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间:2022-05-22 18:50:04 浏览次数:

[摘 要]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的辉煌实践成果,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大众化的大致历程;有助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34)几年来,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笔者尚未发现有学者对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过研究。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纲要》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的辉煌实践成果

大学生们只有信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了解其实践效果,才会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纲要》教材[2]阐述了1840年到现阶段中国历史的发展状况,为完成这一任务准备了独特的条件。

《纲要》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四个派别探索救国道路的思想和历程。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后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斗争纲领,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日益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这两个纲领都没有能够实行。这表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近代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探索救国的任务。地主阶级洋务派推行的洋务运动无法克服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而产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最终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这表明近代中国地主阶级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救国道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推动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进行百日维新,但以“戊戌政变”而告终。这说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在中国也无法实行。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壮大,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来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旨在维护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同样行不通。

《纲要》第四章阐述了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一直到中共成立的过程。正当中国旧民主主义走到尽头的时候,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以后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及其斗争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对《纲要》第二、第三、第四章的学习完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直接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纲要》第四章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开展新式的农民运动; 1924年中共同国民党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也为共产党人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纲要》第五章阐述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通过《纲要》第六、第七、第八章的学习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并且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的伟大成果,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纲要》第十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等等。学生通过对《纲要》第六、第七、第八、第十等章内容的学习可明确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会进一步信服马克思主义。

二、《纲要》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大致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大众化的历程。《纲要》教材对这一历程有较好体现,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向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概况。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中国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纲要》第四章阐述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种途径: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创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大规模论战;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直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这两个时期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在《纲要》教学时应结合教材中所提到的毛泽东的相关著作强调这一点。例如,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理论为基础,写成《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思想。又如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详细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处理好的十种关系,为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在阐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时,还可结合教材内容说明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语言风格。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有两大显著特色:一是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语言,熟练地运用大众化的口语,他的许多文章的主体语言是人民群众的口语,如《反对党八股》中的“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语言无味,象个瘪三”[3](P834、837)等等;二是善于运用中国的语言典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治学态度,毛泽东用这个词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即只有通过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纲要》课教学时,我们要向学生强调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纲要》第十章阐述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其成果。在此章教学中我们要向学生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逐步回到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但是面对社会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体不清、方式陈旧、效应低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综合病症。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理论界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4]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明确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纲要》教学注重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阐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历程,从本质上说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在《纲要》教学中应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纲要》课程教学中注重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必要的。《纲要》“开篇的话”指出:“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看出,注重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纲要》课程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自从2007年春季“纲要”课程在我国高校全面开设以来,在《纲要》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的倾向。许多教师忘记了《纲要》首先是一门历史学课程,唯物史观教育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普遍缺失。由此看来,注重《纲要》课程中的唯物史观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试举两例说明在《纲要》教学中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做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会破坏和排除同自己对立的的经济基础。这个原理我们可通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两大运动加以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壮大并雄厚,要求建立与自己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时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建立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不懈奋斗。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旧的上层建筑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破坏和排除同自己对立的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了戊戌政变,使百日维新夭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领袖人物产生于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有预见、教育、团结和指挥的作用,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我们通过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说明这一原理。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抗战时期,中共除了联合上述阶层外,还团结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层,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他的领袖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共产国际任命的,而是广大革命群众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并推举他做自己的领袖。从遵义会议毛泽东事实上成为中共的最高领导人后,经过短短的14年,中国的民主革命就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假如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四、《纲要》教学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纲要》在新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目前本科院校思政课程有四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论》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衔接两者的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在缺乏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和中共党史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学习从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会感到吃力。只有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发展脉络,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所以《纲要》和《原理》课程一样,为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必须的知识铺垫。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上述的《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的密切关系,《纲要》教学应充分发挥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服务的功能,《概论》教学应注重运用《纲要》课程的相关知识。从《纲要》教学的角度来看,应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用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应侧重于历史角度,以“史”为支撑,用历史的细节来论证历史逻辑。正如《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沙健孙所说的那样,与《概论》不同,《纲要》不是要去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而是要用事实去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5]《纲要》课程要做到为《概论》课程很好地服务,教学中应注重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确立并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纲要》的过程,也是引导其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识,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掌握的过程。

从《概论》课程教学的角度看,在教学中要尽量联系《纲要》课程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程服务。在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创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时,需要分析四大理论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寻找相关的资料,对当时的历史情形做概括性的阐述。另外在阐述《概论》课程的某些论点和内容时,我们还可以用近现代史的史料做支撑。如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概论》第六章的一个主要观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论点我们就可以从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情去寻找原因。又如,《概论》第九章有一重要观点,即实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要理解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就必须联系《纲要》课程所涉及的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为革命胜利所作的重大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纲要》课程教学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有用武之地。相信随着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学界会提出更高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4).

[5]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 教学与研究,2006(8):22-26.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纲要 中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