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扰动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扰动

时间:2022-03-18 10:14:53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经济活动是各种交易活动的总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交易成本路径发生作用,引发了管理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企业内外的交易成本,使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显著提高,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规模、业务流程、组织战略及管理幅度诸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改变了企业组织及其传统管理体系赖以生存的信息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组织和经济实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需要企业变革原有的模式,并且推动了这种变革。本文旨在考察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如何产生及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研究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途径。

交易本质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途径

从广义上说,经济活动就是各种交易活动的总和。康芒斯首先将“交易”引入经济学分析,他将交易作为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认为交易是人与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是所有权的转移,一切决定于社会集体的业务规则。在康芒斯的交易概念的基础上,以交易成本为工具进行经济分析是从科斯开端的,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他同时指出,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同样存在内部管理费用。作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赋予“交易”的涵义为:“当一项物品或劳务在技术上可分结合部(interface) 发生转移时,交易就发生了。”(Williamson, 1985) 技术上可分结合部是指技术上不可分的实体之间发生联系的区域。这个定义大大拓展了“交易”的范围,使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很多活动都可纳入交易的分析范围。另外,它使交易活动更为具体化,因而具有可分性。他将交易成本比喻为“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从以上可看出,无论怎样表述,交易的对象在表面上是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物,而在本质上,物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相关权力的载体,人们交易的真正内容,正是这些权力而不是物本身。也就是说,交易的本质是权利的交易,是产权交易。节省交易成本的动机驱使人们将抽象的产权以具体的符号来表示,这使交易效率空前提高。这种符号化即是将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信息抽象出来再物化到某种简单载体上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化过程。从而使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宏图大展。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超时空配置资源,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交易对象信息化后变相地将不可分割的内容根据需要分割开来,从而增加可分结合部,再借助信息技术流动性,创造出大量新的交易机会和交易方式,使企业中间产品得到有效分离和整合,便于企业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的互补经济。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本部分就信息技术对组织规模、业务流程、组织战略及管理幅度的影响分别给予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组织规模

按照科斯理论,企业的规模是由企业内外交易费用来决定的。外部交易费用是交易各方在市场中进行信息搜索、讨价还价、订立合同、执行交易、监督违约行为并进行制裁等方面发生的费用;内部交易费用是企业对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组织的协调、管理所需支付的费用。由此可见,组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又增加组织管理费用。当企业内增加的组织、协调、管理费用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相等时,就是企业的最优规模。

信息技术既减少了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又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从而对企业规模造成了双重影响。

对市场交易费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减少市场协作费用,导致企业向小公司转变,企业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协调部门的经济行为。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在整个Internet上搜索各种所需信息、比较价格,地理界限的限制被打破,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得到缓解,同时企业间的交易更加透明,减少了企业间活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交易频率,降低了外部交易费用,因而导致组织规模的减小。

对企业内交易成本的影响:从企业生产运营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又会减少组织内部交易费用,增加组织规模。因为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司内部信息流问题。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了组织设计方法和组织信息管理方法,缓解了多层管理结构的信息流通不畅、机会损失等弊端,使得从底层到高层的信息传递时间缩短,企业运作效率提高,进而减少了内部管理费用,导致组织规模扩大。

对于信息技术对企业规模的双重影响,组织规模选择条件是组织内外交易费用的总和最少。为清楚起见,现引入一个简单模型。设企业原有的内部交易费用为E,市场交易费用为M;企业引入信息技術后内部交易费用为e,市场交易费用为m。根据前面分析可知E>e且M>m。

若e>m,即引入信息技术后内部交易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则企业应更多的依赖市场,内部组织规模呈缩小趋势。

若e这个结论同样可以解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规模存在两种发展趋势共存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

传统经营过程往往按职能划分各部门,在传统组织中,一个业务流程要跨越多个部门、经过多个环节,需要人力、财力、时间来把分割的活动连接起来,从而很容易切断信息流通的渠道。甚至在很多企业中,各自独立的部门往往是个黑匣子,信息隔断大大提高管理控制成本。流程的不合理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协调困难,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信息技术以其准确高效的信息处理功能及其跨时空配置资源的特征,能够有效的缩减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优化业务流程。而且,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同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等相结合,生成如管理信息系统(MI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等一系列崭新管理系统,改变企业原有运行方式,直接推动了企业流程重组。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处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可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并用数字信息流动以简化整体的流程,流程交接点减少,提高流程运作效率。这大大缓解了整体流程不流畅、不精炼、重叠、冗余和断档等现象,从而降低处理时间和成本。目前常见的MIS 软件、财务软件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等都可直接应用于从业务流程中提取、传递和存储可供分析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库和多媒体等Intranet和Internet技术手段将信息的搜集成本减少到微乎其微。

2.自动化处理。信息技术使得流程中很多活动可以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它被应用于企业各种业务,是IT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功能。作为全球100大公司之一的IBM信用公司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将信用卡的开户工作时间从平均6天锐减到平均90分钟。

3.顺序控制。顺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将原有的串行业务并行处理,它主要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领域。由于有共享的数据库及可实现异地同步工作的CAD和WANs等技术的支持,可将流程中某些串行工作变成并行工作。并行工作方式缩短业务循环周期,节省时间成本,并降低了业务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使企业能同时连续地对各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协调,及时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价和修改,从而避免传统组织要到最后阶段才对各项活动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所要花费的大量协调成本。柯达公司在与富士通公司的竞争中,通过采用网络CAD/CAM软件将原有的照相机设计并行化,从而成功地保住了其市场份额。

4.决策处理。企业的组织从层次结构向扁平结构的转变、生产车间向团队工作组的转变都要求员工们参与业务的决策。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也缓解了高层领导的管理负担。信息技术以最低的成本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应用IT武装的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信息化首先使员工接触到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降低企业内流程上专有知识的转移成本使知识在企业内部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共享;同时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使普通员工也能够根据人工智能知识库进行决策。

5.监控与跟踪。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企业管理流程可以随时掌握各项业务活动运行情况,对于关键业务信息进行跟踪处理,实施监控职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范经营风险。同时,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规范化运作,能够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可在流程中增加对顾客有益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原来手工劳动无法进行的活动,如借助互联网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开展一对一营销,并提供顾客自助性服务,实施顾客关系管理。如海尔B2B、B2C定制功能的开发完全是因为信息化所提供的基础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

企业可采用的竞争战略有两大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信息技术有助于这两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下面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1.对成本领先战略的支持。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这里提高运营效率不意味着只是以更快的速度做原有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使运营合理化来降低交易成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 、企业资源计划(ERP)、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可以使企业通过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縮减运作周期,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内部及外部互联网的使用也大大改善了运营效率。其次,信息技术也改善了部门间的协调,减少沟通与协调成本。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各部门之间边界似乎消失了,使得全世界范围跨地区的低成本运作成为现实。

2.对差异化战略的支持。信息技术对差异化战略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锁定顾客,改进顾客服务及加速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要实行差异化战略,企业就要收集大量复杂的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及时做出反应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的管理体制由于存在繁多的监控制度和审批手续,内部交易壁垒重重无法达到这个要求,企业只能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来降低成本。借助信息技术,企业改变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模式,可通过电子商务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并能加快管理创新,实行模块化设计、敏捷制造、柔性生产、零库存管理、网络化销售,形成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信息流动顺畅,实现个性化、柔性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以戴尔公司为例,该公司使用终端之间数字化网络来完成一系列诸如顾客联系、承接订单、从各家供应商组织所需的元器件、进行组装并将顾客定制产品直接送到他们手中等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对公司内外交易行为的有效整合直接带来顾客服务的改善。

同时,信息技术又帮助企业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加速产品的创新,以达到差异化的战略。例如,营销经理、设计人员会将市场预测资料及最新图纸输入系统,为产品主管提供有效信息。这样面对面的会晤减少了,但交易效率大大提高,节省了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以高于对手的速度推出新产品无疑能获利于差异化。

(四)信息技术与管理幅度

传统的科层式组织结构是由分工和职能造成的,是一种集权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随组织规模的大小具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管理层次较多而管理幅度较窄,采用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这种层层审批和监控制度既浪费了人力又影响了组织的运行效率,使企业内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并且由于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所制定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所以这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企业制定最优决策。德鲁克指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造成这一病症的原因是由于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和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为了控制代理成本,企业不能将权利过于分散化,这一切都直接造成企业内交易成本的增加。

信息技术以其特征能够缩短管理指挥链,增加管理跨度而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这是因为: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输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 、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整个组织范围中扩散,员工可以通过Email 等方式与高层领导直接交流,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大容量的通讯和数据处理技术及电子数据表程序和各种软件基本上使信息的收集、汇总与处理等工作自动化,这样减少了大量信息处理工作量,直接降低管理成本,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效用。

2.信息技术使高层决策成本降低。沿袭传统常规管理技术,每个管理层会随着管理对象和管理层次的增加,就会因信息处理的增多而不堪重负。然而信息技术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在更广范围内低成本地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高度集成;使用电子邮件、远程电视会议等辅助管理手段协调组织活动,支持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互动式交流和传播,使管理者尽可能接近一线生产过程,提高了管理层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效率,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整体最优的决策。

3.信息技术的控制能力也使管理跨度得以增加。信息技术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可以缓解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系统透明度增加,从而有效的减少监督控制和绩效考核的成本,并且提高了其工作质量;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的全方位的传播和共享,使得各级员工掌握了相关信息,实现自我管理,从而使权力得以分散,扩大了决策的基础,改变了权力分配模式和权力结构。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员工的自组织使控制成本减到最低。控制成本的降低为增加管理跨度提供了支持。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进化,并且这种影响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另外信息技术对组织的扰动和组织对信息技术自身发展的影响是一个交互扰动的过程,本文限于篇幅,没有涉及到后者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康芒斯,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

2.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扰动 信息技术 组织 企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