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28 10:07:04 浏览次数: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餐桌饮食的安全与健康水平,提出了给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一定重视的建议。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征,从产地环境、种养殖以及加工过程三方面对目前我国常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探究,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的相关对策,即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建设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优化食品安全信息等。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2.059

新时期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我国政府给予农产品质量安全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运行效率不断提升,逐渐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路线。但由于农业生产特殊性、过程繁杂性以及周期漫长性,而使产地、生产过程以及采收运输产生诸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危险因素,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以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遗留一些问题尚未有效处理。

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特征

1.1 不可控性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交汇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具有活性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农业生产的对象,可见其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土壤、温度、阳光、水分、热能以及空间等环境因素的协助。此外,农业生产期间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周期性与季节性特点并存,程序复杂的生命活动是农业生产的首要步骤。上述基础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同品种若采用差异性的栽培与饲养方案,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品质将会有别。和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可控性特征显著[1]。

1.2 全程性

农产品由农田至餐桌,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到消费等数各环节相关联。鲜活、不耐储藏和运输、易受微生物污染等均是农产品的属性,而上述环节的运行均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此外,不同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差异,最终将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全程性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特征之一。

1.3 相对性与动态性

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是相对而言,质量安全是以某一科学为基础,将科学的风险分析设为参照,在某一特殊时段与某一科技水平相比较,判断农产品质量是安全的。此外,由于时间、地点以及消费群体的变更,安全与不安全标准也随之改动,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决定食品安全水平的高低。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中。在高端科技的引领下,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会衍生出来,例如采用转基因技术所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其安全与否并没有得到绝对性验证[2]。

1.4 后验性

参照消费者获得商品信息的渠道,尼尔逊等人把商品细化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三种类型。结合该分类方法,农产品安全要素的品质属性不仅是经验品(产品新鲜度、汁量多少、香味口感、味道等特征),还是信用品(产品内是否存有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等),这就促使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品质需经由消费体验后才能确定,但不同个体感知觉存在差异,还有部分农产品即便是消费后,也不能精确辨识出品质优劣。故此,后验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性特征之一。

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地环境引发的重金属含量超标

工业“三废”的排放或用污水灌溉农田均会造成产地污染问题,污染物会借助水分、土壤、空气等媒介,对农产品生长环境造成污染,促使土壤内一些重金属元素含量上升,超过标准,最后导致部分农产品毒害成分指标不合格[3]。

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瓜果以及粮食生产基地土壤污染进行评估。调研初步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中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25%为重度属超标。而在该类土壤中生长的蔬菜,重金属残留状况也较严重。参照我国的无公害蔬菜重金属的限量标准,东莞、顺德与中山农田中的蔬菜重金属超标率,分别达到31.2%、31%与22.8%,其中铅、镉等重金属在中生菜、油麦菜、小白菜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专家指出,蔬菜内残留的重金属通常是植物对土壤直接吸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珠三角工业污水以及汽车尾气排放量过大是主要诱因。

2.2 种养殖过程导致的农兽药残留超标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兽药、饲料以及其添加剂、肥料等为必需物资,在提升农产品产量以及增加农业户收入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现实意义。但是若不能科学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产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最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与农业投入品科学应用的规定,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应落实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规定。因为部分农业投入品经实践探究后已经明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声门身体健康水平产生毒害作用,故此,国家已明确指出禁止应用。例如,农业部公告第199号中明确禁用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毒鼠强等十余种农药,同时禁止把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等高毒农药用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上。但是,部分生产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全然不顾相关规定应用毒害投入品,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性降低[4]。

2.3 加工过程中导致的添加剂等药物超标

对农产品加工流程的质量安全严格把关,一方面助力于生产过程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对消费者健康安全负责。但是,当下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优化农产品外观质量、延长保质期或增减重量,在对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没有限制添加剂的投入量,滥用添加物的现象极为常见,更有甚者应用了非法添加物,以致最近几年中农产品加工环节因中添加剂等药物超标而引發多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黑白木耳、毒火腿、苏丹红等典型事件[5]。

3 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探究

3.1 生产主体方面

农村人口庞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少、生产规模小是我国农产品主要特征,在这样的情景中,分散生产、独立经营模式得以建设与推广,采购生产物资、销售农产品均是独户对市场的形式,该种格局在数十年间一直沿用。分散化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使投入品质量控制工作运行难度增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一个拥有几亩地种植面积的农户,既种粮又种菜,甚至在同一季节中种植十余种蔬菜,生产专业化水平偏低、生产操作管理行为规范难以一致,难以构建标准化生产模式,产品质量更难以有效控制[6]。

3.2 经营主体方面

农产品生产者有千万家,经营者也不计其数。生产与营销之间没有构建稳态的供求合作关系,产销运行模式不同步,以致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障,责任人追究起来毫无头绪。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个体对农产品质量的消费需求体现出差异性化特征,但经营模式始终停滞不前。产销直挂、连锁配送、定点专卖的新兴流通模式已经改变了农产品的生产形式,使农产品挂上品牌的标签,推动了农产品优质化进程。例如,以超市化经营为核心的流通业态已经兴起,演变成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导,但在农产品营销中并没有茁壮成长,“农改超”只是在部分都市中运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助力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7]。

3.3 消费主体方面

当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可能是其诱发原因。生产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在生产中出现了违规行为,如面粉要白、大米要透亮、菜要鲜嫩、苹果要红等。这种消费追求与“生态自然”相背离,对农产品与食品的生产加工起到误导作用。例如,有生产者去漂白面粉,以满足消费者对洁白馒头的消费需求;在瓜果生产中超标使用农药,以满足消费者对瓜果表皮新鲜光亮的需求等。

4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

具体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流程、包装标识以及市场准入5个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1)产地环境管理。重点是对灌溉用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的管理,采用高端技术与设备控制外来污染源、管理农业的自身污染。严禁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渔业养区域投放金属、硝酸盐、油类、酸液、剧毒废液,以及含有病菌的污水、有害物質或填埋生活废物与垃圾[8]。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处理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编制相关标准,全面贯彻落实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农业生态环境净化等工作,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基本保障。2)农业投入品管理。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建设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体制,对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等环节严格把关[9]。借助市场准入管理方式,不断改进农业投入品结构,强化其优质性,严厉惩处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等违规操作。3)生产过程管理。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认真依照标准组织生产与加工工作,合理应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完善动物防疫与植物保护体系,做好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等项目。4)包装标识管理。结合不同农产品特征,不断推进农产品分级包装营销进程。对于已上市的农产品包装,需注明产地与生产厂家。制定并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为消费者选择以及相关部门监督创造便利条件。5)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不管是产地还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均需积极完成来自政府机关指派的检测机构的相关工作,认同执法单位对不达标产品的处理决定。

4.2 建设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

为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性与有序性得到切实保障,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供销社以及其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部分的领导人应组建委员会,利用部分力量,建设食品安全管理常设机构,以实现对国家的食品安全权威性管理目标,长期落实相关体制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的问题[10]。

4.3 优化优化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网络体系,着重建设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监测、环境污染物监测体系、危险性评估体系、食品安全管理等体现,并主动和相关国际食品安全组织进行互动互通。

4.4 提升市场的安全监管力度

1)监查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常用的方式,旨在于维护相关法令、标准的法律效力,进一步促进全面落实进程。对于检查期间发现的违法违规食品,监管机关可推行查封、扣押以及禁销等强制性措施。

2)不断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从生产、加工、流通与营销等环节中管控食品的污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完善并推行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体制、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等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餐桌上食品的安全水平。

5 结语

维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就等于维护与提升人民生活健康安全水平。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真正落实相关政策与机制,真正处理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优化人类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海凌超,王红强,顾强,等.我国木家具标准化现状及产品质量问题分析[J].木材工业,2013,27(3):29-33.

[2]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等.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J].中草药,2016,47(9):1443-1457.

[3]李坤望,王有鑫.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5):60-66.

[4]施炳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J].经济学:季刊,2014,13(1):263-284.

[5]施炳展,邵文波.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J].管理世界,2014(9):90-106.

[6]李新春,陈斌.企业群体性败德行为与管制失效——对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2013(10):98-111.

[7]梁宝丹.中韩FTA框架下农产品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8]赵冠峰.教材内容首先应取信于学生——经济危机期间销毁农产品问题再探[J].历史教学月刊,2014(4):43-47.

[9]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5-22.

[10]孙林.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关系研究——基于出口相似性指数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53-56.

(责任编辑:赵中正)

推荐访问:安全问题 农产品 质量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