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去爱,去创造

去爱,去创造

时间:2022-03-19 12:43:36 浏览次数:

第一次电话采访周宏老师,在回答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问题时,他很淡然地反问我:“你喜欢你的职业吗?”我说喜欢啊。他接着说:“喜欢的话,就会有不竭的热爱去化解倦怠的吧,不然辞职好了。”我当时心想,说得轻巧。挂了电话,仔细翻阅了关于周老师的采访资料、论文、专著后,我恍然大悟,终于理解了他那豁达、潇洒的气质绝非伪装。

赚了一些钱,但是感觉做的事情没有价值

周宏1965年出生在西安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4年秋,他考入了西北大学历史系。“80年代的人可能很穷,但每个人都仿佛充满理想,充满希望。在繁星闪耀的夜空下,热闹的大草坪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带着对自己专业的自豪和对对方专业的好奇,天南地北地神聊。从罗兰巴特到边际效应,从力比多到耗散结构,从蒙太奇到宇宙流……一群年轻人一起为中国女排欢呼,一起为自由化忧心,憧憬着改天换地,憧憬着美好未来。”提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周宏依然非常激动。

大学四年对周宏人生的影响非常大,四年的学习让他明白了尊重自己的内心是每次做选择时的原则。1988年毕业后,周宏被分配到西安市粮食系统当普通干部,“单位的工作很机械乏味,毫无创造性,让我提不起兴趣。”于是,他毅然投入到当年“下海”的大潮,开始经商做贸易,一闯就是九年。“赚了一些钱,但还是感觉做的事情没有价值。当时的感觉就是,你充满信心地出去,做了很多事,也小有收获,但是你打心底觉得这个不是你该干的。”经过仔细思考,最后,周宏决定做老师。“当老师的收入比原来低多了,但是适合我,我觉得我能做好。”

“列车在暮色苍茫的大地上奔驰。硬座车厢内超员已达50%,人们横躺竖卧地挤在车厢两头……一路上,腿困人乏,看着近旁的座位,我只有羡慕的权利。为什么不下车呢?家里不是有舒适的大床吗?不,为了那心中的目的地。这列车不就像人生吗?没有目标的人生会快乐吗?”不经意翻到周宏大学时的一篇随笔,他笑着说那是他“80年代大学生的风格”,但这种风格似乎已然升华为他那骨子里理想主义的基因。

1997年,费了一番周折后,周宏正式调入西北大学附中,成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

应试教育好比是西医,快速除病;

素质教育如同中医,终生受益

第二次采访没有预约,我就到了西北大学附中,周宏远远伸出手跟我打招呼:“小杨你好,咱们得小跑上楼,马上上课了。”一路上我一边寒暄着,一边仔细打量这位传说中的名师,果然跟周宏工作站中一位内蒙古的名叫史静的老师形容得一样:“他本身就很‘特’。不信,请看他那民国汉式大背头和山羊小胡须,这属陕西;直溜的大个及韩国影星式的脸,这属于湖山。还不够特吗?”我不禁笑出声,但心急的周老师脑门上似乎只有上课两个字,没搭理我,带着我一路小跑终于赶在上课铃响之前进了教室。

作为西北大学附中教科研主任,周宏一周要上八节课,主要负责高一的“春笋班”(年级前60名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的历史教学。“今天轮到谁了,请上台讲解习题。”一上课,周宏先让学生上台讲解了昨天的作业。习题讨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思考,从书本哪里找答案,演讲学生逻辑清晰,泰然自若,不时跟台下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辩论交锋,时而又引起全班同学的争论。只见周宏站在一边认真倾听,遇到争论过于激烈时才作以引导,时机成熟便进行总结讲解。“重要的是你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你的证据是什么。”课堂上,他不断鼓励学生努力寻找史实作为证据。而那堂课中被他重复了几十次的关键词“证据”,也成为理性主义的萌芽,慢慢地渗入学生的思维习惯中。60人的课堂,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扎堆抱着书讨论着,看似凌乱,却秩序井然,每一个有价值的声音都能及时被引导让同学们听见。

习题讲解完后,周宏写下板书,开始了新一课的讲授。同样,课堂的主角还是学生。周宏在黑板上写下这节课的框架,提出了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开始了围绕问题的讨论。时间一到,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回答,与之前讲解习题时相同,围绕问题,全班同学又一次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大讨论。周宏依旧在一边观察引导。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刚上高一的孩子,针对问题,他们认真求证,理性梳理思绪,与人辩论热情又不失风度,常常针对一个问题引经据典,结合当下生活实际作为理论依据,带领大家翻阅还未学到的课本内容。

“周老师可幽默,也很会激发我们的兴趣,培养我们的历史意识,还会推荐有趣的历史书。”坐在我旁边的“小胖子”边低声跟我说着,边让我看他用马克笔画的五颜六色的课堂笔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认识自己;通过历史发展脉络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事物发展轨迹展望未来。”他的课本扉页上这样写着。

进入教育一线,我们到处看到的是教师忙碌的身影。“一定要把学生教好”成为了教师的咒语。各种强化方式应运而生,日清周结月考,“高考从今天开始”等等。但实际上除了少数迫于生活压力的学生外,现在学生对高考的内驱力普遍不足。努力教的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家长受罪。面对这个问题,周宏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周宏说,懂得中医理论的人知道,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有病的人。认识是人的天性,学习新知更是人的本性。如今的矛盾不在于学生愿不愿学习,而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学校所规定的内容。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真的很痛苦吗?不尽然。愿学习者甘之如饴;不愿学者视若畏途。新课改强调给学生以选择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不啻中国教育的祛病良药。但是,很多学校依然在老路上徘徊,以教师的奉献带着学生拼时间、拼精力。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真该学习中医的思路。第一,人天然会适应环境,创造特定的环境,从而创造了特定的学习者。第二,学习有问题,肯定是人有问题。通过干预,解决了人的问题,学习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第三,人的体质强健了,病也就自然好了。同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的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弱。这就如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一样,中医讲究强体,西医讲究除病。应试教育的方法就好比是西医的方法,立竿见影。素质教育就如中医,调理强健,终生受益。接受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给学生自由成长的机会,这才是今天的教育应该做的事。

人的发展并不依赖学科的逻辑体系,也不只是学科发展所展现的线性逻辑。作为主体的人其发展是知、情、意发展的综合。只有符合人的发展,吻合人的发展特质的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成长。反思我们今天的教学,应试教育实际就是科学主义、现代主义的蹩脚翻版。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地指出“育人为本”,然而太多的时候,管理者们有意无意地将规划纲要中“提高质量”窄化为违背纲要精神实质的“质量等于中、高考分数”。“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其实都是诞生在教室中的。今天教室中的状态就是明天国家的状态!怎么学?怎么考?这不仅仅关乎一时的评价。本质上来说,这是在塑造学生、进而是民族的未来。”周宏在教学日志上这样思考着,也在用实际行动努力创造着、改变着。

唯有仰望星空,才能脚踏大地

“现在教师的生存环境是很令人担忧的,你看坊间谈论的不是创造,而是拼爹、啃老、怎么在分配上获得更好的位置。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一方面却用各种行政手段加大对教师的评比激励。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教师该何去何从?唯有仰望星空,才能脚踏大地。否则动物们就只能是匍匐在大地之上!教育没有了对人的本质的追问与趋近,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就只能是获得超能力的怪物。教师如果失去对教育目标的敬畏与追求,我们与罪犯何异?”这是周宏在他的工作站QQ群里发的一篇随笔。跟帖的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像被点燃的篝火,此起彼伏地给周老师的文章点赞,热闹非凡。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的要求,2013年,“周宏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建立,组建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研修团队。根据团队的特点,工作站以网络为依托,建立了电子平台“中学历史工作站”QQ群,实现了团队成员交流的便捷与通畅。为了兼顾团队成员交流的便捷与深刻,激发成员对问题进行深度追问、缜密思考,工作站将QQ交流与空间博文写作进行结合,打通了即时交流的相互启发性与思维的深刻性之间的桥梁,使即时交流产生的思想火花通过酝酿形成思想的火炬,进而形成改变教师行为的内在动力。

近两年来,周宏的团队已从最初的9位成员发展到包括来自江浙、北京、云南、新疆、海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420位一线老师,他们每天都会通过QQ平台相互交流研讨。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博文空间已发表各类主题文章474篇,潜在影响人群达到4560人。在腾讯QQ平台上以“中学历史”找群,“中学历史工作站”排在第一位,以“活跃度”排序,“中学历史工作站” 排在第二位。“中学历史工作站”交流群能够不断吸引老师们的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研讨群,更是因为它在交流中所体现的团队共识和行为准则凝聚着成员们的追求。周宏在课间时间带着我浏览工作站信息时说:“我们在研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团队共识:‘我们不是专家,犯错是我们的权力;我们都有梦想,交流是我们的使命’。在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我们团队‘言论自由,平等交流,多元互见,理性思考,见贤思齐、谦和包容’的行为准则,从而大大激发了团队成员交流探究的积极性。”

在“中学历史工作站”交流群中,不仅可以看到和课题研究相关的讨论,还能看到诸如“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核心价值观”等讨论,群里经常有老师将某一试题的答案或学生的表现发在群里,针对具体问题来分析探讨。有位老师有了职业倦怠感,在群里询问该怎么办,于是大家以自身经验来谈如何解除职业倦怠的危机,可以说每天都有老师提出问题,大家也都会积极来探讨解决。细心的周宏站长在大家讨论后会把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收集整理,加入自己的感想,形成《关于某某问题的思考与研讨》的文章发表在群论坛里,以供大家再次品阅思考。

当谈到参加“中学历史工作站”交流群后的感受和收获时,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老师胡栩说:“每次,自己感觉到孤独无助时来到这个群里,就有了一些动力,原来我不是独行者,有很多和我同行的有志之士。”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老师刘岚说:“一群怀揣梦想在一线苦战若干年的草根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家。”更有老师称“中学历史工作站”交流群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显然,闪烁在网络上的一个虚拟空间已然成为连接这些胸怀理想的历史老师们头顶的星空。

“小杨,跟你讲个笑话。”采访结束,周宏送我走出学校,“一智者问我:一根鱼竿和一筐鱼,你选哪个?我说:我要一筐鱼。智者摇头笑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鱼你吃完就没了,鱼竿你可以钓很多鱼,可以用一辈子!我说:我要一筐鱼之后把它卖了,可以买很多鱼竿。然后把鱼竿出租给别人,收租金作为利润,钓上的鱼可以深加工。要是累了还可以提供住宿服务,吃住行一条龙农家乐。智者无语。”我正在一旁傻乐呵,周宏接着说:“这个笑话的前一部分实实在在就是一道二选一的考题。问题情境已经给定,‘一根鱼竿和一筐鱼,你选哪个?’题的规则一定,只能在题目限定的空间内寻找答案。正确答案已经预先设定。老师的角色与使命已经规定,我们给出的答案就是后续程序启动的信号。人生无处不习题,对受过‘我国正规教育’的学生而言,在给定的空间内寻找答案是再正常不过的动作了。然而,我们实际上很少去探索这个给定的习题空间本身的合理性是什么。答题者跳出了题目的既有空间,造就了不同的可能性,消解了正确答案存在的基础。就考试做题来说,这属于‘扩大已知条件型错误’。但作为生活,则呈现出突破局限后的自由。”

周老师这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小故事让我一时陷入沉思,心理学家弗洛姆终其一生追求的真理“去爱,去创造!”冲进大脑,让眼前一片明亮。

推荐访问:去爱 创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