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通过“基本问题”培养高中学生英语学科思维品质的探索

通过“基本问题”培养高中学生英语学科思维品质的探索

时间:2022-03-13 09:40:36 浏览次数:

摘 要:思维品质培养不足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按照“逆向设计”思路进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重点关注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基本问题”的设计,通过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基本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基本问题;逆向设计;思维品质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而关于思维品质,《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而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着表层化、零散化、模式化、试题化等种种问题(蒋京丽,2018)。因此,教师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就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核心研究点之一。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基于“逆向设计”理论展开单元整体教学,在主题意义引领之下设计系列化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最终达成落实和培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基本问题”的理論基础及意义

1. “逆向设计”理论

Wiggins和McTighe(2003)提出了包含三个阶段的新型单元课程设计工具——“逆向设计”,建构了单元课程的设计框架,即先“确定预期结果(教学目标)”,再据此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教学评价)”,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教学指导)”(见图1)。这种设计方式不同于具体设计先于教学目标的常规思路,而是将目标设计放于首位。此外,它也区别于将评价放在教学之后的习惯性行为,而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随即进行评价设计,以有效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逆向设计”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将教学目标分成了三个层次(见表1):迁移目标(Transfer)、理解目标(Meaning)和知识技能目标(Acquisition)。参照此框架,教师能够设计出由远及近、层次鲜明、思路清晰的教学目标。而在理解目标层次,“对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实现对单元主题的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

2. 什么是“基本问题”

Bruner(1996)指出,好的问题是那些能够引起思维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的“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推理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答案的“对”与“错”。同时,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能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举一反三。总之,这类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称这类问题为“基本问题”(Wiggins& McTighe,2012)。Wiggins和McTighe(2012)认为,一个问题如果能够达到以下六个指标,就能被称作“基本问题”:

(1)真正引起对大概念(big idea)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

(2)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

(3)要求学生考虑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

(4) 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

(5)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

(6)自然重视,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这六个指标明确了对于“基本问题”的目标要求:必须能够促进探究,引起深度理解,引发新问题。换句话说,在某一学科中,如果某个问题看起来是真实的且与学生相关,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成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投入其中,那么我们就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基本问题”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表2来对比不同学科的“基本问题”和 “非基本问题”的不同。

对照表格中的左右两栏,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右栏的问题答案相对确定,聚焦学科具体知识,并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科内容,属于“非基本问题”。左栏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以及自己的认知和经历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属于“基本问题”。

3. 理解的六个维度

“逆向设计”以学生的“理解”为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基本问题”,其目标正是实现学生对课程和学科大概念的理解。Wiggins和McTighe(2003)认为,成熟的“理解”具有六个维度(见表3)。

“理解”的六个维度及其含义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高度契合。《课标》明确提出了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这也正对应了“理解”的六个维度,即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

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设计案例分析

“逆向设计”强调对大概念的理解,而单课时相对简单、时间太短,无法达成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学科单元则为设计过程提供了恰当而实际的切入点。以下案例选自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修模块8 Unit 24 “Society”,教学案例的设计者为人大附中谭松柏老师,本单元设计也是笔者所负责的课题“逆向设计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单元整体设计能力”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共有三个单元,Unit 22的话题为 “Environment Protection”,分别涉及“Global Warming”“Endangered Species”“ Natural Disasters”等子话题。Unit 23的话题为“Conflict”,子话题包括 “Living in a Community”“Conflict Resolution”“War Memories”等。Unit 24的话题为“Society”,子话题涉及“Consumer Society”“Utopia”“A Changing World”“Aging Society”。选修模块8是顺序选修的最后一个模块,内容主要与problems相关,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

(1)主題语境

本单元的学习话题为“Society”,属于“人与社会”这一主题语境。Lesson 1“Consumer Society”关注消费问题;Lesson 2“Utopia”关注理想社会;Lesson 3“A Changing World”关注北京胡同;“Language Awareness”部分关注老龄化问题;“Culture Corner”部分关注历史中的黄金时代。

(2)语篇类型

本单元Lesson 1是一篇杂志文章,文体为议论文;Lesson 2是听说课,听力材料呈现了一篇对话,语言比较口语化;Lesson 3是一篇新闻报道,文体为说明文,属于书面语语体;Language Awareness是一篇报告,为议论文,也属于书面语语体。

(3)语言知识

本单元涉及的语言知识包括社会问题的相关词汇,以及提建议方式的相关表达,在Lesson 1 language focus部分首次出现,在Language Awareness中再次出现,重在让学生学习不同语境中不同形式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说服表达方式。

(4)文化知识

本单元从社会这一话题出发,展现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文化。Warm up中提到英国社会的变化,Lesson 1讲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问题,Lesson 2讲英国作家托马斯笔下的理想社会,Lesson 3介绍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变迁,Culture Corner中分别提到希腊、意大利、英国三个国家历史中的黄金时代。

2.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按照“逆向设计”的流程,制定的三层次教学目标如下(见表4)。

在表4中,“基本问题”一共有四个,分别对应本单元的学习内容:Q1对应Lesson 1“Consumer Society”,为了达成的持久性理解是表格左栏的U1(The spending circle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has its potential danger.);Q2对应Lesson 2“Utopia”;Q3对应Lesson 3“A Changing World”,为了达成的持久性理解是表格左栏的U2(It is important to adapt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and it is essential to avoid the harm and embrace its benefits.);Q4对应“Language Awareness”部分,为了达成的持久性理解是表格中的U3(Aging society is coming and we should get ready for that.)。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在对学习内容和话题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及经验参与讨论社会问题,创造性地发表个人观点,这正是理解的六个维度的体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下面,笔者以Q1为例来阐明具体的操作方法。

Q1“How to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要求学生在对Lesson 1的学习内容和话题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消费现实,反思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实际消费情况,分析和评述过度消费的危害,从而在当前及未来做理智的消费者。其中一位学生的回答如下:

To find out how to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 we should focus on what the spending circle is. First, simply speaking, the spending circle means that people work hard to earn more money, and when they have more money, they spend more. After they spend more,they have to work hard to earn even more money.

Spending circle brings a moneyseeking mood in the society and actually burdens and stresses ourselve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we can take action both from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 For the government, stopping spreading the consuming idea and starting to try work sharing and working hour decreasing might help reduce the unemployment and inhibit the spending to some extent. However, the more effective way that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s that we citizens slow down the aimless pace of money-seeking. After all, what the spending circle does harm to is our own happiness and a sense of satisfaction. Only when we discover the true significance in our lives, such as a hobby worth committed to, the sincere 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or maybe the satisfaction of giving, do we truly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 and embrace the meaning of life instead of being trapped in the busy-but-void lifestyle aimed at seeking material things.

这位学生首先根据所学内容,对“spending circle”进行“解释”和“释义”,而后从两个方面“洞察”其危害:“brings a money-seeking mood in the society and actually burdens and stresses ourselves”。接下来,他从政府和个人两个方面論述如何应对“spending circle”,这正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移情”。结尾处“Only when we…, do we truly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 and embrace the meaning of life…”体现出了“移情”和“自我认识”。由此可见,理解的六个维度在这位学生的回答中都有所体现,说明他对“spending circle”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同样,其他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也都要求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会有所锻炼和提升。夏谷鸣(2017)提出,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规则和规律,具体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心智活动;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盲目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拒绝一种思想,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创造性侧重于求异、求新,不墨守陈规,善于想象,善于改变,推陈出新。我们知道,“基本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以及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需要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在此过程中使思维的逻辑性、开放性和批判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结语

本文结合“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如何在单元整体设计中通过“基本问题”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Wiggins和McTighe(2017)给出了使用“基本问题”的技巧:教师要围绕这些“基本问题”组织项目、课程、学习单元和课堂,使“内容”成为问题的答案;教师将每单元的“基本问题”数量控制在二至五个,并对问题进行排序,以便使它们自然地从第一个过渡到下一个;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述要易于理解,使这些问题尽可能对相关年龄段的学生产生吸引力和启发性;教师要为每个问题设计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设计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分享案例、自己的故事和直观感受;最后,教师还需要选择和设计与问题明确相关的评估任务。

那么,是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只提“基本问题”呢?当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内容和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由浅入深、多层多元的各类型问题,而“基本问题”显然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3.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么加利,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Wiggins, G. & McTighe, J. 2012.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Advanced Concepts in Creating and Reviewing Units[J]. Ascd, 134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 宋雪莲, 赖平,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京丽. 2018. 改进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J]. 英语学习,(12): 59-64

夏谷鸣. 2017.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C]//王文斌, 杨鲁新, 徐浩. 2016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钰莲,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室教研员。

推荐访问:英语 学科 高中学生 思维 探索

猜你喜欢