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猪水泡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水泡病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4-14 10:22:47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综述猪水泡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猪水泡病的诊断方法,并结合目前生猪生产实际提出猪水泡病的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猪水泡病;猪水泡病病毒;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8-65-2

猪水泡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流行性强、发病率高,蹄部、口腔、鼻端、腹部及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泡,偶有脑脊髓炎[1]。本病可感染人类,症状与口蹄疫很相近,区别在于该病不感染羊及牛等偶蹄类家畜,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牲畜的健康养殖危害较大,能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猪水泡病病毒属于倡导病毒属小RNA病毒科,为柯萨奇B型病毒,无囊膜,球形。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一定浓度的有效氯制剂、过氧乙酸、复合酚、次氯酸钠、氨水、氢氧化钠及福尔马林等消毒剂敏感,对乙醚不敏感,耐酸。在生猪肉及加工的香肠内可长期存活,在病死猪体内可存活1年左右。

2 流行病学

猪水泡病主要感染猪,任何品种、日龄、性别的猪均易感。患病的猪、痊愈后但仍带毒的猪、隐性感染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毒血症期的全身组织以及水泡液、皮是最易传播该病的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伤口传播、垂直传播及消化道传播等。

该病可在全年的任何时候发生,以冬季多发,猪舍的养殖密度较高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及流行。

3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3.1 临床症状

猪水泡病的潜伏期为2~8 d,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典型型、温和型及亚临诊型。

3.1.1 典型型。附趾和主趾的蹄冠上常常出现特征性水泡,皮肤表面肿胀苍白,有明显充满水泡液的水疱,迅速破溃,并且持续几天糜烂,真皮暴露,色泽鲜红。蹄冠与蹄壳之间的皮肤开裂,甚至蹄壳脱落,病变部分常因细菌感染而呈化脓性溃疡。病猪跛行,有的甚至呈犬坐姿势,有的卧地不起。有2%的病猪在临床上表现为中枢神经紊乱,如撕咬、转圈和前冲等。仔猪感染该病则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2 ℃左右,水泡破溃后则体温降至正常。

通常情况下,如果病猪不发生继发感染或并发其他疾病,多不发生死亡。

3.1.2 温和型。只出现少数猪只感染,而且症状轻很多,传播较典型型缓慢,常呈一过性。

3.1.3 亚临床型。该类型的猪水泡病常以隐性感染为主,一般不呈现临床症状,但在实验室诊断中可检测出血清中含有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感染该类型的病猪带毒排毒,是水泡病发生的重要传染源,易被视为健康猪而导致混群猪只感染。

3.2 剖检变化

在病死猪的乳房、鼻盘、蹄部、舌面及唇等部位可发现特征性的水疱病变,在水泡破裂部位,可以看到创面溃疡出血。心内膜表面布满条形状的出血斑。

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但该病易与猪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及猪水泡性疹混淆,因此需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进一步诊断,以免误诊。其中,实验室检测采集的样品有病猪水泡液及水泡皮,放置于甘油PBS液中;发病猪的血清。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发病的重要手段。搞好环境卫生,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注意气候变化,确保猪舍通风良好;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调整饲养密度。

5.2 做好消毒工作

坚持每天对栏舍、过道、器具、场内死角进行消毒;每周对场内环境消毒2次。严禁外来人员进出场区,工作人员进场必须更换工作服,经消毒通道进场工作。猪场常用的有效消毒剂可选择使用1%有效氯制剂、0.5%过氧乙酸、1%复合酚、1%次氯酸钠及5%氨水等。

5.3 免疫接种

据报道,应用豚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对猪免疫,其保护率达80%以上,免疫期6个月以上。用水泡皮和仓鼠传代毒制成灭火苗有良好免疫效果,保护率为75%~100%[1]。

5.4 防止病毒传入

引种应来自非疫区,并严格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饲养。经实验室检测無病原存在,方可混群饲养。

5.5 扑灭

猪场一旦发生该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综合性措施,强制扑灭。

参考文献

[1]闫若潜,李桂喜,孙清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南[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水泡 诊断 防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