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病理学理论

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病理学理论

时间:2022-04-16 10:07:36 浏览次数: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及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的认识及不足,引出针刀医学对慢性内脏疾病的新认识,阐述了针刀医学对慢性内脏疾病的定义、病因及病理机制以及对慢性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及方法,分析了慢性内脏疾病与脊柱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针刀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针刀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整体松解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弓弦结合部及弦的应力集中部位的粘连、瘢痕和挛缩,恢复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的新观点。

[关键词] 慢性病;慢性内脏疾病;弓弦力学解剖系统;针刀整体松解术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7(c)-0151-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nowledge and lac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he chronic visceral disease, leading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acupotomology for chronic visceral disease,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cupotomy for chronic visceral disease an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hronic visceral disease,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visceral disease and spinal, put forward that the aim of acupotomlogic therapy is to restore the balance of the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of viscera, the treatment of acupotomology is to recovery the balance of the visceral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through the overall solution of the adhesion, scar and contracture of the bowstring part and adhesion stress part of the spinal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and head-ridge-limb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Chronic visceral disease;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Overall acupotome lysis

西醫将慢性内脏疾病定义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其病因和病理机制缺乏明确的、清晰的认识,导致慢性内脏疾病的诊断模糊,缺乏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其结果是大量慢性内脏疾病以长期服用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一旦停药,就会复发。相反,有些患者通过推拿、手法和针灸治疗脊柱周围骨关节的敏感点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针刀医学研究发现,慢性内脏疾病是由于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所引起的内脏器官错位而引起的内脏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慢性损害后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由于针刀医学发现了内脏与骨关节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解释了物理治疗慢性内脏疾病的机制,提出了通过非药物治疗慢性内脏疾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慢性内脏疾病的诊疗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1 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

1.1 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的认识

西医主要从慢性病和脊柱相关疾病去研究慢性内脏疾病。把慢性内脏疾病定义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目前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首先,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的分类混乱,没有明确的定义。西医把慢性内脏疾病定义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几乎各大系统中的内脏器官的慢性疾病都归属于慢性病的范围内,但各个器官疾病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慢性内脏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

其次,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不清楚。西方医学根据内脏的功能,把内脏疾病作为单独的、孤立的疾病进行研究,一是通过纵向研究内脏的结构,并将其不断深化,从分子到原子,从组织到细胞,再到细胞器、细胞的亚结构;二是通过生物化学研究内脏疾病所反映的生化指标;三是通过影像学观察内脏内部形态结构的变化,然后应用上述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治疗。比如,用抗生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但对查不到感染物的患者,西医就束手无策了;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服药时有用,停药易复发;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但对查不到感染物的患者,西医缺少无良策[2-4]。

最后,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的治疗进展缓慢。由于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的定义、病因和病理机制缺乏明确的认识,只能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导致西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的治疗进展缓慢。因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此病的定义是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5]。

1.2 中医对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的认识

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背正中及两侧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走行于背部,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祖国医学中有很多治疗内脏疾病所选用的腧穴通常都在背部。如中医的17对华佗夹脊穴,专用来治疗顽固的内脏疾病[6]。根据现在的解剖学研究,这些夹脊穴都在相应椎体的横突上,这就是最早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7]。但以这些穴位治疗内科病,时或有效,时或无效,因此使得这些穴位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很少,甚至有些针灸医生对这些穴位还不熟悉,但是它却向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如果丢失了这个研究线索将是一个严重的失误[8-10]。

东方医学根据经络及辨证在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经络之间建立了联系,并通过针灸、推拿、手法等治疗了大量疑难内脏疾病。可是,当我们试图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的时候才发现,中医的内脏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脏不一致,中医的辨证与现代医学诊断不吻合,中医治疗原理无法用现代医学解释[11]。

其实,西医对内脏结构的研究与中医对内脏与经络的联系没有对错之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内脏疾病既与内脏本身的结构变化有关,也与人体的其他组织有关。只是所处的角度不一样而已[12]。正如东西方画家画竹一样。何如应用中西医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将内脏的组织结构变化与人体相关结构之间建立解剖联系,成为解决慢性内脏疾病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点。

2 针刀医学对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的新认识

2.1 慢性内脏疾病的定义

针刀医学在大量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组织进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慢性内脏疾病的新概念[13-14]。慢性内脏疾病是指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所引起的内脏器官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慢性损害后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15]。

2.2 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

慢性内脏疾病的根本病因是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它的诱因是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

内脏位于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内,任何内脏都不能悬空,它们通过弦即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等)与颅骨、脊柱骨、胸廓、髋骨连接引起构成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其作用是保证各内脏的正常位置,并维持各内脏的生理运动功能[16-19]。如心脏通过心包固定在膈肌和纵膈中;肝胆通过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与膈肌相连,而膈肌又与脊柱相连;子宫通过子宫主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骶骨韧带等固定在脊柱及骨盆中。同时,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弓与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弓有重叠,即三个系统的弓都有脊柱骨。相对而言,脊柱在外,内脏在内,所以首先受到损伤的是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它们受损后,最初会引起脊柱周围软组织的疾病,随着病情发展,引起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弓即脊柱骨错位,由于三个系统共用一个弓,所以,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就会牵拉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弦,导致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从而引起慢性内脏疾病的发生。比例,脊柱颈段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可以引起颈段慢性软组织损伤及颈椎病。根据“弦先动,弓后动,弓随弦动”的原理,颈段软组织(弦)的损伤,最终会引起颈椎(弓)的错位变形,而弓错位可能导致颈段脏器的位置变化,如引起甲状腺的位置变化,使甲状腺长期处于异常位置,必然引起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引起各种慢性甲状腺疾病。

2.3 慢性内脏疾病的病理机制

慢性内脏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后引起的内脏错位。其病理机制是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受力异常,导致弓弦结合部(软组织在骨的附着处)及弦的应力集中部位(软组织行径路线)应力集中,人体启动自我调节和自我代偿机制即粘连、瘢痕和挛缩来代偿弦的异常应力,如果代偿失败,就会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立体网络状的粘连、瘢痕和挛缩所形成的病理构架,引发临床表现。

3 常见内脏疾病的病理机制

3.1 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

在心脏的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中,心包是固定心脏的重要装置,心包与膈肌也是韧带连接,两者还有直接融合部分,而膈肌附着在胸骨、肋骨、脊柱上,所以,当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及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受损,首先引起弦(软组织)的应力异常,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弓(脊柱或者胸廓)的变形,弓的变形就会引起膈肌的拉力异常,牵拉心包,导致心脏出现单向或者多向错位,错位的心脏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和代偿限度,就会引起心脏的功能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必然引起心脏器质性损害。

3.2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机制

肺脏的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以胸廓为弓,以连接肺腑和胸廓的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为弦。它的功能是保持肺脏正常位置,并完成肺脏的生理功能。胸背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如棘上韧带损伤、斜方肌损伤、菱形肌损伤、胸大肌损伤等),引起这些软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弦)的应力异常,最终导致脊柱或者胸廓(弓)的变形,弓的变形就会引起膈肌的拉力异常,胸腔变形,驼背,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并最终发展成为肺气肿和肺心病。换言之,脊柱弓弦力学系统的平衡失调不仅仅引起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还会引起肺腑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机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机制:各种原因导致脊柱周围及胸廓软组织的慢性损伤、通过在弓弦结合部及弦的应力集中部位出现粘连、瘢痕和挛缩进行代偿,如果超过人体的代偿和调节时,就会引起胸段脊柱曲度发生改变或者错位,进而引起胸廓的变形,导致肺腑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使肺不能正常擴张收缩,残气量增加,痰液积聚在肺及支气管中,不能排除,严重的引起肺部感染,影响肺的正常功能。第二阶段,肺气肿的病理机制:随着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的发展,逐渐引起导致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人体为了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就会改变胸廓的形态,增加胸廓前后径,以增加肺的扩张。这就是临床上肺气肿桶状胸形成的机制[20]。第三阶段,肺心病的病理机制:桶状胸虽然改善了肺的通气功能,但由于胸廓由卵圆形变成了圆形,必然使膈肌受到异常牵拉,而膈肌上面就是心包,膈肌的移位就会引心脏移位,最终导致心脏产生功能性及器质性损害。这就是临床上肺心病形成的机制。

3.3 慢性盆腔炎的病理机制

从子宫的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可以看出,子宫前有膀胱,后有直肠,子宫周围有多条韧带将子宫固定在盆腔中,并保持子宫的前倾前屈位。子宫的位置对膀胱及直肠的位置也有影响。如果固定子宫的韧带受到异常应力的牵拉,就会引起子宫的错位,导致子宫的功能异常,又由于子宫前邻膀胱,后邻直肠,子宫的错位必然会引起膀胱及直肠的错位,出现膀胱及直肠的功能异常。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固定子宫的韧带受到异常应力呢?当腰骶段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或者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失衡,就会引起腰段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脊柱错位、骨盆错位,导致固定子宫等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弦(子宫主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受到牵拉,使子宫错位,引起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一直是临床上的疑难病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西医认为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严重者引起不孕。它的病因一是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二是由外生殖器的炎症向上蔓延而来,三是邻近器官的炎症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传播引起,四是不注意经期卫生,经期下水田劳动或游泳,长期少量病菌不断侵入,久而久之就能引起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大便异常及不孕等,临床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治疗手段上以使用抗生素治疗为主,而临床上常常发现众多的患者找不到致病的细菌和病毒。目前大部分患者处于久治不愈的局面。

通过分析子宫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当各种原因引起腰骶段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异常,会引起腰骶段脊柱和/或骨盆的错位,慢性盆腔炎是由于腰骶段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引起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或者脊柱错位,导致固定子宫等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弦(子宫主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受到牵拉,使子宫错位,引起妇科的症状。由于子宫前面是膀胱,子宫的错位必然引起膀胱的错位,出现泌尿系统的症状;而子宫后面是直肠,子宫错位也可引起直肠的错位而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

4 常见内脏疾病的综合定位诊断原则

针刀医学综合定位诊断学以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为物质基础,以网眼理论为逻辑思路,根据患者症状和功能的异常,结合现代影像学表现,以“弓”的形态改变来推测“弦”的慢性损伤,在其他辅助诊断的支持下,分析疾病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确定病变损伤的解剖部位,为制订针刀诊疗方案及针刀治疗定位提供解剖依据。

针刀医学将慢性内脏疾病与人体力学解剖结构紧密起来,第一次从力学层面发现慢性内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人体骨关节错位的内在联系,即症在内脏弓弦,病在脊柱及头-脊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慢性内脏疾病所表现的各内脏功能异常症状是表象,引起症状的原因在脊柱弓弦及头-脊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

关于内脏疾病的影像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5 常见内脏疾病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针刀医学认为内脏在人体内并不是悬空的,而是通过韧带等软组织直接或间接附着在颅骨、脊柱、胸廓及髋骨上,当这些骨骼形态位置发生改变时,通过力学传导,附着在脊柱上的内脏受到相应牵拉,其形态和位置发生也相应改变,从而引起内脏的功能紊乱或者内脏实质损害,出现慢性内脏疾病的临床表现。慢性内脏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后引起的内脏错位,因此治疗慢性内脏疾病应该从调节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入手,通过针刀松解软组织在颅骨、脊柱、胸廓及髋骨附着处的粘连瘢痕挛缩,直接调节脊柱及头-脊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进而恢复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内脏疾病的目的。

下面以慢性盆腔炎为例,介绍慢性内脏疾病力平衡失调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针刀治疗此病时,不是将针刀刺入子宫进行治疗,而是运用针刀对腰骶部软组织在腰椎、骶椎附着处的粘连、瘢痕、挛缩进行切割分离,破坏了腰骶部及骨盆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恢复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调节了腰骶段脊柱的曲度,进而间接调节了连接子宫的韧带的拉力,纠正了子宫、膀胱及直肠的错位,使子宫、膀胱、直肠的功能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针刀医学关于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理论明确了慢性内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即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不在内脏本身,根本原因是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针刀整体松解术通过调节脊柱及头-脊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达到恢复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秦江梅.中国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面临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4,1(31):1-4.

[2] 乔建歌,杨青敏.慢性病患者乐观心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5(52):592-596.

[3] 程怀志,郭斌,谢欣,等.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社会人口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3(30):4-6.

[4] 亓晓,张普洪,张勇,等.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25):214-217.

[5] 项永兵,袁剑敏,俞顺章,等.慢性病病因学研究中的新型研究设计[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9(4):26-30,51.

[6] 吴承玉,徐征,骆文斌,等.五脏系统病位特征与基础证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01-203, 237.

[7] 劉丽丽,冯振翼,刘维珍.我国慢性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7):1077-1080.

[8] 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2):7-13.

[9] 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等.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6):475-479.

[10] 陈坚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11] 烟建华.《内经》五脏概念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3):395-399,406.

[12] 郑洪.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13] 朱汉章.针刀医学体系概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6,8(7):1-15.

[14] 张义,权伍成,尹萍,等.针刀疗法的适应证和优势病种分析[J].中国针灸,2010,37(6):525-528.

[15] 张天民,吴绪平.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针刀治疗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37(S1):121-124.

[16] 张天民.针刀医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3-115.

[17] Wei H,Xu J,Jiang Z. Effect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therapy o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 Traditional Chin Med,2015,35(5):514-519.

[18] Liu X,Chen S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cervical vertigo treated with needle-knife therapy[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ine. IEEE,2014:149-152.

[19] Yuan SGG,Wen YL,Zhang P. Ligament,nerve,and blood vessel anatomy of the lateral zone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ina [J]. Int Orthop,2015,39(11):2135-2141.

[20] 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100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5-55.

推荐访问:病理学 内脏 病因 疾病 理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