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从集聚战略的视角审视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定位与开发

从集聚战略的视角审视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定位与开发

时间:2022-05-21 09:25:03 浏览次数:

摘要:立足于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环境和背景之下,总结和分析太极产业的发展经验,论证“太极养生堂”持续稳定发展应采取的战略措施,即 “集聚”战略,为“太极养生堂”这种新兴的太极健身娱乐产业提供产业管理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集聚战略;市场细分;太极;竞争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47-04

源起于中国的太极拳运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太极产业的运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石。近年来,“太极养生堂”等太极拳专营性的健身娱乐机构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悄然出现,并以其勃勃的生机和熠熠的光辉成为太极产业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其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强劲。“集聚”战略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经典产业管理理论之一,将其引入到“太极养生堂”的产业管理中,有助于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合理定位,从而及时抢占市场商机,占据市场份额,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1太极产业与太极健身娱乐业

我们将围绕太极拳展开经济活动的企业集合称为“太极产业”,它包括太极培训、太极服装器械、太极旅游等多种产业形式。太极拳既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又是兼具体育属性的传统运动项目。因而,在对太极产业进行分类时,我们可以遵循体育产业的分类方法。鲍明晓认为,根据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对体育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阐明了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活动为原点的生产、经营和开发的产业链[1]。鉴于此,我们将太极产业分为上游产业,即太极健身娱乐业和太极竞赛表演业;中游产业,主要包括太极服装器械、太极培训等产业;下游产业,是指太极旅游、太极经贸活动(太极搭台、经贸唱戏)等产业形式。

从20世纪80年代太极拳馆校的成立,到90年代“太极搭台,经贸唱戏”的太极主题经济活动的如火如荼,太极产业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职能部门的重视,社会资金的融入,太极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经济效益欠佳,市场份额有限。太极服务和产品存在低档次、家族式的生产营销状况,太极无形资产、人文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太极产业的发展。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太极竞赛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未能形成特色运营,上游产业立足不稳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

2“太极养生堂”的兴起与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鲍明晓认为,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市场中拥有最大消费群和最大市场空间的主体行业,较之其他体育服务业,在新世纪有更快、更大的增长潜力[2]。但是多年以来,太极拳在体育健身娱乐业中所占比重十分有限,开设太极拳课程的体育俱乐部较少,并将其定位为一个边缘产品进行经营,重视程度不高。规模化、集团化的独立运营企业更是鲜见。

近些年,在北京、上海、浙江等较发达地区先后出现的“太极养生堂”改变了太极健身娱乐业的这种尴尬状况,它们是一些以“太极拳”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太极养生俱乐部,如上海八万人体育馆由黄忠达先生创立的太极养生馆、杭州钱江新城的瑞鼎太极养生馆等。

我们实地考察后获悉,上海八万人体育馆的“太极养生馆”,与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类似,他们主要采取会员制的营销方式,经营状况良好,除万人体育馆的两处场馆外,在昆山又开设了分馆。据黄忠达先生讲述,向他“取经”的人,希望能够与其连锁开馆的个人和企业络绎不绝。可见,“太极养生堂”是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它的成功运作和良性发展将不仅仅关乎几个企业能否获利的问题,更是培育太极健身娱乐产业,完善太极产业链,构建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上游产业的太极健身娱乐业既是太极产业中的龙头老大之一,又与体育健身娱乐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本文在论证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竞争优势的时候,必须将其放在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竞争环境下进行考察。

体育健身娱乐业来源于大众体育的商业化运作。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重建中重新崛起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众体育才有了产业地位。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发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上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3]。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01年,从北京、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的统计资料看,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总经营收入,估计在100亿~120亿元之间,是我国各类体育服务市场中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的市场[4]。目前拥有中体倍力、英派斯、克拉克等具有品牌优势的体育健身娱乐企业。“太极养生堂”就诞生在这样一个蕴含巨大商机的市场环境和潜藏着无数竞争对手的产业背景之下。

3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战略定位分析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中创造高于平均经营业绩水平的三个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成本领先和歧异战略在多个产业细分的广阔范围内寻求优势,而集聚战略在一个狭窄的单个细分中寻求成本优势(成本集聚)或标岐立异(歧异集聚)[5]。可见,产业细分是制定竞争战略的前提和依据。产业细分是指为了发挥竞争优势而把产业划分成各次级单元。它揭示了不同细分市场中结构吸引力上的差异和同时为不同细分市场服务所产生的矛盾[5]。因而,对太极健身娱乐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其上位产业(健身娱乐业)产业细分的基础之上。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朱安洲,等从集聚战略的视角审视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定位与开发No.1 20143.1我国健身娱乐业的产业细分

波特认为,产品种类和买方的差异将导致细分市场。而买方类型、买方地理位置和采用的销售渠道是寻找买方差异的三种方式[5]。因而,我们将从产品种类和买方差异两个方面对健身娱乐产业进行细分。

3.1.1产品(服务)种类

健身娱乐业是以提供体育技术服务获得经营收益的产业,因而我们认为,它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统计,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中经营的体育项目基本与国际同步。既有高档的健身娱乐项目,如高尔夫球、赛车、冰雪项目等,也有新兴的极限运动和时尚运动,如轮滑、攀岩、卡丁车、漂流等。同时,还有一大批大众型健身娱乐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台球、游泳、健身健美操等[4]。另据一些对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经营项目主要包括器械类的功率自行车、跑台、踏板操等和无器械的形体操、普拉提、有氧健身操、街舞等[6-8]。可见,目前健身娱乐业中的经营项目以现代西方体育为主,运动节奏较快,强调通过一定的运动量达到健身的效果。对注重身心俱养、舒缓柔和的东方体育项目开发利用不足。此外,每个经营项目的形式较单一,如健身健美操只适合年轻健康女性等,缺乏系列化的开发思路。因而,目前的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中的经营项目虽然较多,但存在产品比例不均(快慢节奏的运动项目比例差异较大),项目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和寻求不同健身体验的消费群体的需要。

3.1.2买方差异

我们主要从买方类型的角度考察健身娱乐业消费人群的特点。据多城市健身娱乐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中进行消费的人群主要以20~45岁的中青年人为主;从职业构成来看,私企白领、公务人员、科教工作者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层次较高;消费人群大多选择有氧健身操、器械、瑜伽等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说明目前健身俱乐部中接待的健身人群体质状况较好,能够负担较高运动强度的锻炼项目。可见,目前健身娱乐产业并未能囊括所有买方市场,尚未涉及青少年、中老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弱和低收入人群的细分市场。

3.2太极健身娱乐业的战略选择

对太极健身娱乐产业产品种类和买方差异分析后我们发现,目前还存在着有待开发的产品种类(慢节奏、舒缓柔和的运动项目)和未提供服务的消费人群,即这一产业中的“真空地带”,也就是说一些细分市场尚未受到关注。辨识未受注意的和潜在的细分市场可能最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抢先行动创造竞争优势的机会[5]。因而,抓住产业的发展机遇,在单个细分市场中寻求竞争优势,即确立产业集聚战略,将有助于构建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竞争优势。它能够促使“太极养生堂”尽快占据市场份额,形成产业规模。

目前在太极健身娱乐产业中存在着由产品种类或买方差异引起的多个细分市场。对于刚刚起步的“太极养生堂”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并优化其价值链,从而确定成本领先地位或实现歧异性,是必要的。由产品种类产生的细分变量包括两大类,即快、慢节奏的体育项目;对应而言,由买方类型产生的细分变量是健康消费人群和体质较弱的消费人群。此外,经济条件还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两大类买方类型中,都存在高、中、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花钱健身”对于他们来说,略显奢侈。目前,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因而我们认为,这一部分人群的细分市场是无效的。而中高收入的健康人群既可以选择快节奏运动,也可能钟情于慢节奏运动。然而,相对于以经营快节奏运动的健身俱乐部而言,由于“太极养生堂”起步较晚,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如广告宣传、技术革新等)才能吸引这一部分消费者。收入较高但体质情况较弱的人群无法从事快节奏运动,他们将是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固定”消费人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太极拳缓慢柔和的节奏和锻炼方式能够迎合体弱人群的青睐,是开拓目前健身娱乐业中“空白”细分市场的重要砝码。因而我们认为,选择由于产品种类的不同而形成的细分市场,是目前“太极养生堂”打开市场局面,形成竞争优势,实现集聚战略的明智选择。

4太极健身娱乐产业集聚战略的实施对策

4.1革新太极拳技术内容,形成系列产品

“太极养生堂”在产品细分市场上占据产业竞争优势,实施产业集聚战略,首先需要革新太极拳技内容。正如瑜伽市场化运作以来,形成了热瑜伽、形体瑜伽、双人瑜伽、孕妇瑜伽、亲子瑜伽等,迎合了不同人群的瑜伽健身需求。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同样需要打开思路,在突出太极拳独特技术风格的基础上,首先应该推出那些能够“抓住”本产业实施集聚战略的细分市场中消费人群的系列产品(服务),其次还需要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健身需要,进行产品的技术革新。譬如,我们应该遵循“门槛效应”,形成系列化的太极拳健身产品,采用分级教学的形式,为不同水平和身体条件的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一些“太极拳养生堂”(如上海太极养生馆),已经将太极拳进行了简化分级处理,甚至还针对初学者腿部力量不足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锻炼指导,并且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和评定,然后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习练者表示,练拳的成就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身体机能的提高坚定了他们从事这项运动的信心。可见,打造系列性、针对性的太极拳技术内容和方法是实施产业集聚战略的基础。

4.2凸显太极文化,树立“太极养生堂”的歧异性经营理念

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曾说:“武术有两个走向,一个是从中国走向世界;一个是从小武术走向大武术,所谓小武术就是拳术;所谓大武术,就是除了拳术外,还包括武术医学、武术文学、武术戏剧等等[9]。”富含传统文化内涵的太极拳促使习练者从深厚的太极哲理中洞察人生的真谛,体悟生命的可贵。太极拳所特有的东方文化底蕴正是“太极养生堂”能够提供给顾客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企业经营歧异性的来源之一。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其价值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东西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于其竞争者的经营歧异性[5]。太极拳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易经》《黄帝内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武学著作的经典思想,兼具儒、道、释等思想精髓,被誉为“哲拳”。可见,太极拳“天然”地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歧异性正在于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和文化内涵。因此,凸显太极拳“天人合一、内外并重”的健康理念和文化内涵,恰恰迎合了当代人嚣杂、烦乱后对静谧祥和的追求。这就使“太极养生堂”不仅仅从形体锻炼上吸引消费者,更是从涤荡心灵、净化精神的层次上吸引更多的买方群体。

4.3吸收各派所长,统一健身服务理念

太极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点,积累了许多优秀派别和套路动作,为太极拳的国内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简约化、时尚化的时代背景下,太极健身娱乐业的市场化运作也因此遇到了“包袱”太多、“负累”太重的问题。譬如,太极拳源流有序、技理完善的派别就有陈、杨、吴、武、孙式五派之多,各派太极拳技术动作有别,难于统一,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简约、统一的产品标准,不利于买方市场消费信心的培养。因而,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具有统一健身理念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者在任何一家“太极养生堂”都能感受到相似的健身理念,从而对太极拳健身娱乐产业产生信任感。这需要我们在总结各家各派的太极健身方法和技术特征,汲取他们宝贵的太极健身思想的基础之上,推出统一化的健身服务理念,为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产业形象。

5结语

“太极养生堂”是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一颗今日之星,它的良性发展,小而言之,将有利于太极健身娱乐产业抢占市场份额,确立市场优势,为处于低迷状态的太极产业开拓一条阳光大道;大而言之,可以为太极拳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我们必须审视市场环境,了解竞争对手,在把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寻求一条适合太极健身娱乐产业发展现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动力的产业运作模式。

集聚战略是在单个市场或几个市场中寻求产业发展,一方面回避了成熟产业和企业已经抢占的市场份额,避免了不必要的商场战争,减少了由此而带来的高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专注于较少的细分市场,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尤其适合于以新兴的“太极养生堂”为代表的太极拳健身娱乐产业。鉴于此,我们认为,集聚战略的引入有助于“太极养生堂”的经营管理,有助于太极健身娱乐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期盼着太极产业集聚战略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理论研究向实践运作的转化将不负我们研究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科研,2005,26(4):22-28.

[2]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体育科研,2006,27(3):1-8.

[3]鲍明晓.国外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5,26(5):1-9.

[4]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59-82.

[6]金春霞,黄颜军.新时期太极拳民间组织和发展思路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94-96.

[7]郭天荣.对沈阳市参加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8]李珺.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9]徐才.徐才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8-32.第30卷第1期12014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11February 2014

推荐访问:太极 集聚 审视 视角 定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