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分析

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分析

时间:2022-05-15 18:00:03 浏览次数:

[提 要] 文章在鄱阳湖区的文献查阅及理论梳理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内涵、特质,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影响因素,并从鄱阳湖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及生态产业文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生态文明;内涵;特质;鄱阳湖区

[作者简介]熊云明(1976—),男,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讲师。(江西九江 332005)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区”为鄱阳湖水域、洲滩所属的沿湖11个县市(九江市、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波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县)行政疆域的总称,面积为19 761.5 km2。

鄱阳湖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使鄱阳湖区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人们提出建设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国务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批复,关于如何建设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议题,也随即提上日程。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的文献查阅及理论梳理,来探讨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内涵、特质,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对有关部门为该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一、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改造为手段,以相应的社会调控制度为保障,以人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精神动力,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建设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即以生态的理念、战略来指导鄱阳湖区的经济、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并让生态理念深入当地居民心中,让老百姓从与大自然争利到自觉爱护自然,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物质性的内容,又有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内容。物质性的内容包括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进行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造及其成果;精神性的内容包括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成果,如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等;制度性的内容包括有效调控影响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如经济、政治、法律、人口等,并进而所取得的社会制度成果。

二、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明。

鄱阳湖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从其所处的资源地位和重要意义来讲,整个鄱阳湖区具有“世界生命湖泊网、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3大显著特征。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但是,由于受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面临包括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土壤退化、水旱灾害频繁、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血吸虫危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二)经济政策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等综合作用而成的,其中经济因素是根本性因素。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当人们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料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容易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鄱阳湖区自古就是渔米之乡,物产富饶。但近代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除九江市外,湖区其他10县人均GDP只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74.5%,全国人均水平的49.9%(2006年数据)。而紧临鄱阳湖的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星子县人均纯收入更是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人文地理环境。赣、信、修、抚、饶诸河经鄱阳湖汇注长江,其中以赣江航道最重要,古来即为五岭南北通往长江中、下游各地的水运要道,对长江流域的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和影响,因而环鄱阳湖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积淀了浓厚的赣鄱文化。鄱阳湖周边古城名镇星罗棋布,书院寺观和楼台亭阁不计其数,前人在这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纺织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和候鸟文化。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前人将地方上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利用到了极致,为江西赢得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一脍炙人口的地域文化美誉。

三、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特质表现

鄱阳湖区生态文明的特质受上述等因素影响,产生了该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生态文明特质,可分别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及生态产业文明四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即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属思想观念。鄱阳湖区人们有对山水、生态美的热爱,又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淡薄,甚至存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错误认识。鄱阳湖区自古名人辈出,受人文历史影响,名人对山水、人生的态度也影响了后人的态度。鄱阳湖区风景秀丽,令众多文人学者流连忘返,并写下众多优美的山水篇章,激发了当地居民对家乡的热爱及对家乡山水的爱护。另一方面,因众多原因,如鄱阳湖区当地人口剧增、经济不发达及历史原因等,当地居民迫于生存的压力,加上受教育程度低,自然在生态意识文明方面就比较缺失。

(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的行为是人类社会行为,即生态文明行为的主体是人。生态行为的主体可细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类,本文主要讲述政府行为,因为企业和公众既是被管理者,又是博弈者,而政府是整个社会人类生态文明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政府管理得当,三者生态行为文明都是好的,管理不到位,表明三者的生态行为文明都有所缺失,不利于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关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引导协调和监督管理,通过自己的行为把企业和公众行为有效地组织起来,以生态文明思想、目标为前提形成和谐的社会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氛围。国务院2009年12月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三)生态制度文明。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自1985年以来,江西省人大和政府先后通过和颁发了“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关于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增殖鄱阳湖渔业资源的命令”等关于鄱阳湖的专项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并长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但现行开发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如条文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滨湖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湖区农民形成了“靠湖吃湖”的传统,倘若不及时解决鄱阳湖生态补偿问题,“人鸟争地”、“退湖还田”等问题将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四)生态产业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1)生态农业方面。目前,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农田渍害、农田鼠害、农田结构不合理、血吸虫病依然严重,以及贫困人口多、农民素质低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2)生态旅游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鄱阳湖区具备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周边著名景区较多,如庐山风景区等。但也面临着景区克隆,生态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导致破坏,景区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划造成建筑设施和景观环境不协调的现象等问题。(3)生态工业方面。鄱阳湖应当发展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但从目前情况看,鄱阳湖区的生态工业建设并不理想。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工业能否发展直接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成.生态文明的内涵释义及其研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8,(5).[2]傅修延.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8,(8).[3]胡振鹏.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探索[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

[责任编辑:徐永祥]

推荐访问:鄱阳 湖区 特质 内涵 生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