉花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在保证棉花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度恢复集中、高产、稳产棉区的棉田种植面积,调整和优化棉田布局,大力调减分散、低产棉田;支持永济、临猗2个优质棉花板块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种植[13]。

5.2 实现棉花生产“四良”配套

5.2.1 加快技术创新。棉花生产要获得稳定发展,必须在技术实践上实现大的突破,让广大农民乐于种棉。推广机械化采摘配套技术,采取适合大型机械化操作的田间配置模式,提高采摘效率,实现高产高效,提高植棉积极性;推广高密争早配套技术,提早收获季节,提高棉花品质和经济效益。

5.2.2 选育推广新品种。大力选育和引进优质早熟棉品种,把多抗、高产、早熟、优质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攻关适宜机械化种植、抗枯黄萎病能力强、稳产高产潜力大、纤维品质优的中早熟品种;培育和种植短季棉品种,推广一年两作高效种植技术。把粮棉争地对立关系转化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轨道上,因地制宜增加复种指数[14]。

5.2.3 转变棉花生产模式。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增加,小面积分散种植的棉花生产模式的经济效益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已经没有优势。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在果树、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中,规模化、合作化生产的优势已经体现,而棉花生产的规模化、合作化发展相对缓慢。规模化、合作化生产模式具有质量管理、市场导向、品牌效应等优势,是运城市棉花生产走出当前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5.3 建立棉花收储长效机制

在棉价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为保护众多棉农的利益,2011年国家开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保障棉花生产和供应、维护棉农利益以及防止棉价过度波动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本意为防止纺织企业原料采购与生产成本剧烈波动、保护和提高农民种棉收益与积极性、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缓解供大于求局面,但短期政策长期化使国内企业的纱、布产品出口全球竞争力下滑,使得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出国外价格,棉农利益受损。

针对棉花市场现存问题,需改革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建立棉花收储长效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不断总结、完善棉花收储工作,确保及时、有效地调控棉花市场价格。同时追求调控手段灵活多样。实施棉花收储政策时,政府应根据棉花市场形势灵活采取调控方式,也可以搭配采用多种调控方式[15]。

5.4 健全棉花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机制

针对运城市当前棉花生产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从技术进步和推广、生产条件改善、产业政策扶持等各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鼓励棉农植棉积极性,尽快提高棉花生产综合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市场的监督管理和调控,采取严格监管加工环节、放开购销两头的政策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棉花市场的监管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严格控制新建棉花加工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加工能力布局合理化。

加大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优化布局,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棉花良种补贴制度。农业部门要支持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技部门应优先支持棉花科研项目,大力推广主导优良品种和先进植棉技术。

用足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棉花收购企业和纺织企业中办理过户的契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国家级龙头企业及其控股比例超过50%的控股子公司从事棉花种植和初加工的生产经营所得税等,按国家税收政策,在地方权限内给予减免[16]。积极争取中央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兼并重组老纺织企业。支持省纺科院等科研院所以资产为纽带进入行业龙头企业。

6 结语

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六大棉区之一,棉花生产具有悠久历史。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人口老龄化、进口棉花对市场冲击等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持续缩减。然而棉花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经济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生产形势必将出现好转。改变目前生产形势低迷要采取以下措施:改变棉花生产模式,发展轻简化、机械化植棉,推进棉花生产产业化与棉花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紧密结合,政府加强棉花产前、中、后服务等。

7 参考文献

[1] 马淑萍.我国棉花发展思路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3(1):7.

[2] 王惠利,赵晶.运城市棉花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2):21-22.

[3] 许颖,刁婕. 新疆植棉业劳动力匮乏原因和对策探讨[J].中国棉花,2006,33(10):6-8.

[4] 张晴.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条件及发展对策[J].中国棉花,2007,34(7):8-10.

[5] 杜雄明,劉国强,傅怀勤,等.陆地棉不同果枝类型品种若干性状的鉴定和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7,12(3):60-65.

[6] 翟雪玲.正确认识、判断和对待当前的高棉价[J].农业展望,2010(11):16-18.

[7] 翟雪玲.2012年以来我国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后期棉花生产状况展望[J].农业展望,2012(5):11-13.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等.2011年度国家棉花临时收储预案[A/OL].(2011-05-30)[2017-05-16].http:///caiji/roll1/2012/03/02/11009376.shtml.

[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等.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A/OL].(2013-04-12)[2017-05-16].http:///zwgk/2013-04/12/content_2376103.htm.

[12] 张莉维.浅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J].经济师2013(8):39-43.

[13] 田志刚,郝笑琦,张淑芳.短季棉早熟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和选择略[J].华北农学报,1993,8(1):18-21.

[14] 张志刚,梅正鼎,杨晓萍,等.湖南棉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江西棉花,2005,27(5):3-4.

[15] 羿国香,段银庭,齐时中,等.湖北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中国棉花,2007,34(8):2-5.

[16] 杨楠.“缺口时代”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棉花,2007,34(6):8-10.

推荐访问:运城市 棉花 形势分析 生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