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德育契合与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德育契合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5-23 16:55:03 浏览次数:

摘 要:实施现代学徒制是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以现代学徒制目前的推行现状入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导向优势、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并就现代学徒制与德育的契合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推行现代学徒制遇到的瓶颈和问题从制度制定、评价机制和学生认同三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现代学徒制;德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生于高教改革和高校扩招大潮,其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是转型的关键。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的转型尝试,而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升级完善版,它可以为应用型转型提供多方面的借鉴,特别是现代学徒制与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和目标上有高度的契合性。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内涵式发展和建设,有利于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和品质,有利于高校德育和党建的开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养,这些都是现代学徒制的1.0版本,可以说是对现代学徒制的一种预热。对于推行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独特的涵育优势和转型需要,应当借鉴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广的经验,积极引入现代学徒制教育就业模式,实现应用型软着陆。传统学徒指的是从师受业的学生,在我国古代手工行业师徒传承中的受教方就是这个称谓。现代学徒被时代和法律赋予了与传统迥异的内涵和形式,现代学徒制公认为成型于二战后的德国,其代表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及其配套法律规范保障下的双元制。双元制的“双元”指的是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不莱梅大学的教授菲力克斯·劳耐尔曾推崇双元制是德国二战之后重新崛起的关键。双元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解决了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两大问题,拓宽了学生自主选择、逐级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渠道,将理论知识和一线实践打通,其经验和范式十分值得借鉴。我国的学徒制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但现代学徒制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完成修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完善、“校热企冷”、人才培养等问题还亟待解决。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分析

(1) 导向优势。国家大力倡导学校与外界的合作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位于地市级城市,属于合并升格后产生,其前身多为地方专科院校、技校、师范等性质的学校,很多本身带有职业教育的背景,随着应用型转型的路向铺展,这些学校多制定了服务地方和培养复合应用人才、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与企业互利共赢、双向介入,走产学研用之路。除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外,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又一根本属性,服务地方必然要服务地方就业,科学设计并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实习、实践、培训、培养,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非常必要。现代学徒制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职能,在结合方式、互利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要求和实施原则上都有深层的契合性2.专业优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等浪潮的影响,新兴行业不断产生,企业对创新、创造以及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加深,企业自身培养能力有限,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学校给予平台支持、培训帮持和科研扶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具有开放性、适切性,利用其后发优势在专业调整转向上相对灵活快速。3.科研优势。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天然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的职能,其服务主体在地方,科技需要主体同样在地方。指向鲜明的科研属性有利于学校态度主动、政府牵头带动、企业利益驱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現代学徒制的德育契合

(1)主体契合。高校德育的教育主体是学校,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是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和德育似乎不具有契合性,但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他们面向的主体,也就是受教育主体都是学生,所以两者在学生这个主体层面是契合的。同时,目前学校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主体性的凸显成为发展的趋势,企业也有类似的理念,如:管理培训生,包括销售、行政、财务等性质,为了培养企业未来的领导者。这一理念就体现了尊重学生成长诉求的含义,体现了学生的被尊重和被需要含义,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提过: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高校德育里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2)内容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和批示,其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被反复论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德育的内容,白显良教授分析“立德”需要理解其中的三层意思,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的德都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进行解释,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企业也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所以现代学徒制的内容也必须有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由于企业对社会层面的“公正”“法制”以及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师徒授课的过程中,这样的“立德”教育会更加生动和透彻。尤其是其中的“敬业”,企业中对“敬业”往往都非常重视,因为这是企业的生命线之一,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较少涉及,因为他们没有工作的经验,体会不到效率、岗位职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重要性。现代学徒制很好的通过职业道德的传授,把“敬业”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让学生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做到价值认同。理解国家层面的“富强”,企业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国家富强所带来的被尊重感和自豪感。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企业在战略机遇期享受政策优势,我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世界百强企业和跨国企业,这些都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国家富强的意义。

(3)目标契合。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大的讲话中提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高校需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前文提到的“人”。现代学徒制是校企一体化的双元育人模式,既然是一体化,那么在育人目标上必须是一致的,都应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标的契合意味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价值引领、工作遵循上都必须是一致的。同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还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青年一代不仅仅要有理想、有担当,还应该有本领。现代学徒制因为植根企业,而企业相比高校要与社会和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学徒制有力的拉近了高校德育与社会的距离感,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困难和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困难

(1)现代学徒制本身存在的本土化的问题。现代学徒制虽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的开展依然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以欧盟为例,88.9%的国家在中等教育实施了现代学徒制,这些国家中有40.5%的中等教育学生参加了企业培训或者工学结合项目。西方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师徒教学个别化和人才培养规格过程控制化有了普遍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同样体现在校企对接这个层面,甚至产生了引导市场的预就业功能。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有很长的本土化之路要走,其中有高校预测市场的风险性,企业与高校培养对接的不流畅等问题。

(2)校企双转型发展问题。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需要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模式。首先要解决企业招聘用人机制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制度认同两个问题,然后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调整设置、课程改革等课程机构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型,最后要打造相匹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考评机制。其中,学生企业实践的学分制互认和评价考核体系是难点,这需要顶层政策的支持,而不单单是校企双方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校企双方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

(3)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型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管理虽然有主体、内容和目标上的三重契合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在企业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管理的实施问题,缺少了专门和专业的德育教师,教育内容上就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企业的职业导师会更加侧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因此必然会削弱其他方面的德育;二是德育考核机制的转型和完善问题。高校内部都有一套与通报违纪、奖励惩罚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学生的德育情况会被量化记录,用于表彰和惩戒。学生一旦移交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这套德育的量化机制就失去了效用,企业是否会制定相应的德育量化办法,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制度约束。

(4)本科学生与职专学生的就业出路和观念问题。本科高校的学生对校企合作存在接受度和认同感的问题,这样的观念由来已久。一部分来源于校企合作招生录取分数在同类专业中处于低位,一部分来源于过去的校企合作往往不注重企业质量、企业岗位的筛选,有些差强人意的企业和岗位充斥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理论到实践的道路被打通后的不适感,有的本科同学会认为这样的模式应该是职业院校的专属。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存在着重升学轻就业、重事业轻企业等倾向。过去“铁饭碗”的观念还在影响着在校的大学生,他们甚至在毕业之后仍然不选择就业,执着的在努力的考取自己认为的“铁饭碗”。学业上优秀的学生往往会选择继续深造,这就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很多是升学无望的,或者本身入学成绩就低于同类专业,加上校企合作一般是订单培养,没有继续深造的路径,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现代学徒制还存在一个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路径

(1)2014年和201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4)9号和《教育部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先后下发。我国中高职现代学徒制已经在近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了经验教训和成功的范本。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学习其中的成功案例和有效模式,积极与地方优秀企业、专业契合企业相对接,依托政府搭建政府和校企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尤其要充分发挥校内科研力量的作用,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加校企合作的粘度和信任度,夯实合作办学的工作基础。同时要积极组织召开政府、校企、专家、师生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将诊断评价、专题调研、诉求征集结合在一起,做好底层制度的科学设计,降低企业培训培育的成本,达成学生的就业愿望,切实打通各个层面的通道,实现共同培养、共育人才。

(2)德育模式的发展应当具有时代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发展进程和学生个体相结合。应用型高校德育应当与应用型转型相适应,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其先进性和适应性。现代学徒制的出现是对高校德育的一个考验,高校德育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应当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不动摇。在应用型转型的进程中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课堂教学的引领功能,力求在校企合作的培养过程中,加大课堂教学的德育融入力度;二是提高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将文化、象征和历史融入到校园氛围之中,提高隐性教育的力度;三是加强规章制度的约束机制,切实完善德育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德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在高校和企业同样发挥作用,而不是一纸空文。

(3)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除了要结合中国国情,汇聚多方力量,还需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观念转变,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学生的认同实则代表着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目前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得不到广泛的认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要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进行制度面改革,推行更加优惠和灵活的招生政策,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出台更加有力的企业激励政策;二是在法律层面界定学徒制的定义,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学徒制中学徒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开展社会、家庭和学生的认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现代学徒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实惠。同时加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其得到社会广泛的知晓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白显良,崔建西.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旨[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 徐丽,张敏.从国外学徒制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1).

[4] 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5] 周琳,梁宁森.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实践症结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6] 郭全洲,谭立群.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

[7] 付福起.浅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J].时代教育,2017(7).

[8] 李军法.论高校德育和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以德育教师专业化为研究视角[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

[9] 刘丽媛.基于德育功能的再认识反思当前学校德育问题[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10] 王海波,郭世军.”中国梦”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21).

基金项目:本文为滨州学院党建课题《应用型高校转型期德育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滨州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山东省高等學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众创空间与高校“双创”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推荐访问:学徒 契合 德育 推行 本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