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构建石油金融化体系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构建石油金融化体系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5-17 10:45:04 浏览次数:

石油作为驱动汽车,轮船行驶的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材料,被喻为“工业的血液”,然而,石油还有另外一个称号“黑金”。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石油与金融的结合越来越紧,石油的这一个名号越来越名副其实。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石油期货交易的迅猛发展使得石油价格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石油商品的供求关系的束缚,而呈现出其独有的价格运动规律。

一、石油金融化现状

1 受金融市场追捧,石油金融化日趋明显

石油期货市场的蓬勃发展,顺应了正在全球轰轰烈烈上演的石油期货热,也代表了期货市场巨额资金对石油的追捧。据估计,近几年流入全球主要石油期货市场的资金高达上万亿美元。金融行业大规模介入石油市场,使石油由一种单纯的套期保值工具发展成为新兴的金融投资载体。近几年,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交易商平均每日的合约数就为全球日石油需求的1.3倍。

交易商通过吸纳或抛售石油期货合同,从中赚取差价。据统计,近几年投资者在期货市场投资石油的获利率持续超过其他商品。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以及国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共同导演了石油期货交易市场惊涛拍岸的宏大场面,使得石油市场金融化特征愈加明显。

而金融市场的追捧,在使石油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石油的定价权不再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也不再受供求关系的束缚,而逐步让渡给了投资基金。

2 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国际油价在2008年1月2日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宣告了高油价时代的来临。随后在上半年,国际油价接连飙升闯过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的整数关口。在7月11日国际油价上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之后8个交易日回落近16%。7月23日,油价首次跌破125美元。

2008年9月份,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而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一系列消息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的信心,更引发了交易者对世界原油需求的下降,从而引发油价“跳水”。国际油价一路跌破100美元、50美元、40美元,油价走向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危机演变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在这一年中,油价从历史最高点急速下跌,以至于目前跌破40美元,使人们切实感受到油价在全球金融危机震荡中的巨变。金融危机从两个层面加速了油价下挫,一个方面石油市场大量资金的撤出,实际上放大或加剧了油价下跌。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石油需求大幅下降,油价相应下跌。

由此可以看出,石油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石油。石油不仅是作为大宗商品,而且把它当作类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投资。此外,石油也是作为投机性工具,石油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出现的明显背离,表现为非商业性的持仓量显著增长,题材炒作放大了信息价值。

二、构建我国石油金融化体系面临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发生变化,石油贸易的定价权逐渐转移到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能够提前反映供需关系,同时也会受到期货市场所在地特别是大国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石油成为金融资产,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彻底成为一种金融现象和货币现象,但我国构建石油金融化体系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金融市场相对落后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国际期货市场,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的游戏规则,没有能力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现在最为关键的是要抓紧时间建立和完善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加快推出其它石油后续期货品种。一方面为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用户和贸易商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和场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来影响国际油价形成,争夺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

2 对国外石油的进口依赖不断增加。国际油价影响国内经济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快速增长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VI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VI国,对石油进VI的依存度达34以上。在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国内供给能力不足。随着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使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国际油价的波动,提高了对我国经济金融的敏感性。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只有被动接受国际价格的波动,却没有与石油进口量相应的价格发言权,无法避免国际油价“一买就升,不买就落”的局面。油价剧烈波动给国内石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 缺乏对石油金融的后续监管和安全性评估

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企业投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具有自主性,但是不能以此否定金融监管。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美元而申请破产,就是因为在从事国务院明令禁止的石油期货投机交易。如果银行业能够及早地监督该笔资金的应用和流向,或许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石油信贷与石油石化工业运行监测存在较大的盲点,缺少信贷资金安全性检验。能源工业基础监测数据是否全面,及时、真实、可靠,往往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能源金融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银行业无法取得目标石油企业决策和发展的基础指标,也就无法对石油金融进行安全性评估。这种状况的持续,对加强石油工业与石油信贷的宏观调控与风险监测十分不利。

三、针对石油金融化挑战的应对策略

1 不断完善我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石油期货交易市场有利于我国参与世界石油价格的制定,规避国际油价变动风险,发挥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彻底摆脱我国石油进口上的被动局面。为此,要加快制定有关石油的货币金融政策,提高我国抵御国际油价剧烈变动冲击的能力,增强我国石油安全,建立和做大石油衍生品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同时尝试建立石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和参与国际石油市场运作。

2 加大能源外交力度,摈弃“内向中国”思维框架

由于石油这种产品的特殊性,石油勘探开发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目前海外石油投资的输赢,已经不仅仅是资金,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经济因素决定的了,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能源外交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摆脱“内向性中国”思维框架。“走出去”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依赖别的国家。既然许多方面需要依靠别的国家,就不可能再有静态的、什么都自给自足的安全,一国安全与大家安全和整个国际社会秩序直接联系在了一起;既然只有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动态安全,就要更多地强调国际合作,共同改善国际秩序。

除了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也同样存在改变传统的内向思维模式的需要。一方面,在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越来越依赖国外的石油资源,而81%的石油储量又被西方石油巨头所垄断。这种“市场消费在国内,资源供应在国外”的窘迫使我国陷入无时不在的供应危机中。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已成为稀缺的资源。壳牌、BP,埃克森一美孚等国际大油公司纷纷退出在我国的上游勘探开发领域,抢滩成品油销售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有较高的运筹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就能利用自己的市场筹码去控制、利用国外的石油资源,变劣为优。

3 及时进行风险性评估,加强对石油金融的后续监管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要加强对于后续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银行所贷资金能够应用到正确的项目上,以减少企业不合理投资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外,金融业要对石油企业经营和石油市场运行进行风险性评估,全面、及时、真实、可靠的反映石油企业发展状况,进一步确定石油业风险状况以合理规避金融风险。此外,十分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分析机制与预警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石油信贷和石油石化行业景气的跟踪观测。

4 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

国家应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订不同政策,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信誉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并赋予其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更大规模地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攻击时的持仓安全性。同时,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外汇组合。第二方面,要利用金融政策规避国际经营的风险,特别是融资风险。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的投资本身是非常巨大的,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广泛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支持。

推荐访问:应对措施 构建 体系 挑战 石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