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中小学内部管理的基本理念与系统构建

中小学内部管理的基本理念与系统构建

时间:2022-03-14 10:03:11 浏览次数:

摘要: 中小学内部管理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体现,实现学校的科学、高效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应将学生管理置于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学生活动过程是学校管理的主线,将学校管理贯穿并融入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人文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特征,应切实遵循人性化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学校管理系统包括计划安排、人员职责、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等四个要素,学校管理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对管理要素、内容等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合理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学生活动 人文性 管理系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深入推进课改急需突破推行过程中的诸多瓶颈。课改中的不少问题是由于推行课改之初需要同时实施、甚至是需要先行开展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或严重滞后造成的。其中,由于中小学内部管理研究与改革滞后,导致课程改革与学校管理脱节现象比较普遍,课程改革因失去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和重要的内部驱动力而逐渐萎靡。通过近年来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估与分析,可以发现缺乏明晰的管理思路是当前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本应立足于学校实际、促进学校发展的主动管理衍变成接受各部门检查、疲于应付的被动管理,且因此导致学校管理失去连贯性和系统性,学校管理疏漏之处多、落实到位率低。加强中小学内部管理,当务之急是形成鲜明的管理理念和清晰的管理思路,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

一、中小学内部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发展心智的主要渠道,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管理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管理务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1.将学生管理置于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应将学生管理置于首要位置。对教师的管理是为了落实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要相匹配,且应建立在学生管理的基础上、服从于学生管理的需要。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很多学校只重视教师管理,而忽视或弱化了学生管理;不少学校甚至没有将学生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只有对教师的管理,几乎没有对学生的管理内容。由于忽视或弱化了学生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留下了管理漏洞,除了上课、作业等主要学习活动外,其他活动往往处于无序状态,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学生管理留下不少隐患。

2.学生管理应立足于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基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成教育”在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部分学校也在积极践行,但没有找到“习惯养成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只强调课堂上培养、班主任指导等局部的措施,缺乏全面、整体、系统的培养。“习惯养成教育”最主要途径是科学的学生管理。通过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使学生明白事理、学会学习、懂得生活;通过引导和潜移默化,将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规范”内化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生活动过程是学校管理的主线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学校管理的主线是学生活动过程。学校管理应融入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保障并促进学生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1.学校管理贯穿并融入学生在校活动的全过程。学校管理需要理清思路和脉络,最基本的脉络就是学生在校活动的过程。从学生每天入校到离校的每一个时段的学生活动(含晨练晨读、上课、课间休息、课间操、午餐、午休、文体活动等)都应有具体、周密的安排(含内容、人员安排等);每一项学生活动都要有相应的规范,同时有相应的人员职责、工作制度或规程。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就能构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比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没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脉络,往往是被动地执行相关部门要求实施的一些局部、临时性管理,甚至只是形式上应付各种检查而草拟一些停留在纸面上的制度文件。有的学校误解了学生在校活动的范畴,错误地认为学生在校活动仅仅只是学习活动,对学生的管理仅仅只有学习管理,对教师的管理只着眼于教学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学校管理只要求“学生读书、教师教书”。由于对学生其他活动懒于组织、疏于管理,学生身心得不到发展,还会导致各类问题频现,久而久之,学校可能出现混乱不堪或死气沉沉的局面,还可能因此导致学生厌学。

2.学校管理应合理延伸到家庭、社区及社会教育。学校管理不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学校管理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学校教育应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生态系统,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尽可能为之服务。学校管理的延伸可视为管理的重要支线,也应以学生活动过程为脉络,有具体活动安排、相应的学生行为规范和管理人员职责、制度。学校管理的延伸一方面是校内管理的延伸,譬如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学生的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城区农民工子女学校延时托管的管理等,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及社会教育的结合,包括家长配合的要求、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安排等。学校教育的延伸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较好的重视,不少学校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质量和成效均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延伸的管理相对滞后,大都只停留在政策倡导层面,在操作层面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三)人文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特征

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其前提是要将管理对象中的学生和教师当“人”看,切实遵循人性化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原则,人文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特征。

1.人性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中小学的人性化管理,是指以保障和满足师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目标的管理。具体来讲,就是管理要从师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对发展有利的因素要通过管理给予保障和满足,对学生和教师发展非相关因素不必纳入管理,对学生和教师发展不利的因素要通过管理加以隔离。有的学校一方面存在诸多管理漏洞、同时又存在“面面俱到”的想法,导致“该管的未管好,不该管的瞎管”的问题,将一些非相关因素纳入了管理,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师生的“自由”,导致了师生的反感、甚至形成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对立与矛盾。有的学校习惯于实行所谓的“刚性管理”,过分强调管理的“刚性”,殊不知在学校管理中的“刚性管理”是建立在人性化管理基础上、从属于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是在师生发展不利因素的隔离和有利因素的保障上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刚性”。

2.民主化是落实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人性化管理要求以管理对象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那么首先就得了解管理对象的发展需求。当前的中小学管理对学生和教师发展需求的了解普遍未受重视,有一些学校虽也考虑了师生的需求,但往往是凭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并未深入师生中了解和研究。由于对师生发展需求缺乏了解,一些在管理者看来很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却得不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接受,甚至有一些在管理者看来是为师生带来“好处”的管理措施也并不为广大师生“领情”。民主化管理,首先是要体现在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真正了解师生的发展需求。在管理过程中,也要不断了解和听取师生意见,因为师生的发展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3.管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学校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应是当地社会的文化中心,哪怕一所村级小学也应成为该村的文化中心。校园文化建设在近年来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多数学校似乎对校园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并未理解,偏重于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譬如搞一些宣传窗、贴一些名言警句、挂一些标语似乎就成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更多的是融合在学校的管理中、体现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上。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融合在管理中,并通过管理得到贯彻,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经过长期积淀才可能形成鲜明的学校文化。

二、中小学内部管理系统的构建

学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有权利、也有必要根据学校实际主动构建内部管理系统。当前的学校内部管理普遍呈被动状态,主要是按上级部门的各项要求实施各项管理。要改变学校的被动管理状态,一方面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放权”,只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尽可能少干预学校内部的管理,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学校管理创新,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懂管理、讲民主、会教学、善思考的专家型校长队伍。

(一)学校管理系统的构成

学校管理系统包括计划安排、人员职责、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等四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学校完整的管理系统。相当多的中小学管理系统并不完整,一是将计划安排排除在管理系统之外,二是缺乏明确的工作规程。

1.计划与安排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的前提和基石。学校的计划安排包括长期(远期)、整体、宏观的发展规划和近期(阶段性)、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前者应明确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化和行为化。当前的学校管理存在着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只着眼于具体的实施计划、将计划排除在管理系统之外导致管理制度、人员职责与计划脱节或不相匹配等问题,管理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少学校的管理似乎只有管理制度和人员职责,管理制度一大堆、人员职责似乎很完善,但与实际工作关联度并不高,原因就在于学校管理并没有建立在工作计划安排的基础上,管理似乎成为了“空中楼阁”。

2.人员安排与职责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的各项工作应按计划实施,各项工作需要有相应部门组织和相应人员落实,因此学校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管理部门、工作机构和工作岗位,合理安排各类管理人员,明确各类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都有部门组织、都有人员落实,切不可遇上工作临时“拉夫凑数”,也不可将某一部门、某一人员的工作安排得过于庞杂。人员安排要科学、合理,要切实改变那种所谓的“能者多劳”模式,要给所有的人员赋予相应的职责,将更多的人发展成“能者”,这也是通过管理促进教师发展的措施。

3.工作规程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管理机制形成的主要方式。工作规程是工作规范与工作程序的合称,是工作的具体要求,因而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要落到实处,管理系统必须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而管理工作的运行必然要有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当前学校管理中最薄弱的恰恰是最核心的工作规程部分,不少人员并不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校产管理人员不知道怎么管理校产、食堂管理员不知道怎样管食堂,甚至不少班主任也不清楚班主任工作规程,一些班主任认为他的工作就是管学生纪律、组织放学,有的学校也不清楚班主任规程,习惯于将几乎所有工作和责任归到班主任身上。由于工作规程不健全,往往导致管理不到位,最常见的情形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去找校长,校长忙得焦头烂额却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管理制度是落实学校管理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的效能主要是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那么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督查、考评与奖惩制度。各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督查、评价制度,各类人员都要有具体的考评办法和考核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考评与奖励分综合类和专项类两部分,且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要切实做到全面、公平、合理,每一项工作、每一类人员都要纳入考评和奖惩,对不能纳入综合类考评和奖惩的部分工作和人员可设单项考评,对综合奖励指标也可按岗位分类进行分配,譬如职称指标,可按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类别分配。

(二)学校管理系统的形成

学校管理系统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教育思想、办学方向逐步明确的过程,是学校管理者全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过程。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教育发展的形势、深入分析学校的现实状况,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然后围绕目标、按照方向、结合实际,研究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措施。学校管理系统的一般形成过程为:制订规划和计划→设立管理部门与设置人员岗位(明确部门与人员职责)→建立健全各种工作规程→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1.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合理的实施计划。学校的发展规划周期可为三年、五年或十年。规划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内涵发展目标,如教育发展程度、教育教学质量等。规划内容还应包括围绕核心内容、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布局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教学改革等规划。在制订规划过程中也应有清晰的思路,从发展目标入手,思考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思考实现目标、推行改革所必需的硬件建设、师资建设等条件。不注重研究、制订发展规划是当前学校管理较为普遍的现象,另有部分学校一谈及规划,就只想到建校舍、扩规模,缺乏学校规划的清晰思路。工作计划是学校规划的具体化,应遵循学校规划中已经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在制订学校的各类计划时应加强统筹、协调与整合,切忌杂乱无章和相互冲突。需要强调的是,常见的课程安排表和学生作息时间表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计划,是制订其他各类计划、实施各类管理的基础和脉络,特别需要认真研究和制定。

2.按照工作需要设立管理部门和设置人员岗位,明确各类部门和人员职责。在制订计划阶段,将一个学年内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内容已清晰凸显出来,紧跟着就需要确定各种机构、部门和设置人员岗位。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为年级、班级。学校管理系统可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与服务三个子系统。教育教学为学校管理的中心,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又可分为德育(含学生处或政教处、团队组织等)、教学(含教务处、教科室等)、体卫艺(体育队、卫生室、医务室、艺术队等)三大块;行政管理主要是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和教师管理,包括办公室、人事档案室、考评办、综治办(安全保卫处)等;后勤与服务主要是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和服务方面的管理,包括总务处或财务室、食堂管理部等。教育的发展对学校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些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改革,譬如安全与保卫以往多隶属政教处管理,现在的学校安全与保卫系统更为重要和复杂,可作为独立系统,也可纳入学校综治或服务管理。学校设立部门和机构的原则是满足学校工作的需要,做到各项工作有人管理又能实现“精兵简政”。设立机构和设置岗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学校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置,理顺各部门工作关系、完善工作规程,方能确保管理系统的良好运行。

3.科学制定各项工作规程。工作规程在学校管理中是最直接、有效的部分,各项工作都应该有明确的工作规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譬如,教室里损坏了一块玻璃,该由谁负责?该怎么处理?有人说班主任调查后由损坏者照价赔偿,有人说由总务处找人重新安装。损坏玻璃虽是一件小事,却也涉及校产管理方面的工作规程,比较科学的程序是:班主任或相关人员报告给校产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负责调查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修缮、赔偿、批评、处分等)→报相关部门领导处理→按领导处理意见办理。当前学校的很多事情没有办好,不是有些人不想办,而是不知道怎么办,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没有制定、相关人员不知道工作规程,导致遇上任何事情要么请校长“明示”,要么“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制度与规程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落实各项工作的推动力和保障力,制度没有“自由”伸缩的空间;制度是实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主要依据,因而公平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制度主要包括行为规范、监督与考评、激励与奖惩三个方面。行为规范含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工工作规范,其中有部分内容已包括在职责与规程之中,可不重复;监督与考评包括对师生落实规范的监督机制、考评标准(细则)和监督考评办法、程序等;激励与奖惩包括设立奖项、评奖办法、奖励标准、处罚办法及标准等。制度应全面、具体、简洁,不应含糊和拖泥带水,应与工作职责、工作规程紧密结合、相互配套。譬如,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是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程序,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与奖惩制度;班主任有具体职责和工作规程,则应制定相应的班主任工作考评与奖惩制度。

中小学内部管理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体现,实现学校的科学、高效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校管理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同时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对管理要素、内容等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合理的运行机制,唯有如此,通过学校管理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推荐访问:中小学 内部管理 构建 理念 系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