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新生儿死亡原因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死亡原因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3-28 09:47:43 浏览次数:

摘 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死亡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供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死亡的47例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早产、低体重29例,新生儿窒息1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新生儿肺炎9例,消化道出血4例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重视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监护,提高新生儿科医护质量,建立完善的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新生儿 死亡原因 围产期保健 高危新生儿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个活产婴儿从出生到1岁之间的死亡率,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1]。新生儿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死亡率非常高,占婴儿率的60%~70%[2]。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对新生儿死亡病例47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方法:对47例新生儿死亡病例死亡病因、生产史、早产因素及孕母生育年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 果

胎龄:孕母年龄及分娩方式:47例死亡新生儿平均胎龄34.7周(28~41+3周),其中<37周19例(61.7%),<32周13例(27.7%)。孕母平均年龄23.6岁,其中<16岁2例(4.26%),16~20岁18例(38.3%),>35岁7例(14.9%)。阴道分娩30例(63.8%)。剖宫产17例(36.2%)。

性别、年龄及出生体重:47例新生儿中男35例(74.5%),女12例(25.5%),死亡年龄2小时~16天,平均3.71天,其中1周内33例(70.2%),24小时内12例(25.5%),出生体重1.03~3.51kg,平均1910g,<2500g 28例(59.57%),<1500g 9例(19.15%)。

异常产科因素:胎膜早破10例,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脐绕颈2例,前置胎盘2例,胎盘早剥1例,母先天性心脏病1例,母子宫先兆破裂2例,母化脓性阑尾炎1例。

死亡原因及构成比:47例死亡新生儿中早产低体重儿29例(61.17%),新生儿窒息19例(40.04%),新生儿呼吸窘拍综合征13例(29.79%),新生儿肺炎9例(19.15%),新生儿消化道出血4例(8.85%),新生儿肺出血、化脓性脑膜炎、高胆红素脑病各2例(4.26%),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捂热综合征、肺不张各1例(2.13%)。如1位患儿有两种以上疾病均分开统计。

讨 论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水平,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病例7天内死亡33例(70.2%),1天内12例(25.5%)。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重症高位新生儿的监护,提高新生儿科抢救水平,可有效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早产是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3],本文47例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儿29例(61.17%)。早产儿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窒息、颅内出血、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如抢救不及时治疗效果差,易导致患儿死亡。早产原因很多,有产妇因素、脐带因素、胎儿因素等。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病例早产原因主要有:胎膜早破、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脐绕颈、前置胎盘、母子宫先兆破裂等。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孕期卫生宣教,增强孕妇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早产,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足月的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第1位原因是窒息[4]。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病例,窒息19例(40.04%)。新生儿窒息,特别是重度窒息可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及出血、心肌损伤、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各种并发症,重者出现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提倡心法接生,减少窒息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又一重要措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其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占29.79%,第3位死亡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如不及时干预,患儿可出现呼吸衰竭、混合性酸碱重度等而死亡。因而对于早产儿及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期给予呼吸支持,积极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提高新生儿科抢救水平,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病毒、真菌等,本文感染性疾病46.8%(新生儿肺炎19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及时有效地防治孕妇及新生儿感染,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的母亲(产妇)平均年龄23.6岁,其中>20岁20例,<35岁7例。低龄和高龄产妇是早产,妊娠高血压等产科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教,尽量避免低龄和高龄育龄妇女生产,可有效减少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另外,新生儿大部分为周边县区转运而来大部分为农村患儿,部分患儿转运途中病情加重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因而建立完善转运网络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又一重要措施。

总之,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应加强全民教育特别是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建立完善的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络;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及复苏技术;提高新生儿科抢救能力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锟,沈颖.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3 张美文,刘一辉,黄晓碧.1083例住院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中国保健,2006,21(2):209-210.

4 孙志娟.8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回顾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2-63.

推荐访问:新生儿 临床研究 死亡 原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